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困擾明朝數百多年的倭寇之亂,為什麼到了清朝,卻銷聲匿跡了?
2023/12/06

前言

在明朝的時候,不管是經濟上,還是軍事上,我們依舊處在世界前列,而到了清朝的時候,綜合實力開始下降,海上的海軍更是如此。

可是與之產生鮮明對比,在明朝的時候,東南沿海地區一直有倭寇作亂,就算明朝派了軍隊,倭寇還是消滅不完。

可是在清朝的時候,卻沒有大量地倭寇作亂,這到底是因為什麼原因呢?

流寇

一提起倭寇,我們第一時間所想到的就是日本,

但是當時對倭寇的定性卻不是這樣,所謂的倭寇,就是存在于中國沿海地區的海盜。

這些海盜不僅劫掠中國人,還劫掠朝鮮等地方的人,而這些海盜的組成人員也比較地復雜,有中國人,也有朝鮮人和日本人。

他們之所以成為海盜,還是因為當時的物資貧乏, 為了生活,很多人都不得不拿起武器,走上了當海盜的路。

他們的業務也比較廣泛,除了在海面上手持重武器隨意劫掠外,他們也「做生意」,在這樣的發展之下,海盜群體逐漸壯大,到了明朝的時候,竟逐漸成為朝廷的一大心患。

因為這些海盜擁有重武器, 再加上他們實力比較強盛,所以官府的人見到他們也是需要暫避鋒芒的。

那這批人究竟是怎麼來的?其實還是和當時的社會環境分不開關系了,因為當時處于元末清初,改朝換代的時候,除了國家不穩定,老百姓的生活也不太好過。

既然土