曾國藩的案例告訴我們,運氣有時候往往比天賦和努力更重要
2023/09/21

曾國藩是近代中國的偉大人物,被譽為晚清四大中興名臣之首,但史學界幾乎一致認為他不是一個天才,他的成功一是得益于他的勤奮,二是運氣占了很大的成分。

曾國藩自己也不諱言,在他寫給家人、朋友的信中,不止一次提到過「不信書,信運氣」的說法。

總的來看,曾國藩的運氣確實很好,這個運氣具體是指他的考運和官運。

先來說考運

曾國藩天賦不高,野史中曾記載說有一個毛賊潛入他的居室,準備等曾國藩入睡后再行盜竊,不料曾國藩因為無法按時背誦論語,讓毛賊在梁上呆了大半個晚上。

快天亮的時候,毛賊終于忍不住了,他跳下來對著曾國藩說,就你這個德行還想讀書應舉,臨走之前毛賊還羞辱了曾國藩一番,當著他的面背下了論語。

野史的記載未必可信,但曾國藩的天賦不高大致是事實。科舉時代,讀書人本身的素質一定要過硬,否則就難以在考場上拿下功名。

曾國藩在應童子試的時候十分不順利,連續考了七次才拿下秀才功名。但此后的鄉試、會試卻異常順利,23歲中舉人,28歲中進士。然而,曾國藩的殿試成績很不理想,僅是考了個三甲第四十二名。

按照慣例,殿試發榜后新科進士們要參加朝考,競爭翰林院庶吉士。一般情況下,庶吉士都在二甲進士中產生,三甲進士入選的機會很低。

俗話說考中進士就等于拿到了做官的資格證,而進入翰林院則是拿到了做大官的資格證。顯然,曾國藩如果要是無法進入翰林院,那麼對于他以后官職升遷的影響將是巨大的。

在朝考中,幸運之神再一次眷顧曾國藩,他取得了一等第三名的好成績。

試卷進呈御覽之后,又被道光帝定為一等第二名。就這樣,曾國藩被順利地點為翰林。

基本上可以肯定,曾國藩如果未能進入翰林院,那麼他將和大部分普通進士一樣,終其一生也難以突破二品這個門檻,大機率會停留在五品這個階段。

庶吉士不是正式的官職,只是翰林院的后備人才,他們進入庶常館后需要學習三年,若是遇有恩科則提前畢業,官方稱之為散館。

庶吉士散館同樣也要以考試成績來決定未來的出路,成績優異的則可以繼續留在翰林院,授予編修、檢討等職。留在翰林院任職,是庶吉士們最好的出路。

只不過,散館考試難度很大,官場上素有「秀才怕歲考,翰林怕大考」一說。道光二十年曾國藩參加了散館考試,道光帝親自閱卷,將其列為二等第十九名,名次不算太高,但卻可以留在翰林院。

大考之后,曾國藩被授予檢討。這里需要說一下,通過散館考試的庶吉士如果留在翰林院,其授職是根據殿試成績而定的,基本原則是二甲進士授編修(正七品),三甲進士授檢討(從七品),這也說明,殿試成績就和現在的原始本科學歷一樣,始終決定著官員的仕途前程。

曾國藩本人對三甲進士的出身也是極不滿意的,雖然他後來官居武英殿大學士、兩江總督,可是三甲進士的頭銜,始終讓他耿耿于懷。

曾國藩在翰林院期間,曾給他的弟弟寫過一封信,說他「幸而早得科名,未受其害」。由此得知,曾國藩假如不是考運好的話,此時必然仍在無用的八股時藝中奮斗掙扎。

再來說官運

曾國藩絕對不是一個學霸,但卻是一個考霸。在翰林院任職壓力是很大的,皇帝經常會舉行各種考試來檢驗翰林們的學業。

曾國藩在翰林院七年,參加過的考試不知凡幾,可每一次都能順利通過。而每一次通過考試后,他的官職都會發生改變。

短短七年的時間,曾國藩從從七品的翰林院檢討,一直升到從二品的內閣學士,由此具備了他此后出當大任的官階與資格。若非命運如此的安排,他怎麼能有如此好的運氣呢?

曾國藩七年間歷任翰林院侍講、侍讀,詹事府左右庶子,翰林院侍講學士,內閣學士,后至禮部侍郎。

像曾國藩這樣每隔一二年就超升一二階的情形,在翰林中也是不多見的。就那同是翰林的胡林翼來說,他就沒有這樣的好運氣。

胡林翼是道光十六年的進士,比曾國藩早二年,殿試名次也比曾國藩要好。朝考之后,胡林翼改翰林院庶吉士,散館后授編修。

胡林翼在會試、殿試以及朝考中的步伐基本上與曾國藩是一致的,考運也是相當不錯。但是胡林翼的官運就遠遠不及曾國藩了。

咸豐三年時,曾國藩已是正二品侍郎,而胡林翼還是從四品的黎平府知府。胡林翼後來憑借自己的干練,升任按察使、布政使,后一直升到巡撫,同樣是正二品,胡林翼比曾國藩遲了七年。

曾國藩的考運、官運決定了他的未來,咸豐初年如果曾國藩只是一個沒有功名的讀書人,又或是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京官,就算他有通天的本領,朝廷也不會讓他在湖南辦理團練,更不可能有後來的鎮壓太平天國起義。

所以說,人的一生多多少少都是需要一些運氣的,甚至可以說,運氣有時候比天賦和自身的努力更加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