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在第五屆南京森林音樂會上,呂思清奏響了《梁祝》,現場無數觀眾全都激動不已,沒想到半個多世紀過去了,很多人年華老去,這首歌依舊顯得那麼年輕。
自《梁祝》誕生以來,無數音樂家都爭相去演奏它,還曾被改編成二胡協奏曲和清唱,甚至融入過冰上舞蹈的元素,對于喜愛音樂的人們來說,《梁祝》已經如同彩蝶飛入了世界音樂的殿堂。
而《梁祝》之所以讓人感動,不僅僅是因為音樂性,更是它背后所蘊含的故事。
梁祝的故事,已經流傳了一千七百多年了。
據說,越州上虞有一位名叫祝英台的女子,從小就喜歡讀書,在封建時代,她也非常希望能夠外出求學,只是這個夢想始終沒有辦法實現。
為了能讓自己有學可上,她干脆女扮男裝一路前往越州,結果在路上遇到了梁山伯。
兩人最初的交流便格外順暢,因此也結伴而行,共同奔赴越州。
到了越州后,需要用銀子的地方不少,兩人身上的錢都不多,便同吃同住,只不過梁山伯是個典型的「直男」,再加上祝英台善于偽裝,女子之身并沒有被發現。
祝英台總是想暗示身份,可梁山伯屢屢反應不過來,不得已的情況下,祝英台只好托出實情,梁山伯才恍若隔世,不過這件事也被一位名為馬文才的人得知。
後來,祝英台的家中寫信讓她早日回家,她無可奈何,并在走前留下了一封信件,內容為「二八、三七、四六定」不過憨厚的梁山伯卻誤解為一個月后前去提親。
待到梁山伯滿臉笑容地前往祝家,這才知道已經被馬文才搶了先機,「父母之命不可違」也是祝家的規矩。
梁山伯頓時心如刀絞,漸漸也思念成疾生了大病,希望祝英台能夠前來探望。
可祝英台也已經訂婚,不能順著梁山伯的意思前去探望,只能回信說此生無緣,希望死后可以一起葬在南山之中。
不久后,梁山伯因病離世,祝英台也快要結婚了,她要求婚可以結,可迎親的隊伍必須要經過南山,她需祭拜梁山伯。
結果,待到梁山伯經過的時候,瞬間風雨大作,梁山伯的墳墓也竟然裂開,祝英台奮不顧身地跳了進去,隨后,一對胡蝶就飛了出來。
這段凄涼的愛情故事,也被稱為古代 「民間四大愛情故事」之一,有著很高的地位。
不過從這種表述來看,「化蝶」的故事必然是假的,那麼這樣,梁山伯和祝英台的墓又是怎麼回事呢?
從有「梁祝墓」一說開始,各種各樣的版本便已經涌現了出來。
最早的時候,汝南縣便有過「梁祝墓」,經過專家的考證,出土的墓墻也被證明為晉代的墓穴,置放在古官道兩側,按照中國歷史的傳統,夫妻兩人在沒有結為連理的時候也是不能合葬的,所以這里也一度被認為是最符合情況的。
并且,著名學者馮浣君也提出了一些論證,他表示梁祝的傳說也應當發生在河南一帶,此外,其他很多著名的愛情故事都發生在河南,從傳承的角度來看,梁祝應該不會跑得太遠。
1932年,學者錢南洋先生也提出了自己的想法,故事中流傳下來的「化蝶」則有著兩種說法,其一為「裙化蝶」,其二為「魂化蝶」,這種說法應該是從「韓憑妻化胡蝶」中演化出來的。
這種說法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都站住了腳,一直到1997年。
這年7月,位于浙江寧波的梁山伯廟出土了一座晉代合葬墓,墓穴的位置與志書記載的梁山伯縣令身份非常吻合,墓志銘也清晰可見,這里的「真實性」一下便上來了。
按照相關的記載,梁山伯本身就是寧波府鄞縣縣官,為人非常清廉,并且膝下無子,中年喪妻,一直郁郁終生。
後來,梁山伯去世以后,眾人將他入藏的時候刨出了祝英台的墓碑,看到這幅場景,大家讓然感覺到非常惋惜,可又不忍心拆除掉祝英台的墓。
思來想去,大家覺得將梁山伯埋葬到其他地方也極為不妥,干脆合葬在一起,黑色的碑為梁山伯,而紅色的碑為祝英台。
晉代的謝安將梁山伯的故事上報給朝廷,皇上聽聞以后也深受感動,并親封祝英台墓為「義婦冢」。
這件事就開始在當地流傳了起來,隨后影響越來越大,擴散到了全國。
到了唐宋年間,故事也傳到了高麗,高麗的相關史籍中也明確記載了兩人的基本信息和生平故事,也算是有據可循。
一千多年以來,梁祝的故事仍然是經久不衰,這是東方版的《羅密歐與朱麗葉》,被很多文藝作品奉為歌頌愛情的題材。
可是,即便如此,浙江這處千年古廟之中發現的「梁祝墓」,依然不能夠被稱為官方的說法,由于年代久遠,再加上缺乏權威的記錄,具體的內容直到今天依舊無法確定下來。
可是,由于寧波的這處墓穴發現了墓碑,能夠證實「梁山伯」的身份,也被認為是最為可靠的結果。
「梁山伯」確實就在這里,可故事講了一千多年的時間,大部分內容又是從民間傳說出來的,從而無論哪里聲稱發現了「梁祝墓」,大家都不會太過震驚了,畢竟到現在為止,已經接近十個地方聲稱出現過「梁祝墓」。
可是,這里經過考古發現了「梁山伯」,卻未見傳聞中「祝英台」的蹤跡。
而且,每一處「梁祝墓」都有資料的佐證和專家的研究肯定,所以便有了幾種可能:梁祝是真的,墓也是真的,不過雙方對不上號;要麼就是梁祝的故事有過正確的版本,不過經過坊間的流傳以后,越來越顯得神話化了;還有一種可能,便是梁祝并未使用真名,而是某人的代替。
寧波這處墓名字和地點大概對上了,可大家又提出了疑問。
他們合葬在一起,按照當時的規定就是不允許的,法令條文就擺在這,再過凄涼婉轉的愛情也不可能打破多年的傳統。
此外,這段愛情的之所以婉轉,便是因為梁山伯沒有得到過祝英台從而成為遺憾,那麼這就和浙江寧波這處古墓有些出入了。
可以說,梁祝也確實存在并且相愛,到現在為止梁祝之間的愛情依舊沒有被推翻,只不過也不能找到一個使所有人都信服的證據,至于「化蝶」,只是人們在傳播過程中的一種美好想象,因為里面寄托著大家的思想感情。
如果真的一定要有一個真相,那麼依舊還需要更多的考證,只不過不知道這一天要何時才能到來。
很多學者就這件事做了大量的工作,梁山伯到底是確有其人還是傳說人物,到現在都沒有什麼定論。
其中,絕大多數的傳說中,梁山伯就是一介書生,經歷了一段曲折的愛情故事,在這種描述中,梁山伯的形象非常單薄,人也比較木訥,比如《同窗記·訪友》、《柳蔭記》等都是這樣的描述,在福建等地的流傳中,梁山伯還考上了狀元。
第二種主流點的說法,就是民國時期考究的結果,一些人認為梁山伯是一位縣令,幫助朝廷做了很多事情,後來皇帝封了梁山伯為「義忠王」,并且修了廟宇,這些在明代的《浣水續談》等均能查到原委。
順著傳說的故事走下去,還有一種說法,梁山伯是由神至人,現在看來,這種說法幾乎沒有可信度了,不過它的影響力一直都比較大。
這種說法覆蓋了江蘇、浙江、廣西、安徽等多地,傳聞梁祝原本是「金童玉女」下凡,最終獲得了大團圓的結局,現在這種說法也多停留在戲曲之中,代表著人們對于愛情美好的期盼。
可清代抄本鼓詞《梁山伯祝英台還魂團圓記》中還有另外一個版本,這里面說梁山伯是「死后還魂」,最終成為了國家棟梁,娶回了祝英台,還平定了北海,現在看來,這種說法也實在太過于牽強。
目前最有可能的一種可能,來自于王寧邦的考證。
王寧邦的考證,來源于明朝徐樹丕的《識小錄·梁山伯》。
根據上面的記載,梁山伯和祝英台都是東晉人,梁家住在會稽,而祝家住在上虞,兩人當了三年的同學,積攢了深厚的感情,也成為了彼此的知音。
關于兩人家庭地址的記載絕非僅此一家,除此以外,北宋李茂誠的《義忠王廟記》和明朝張時徹的《嘉靖寧波府志》等內容都說明了祝英台是上虞人。
梁祝的流傳非常廣泛,而且版本可謂五花八門,大多還都能找到相關資料,這給「定性」造成了很大的難度。
而經過王寧邦研究認為,梁山伯與祝英台并不算嚴格意義上的虛構,他們在現實中是有原型的,便是梁武帝。
蕭衍封為梁公、梁王后,其封地宜,興建有梁王祠,梁王祠是傳說「祝英台故宅」改建的。
事實上,祝英台本身是一處地名,在荒廢以后最終成為了墳台,而梁武帝則是歷史上真實存在的人物,基于這種觀點,任何通過企圖通過考古來找到梁祝墓的努力都是徒勞的。
從這個角度來思考,很多疑團也能被解釋清楚了。
梁武帝很愛讀書,這件事也一直被后人爭相傳頌,目前全國很多地方都有梁武帝的讀書台,后人漸漸將「梁山伯」讀書的地方最終傳為了「梁山伯和祝英台」一同讀書,從此衍生出二人成為同學的說法。
后人將「義婦冢」理解為埋葬梁祝的遺址,其實這里就是祝英台,這個「祝英台」是一處地址,而并非一個人。
史稱梁武帝出生于現在的南京江寧,從行政區的劃分來看,過去這里也屬于會稽,那麼這個「祝英台」作為人物來看,則應該是梁武帝的妃子阮修容。
後來民間流傳的各種版本中,不少都將「祝英台」當作是上虞人,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便是阮修容正是上虞人。
從記載上來看,阮修容自幼便比較聰明,也接受過良好的教育,從小便能背誦《三都賦》,而且對于五經的理解能力都很強。
她作為梁武帝的妃子,生下了梁元帝,死后被追為「文宣太后」,后人將梁山伯和祝英台附會到一起,那麼后者被當成上虞人便有跡可循了。
值得一提的是,梁武帝有一個原配夫人,為郗氏。
根據歷史記載,郗氏即動心很強,最終于449年去世了。
史書中也有這樣一段傳言,武帝有一次夢見郗氏變成了蟒蛇,因此也為她感到深深的懺悔,并作成了「懺法十卷」。
還有一個原因解釋了郗氏沒有辦法成為「祝英台」,那便是梁武帝的兒子蕭繹。
蕭繹後來也當上了皇帝,那麼自然「母憑子貴」,梁武帝和阮修容共同被供奉在家鄉的寺廟中,地位自然也就上來了。
而且在梁武帝的妃子之中,除了阮修容,其他人在史書中根本尋不到喜愛讀書的證據,因此也不太可能和「祝英台」掛上關系。
那麼,傳說中的「馬文才」奪妻,則很有可能是陳慶之。
這是因為,陳慶之一直都是梁武帝身旁的隨從,後來戰功顯赫,而且善待軍士和百姓,一直都是梁武帝的手足。
所以他死以后,同樣被梁武帝格外看重,死后被同樣列為廟堂之中,也不是沒有由來。
可此人在浩瀚的歷史長河中還是不算出名,夾在夫妻之間,也容易造成誤解,大家傳著傳著,就傳了個名字,這可能是最初看到廟堂的人想象的結果。
真亦假假亦真,最終使得「梁祝」的故事發展到了今天。
「化蝶」本就是美好的祝福,而人們心目中的梁祝,同樣是愛情的最終歸屬。
1. 完整版《梁祝》60年后經典重現,呂思清深情震撼全場 中國江蘇網
2. 王寧邦.梁山伯考[J].江海學刊,2012(04):198-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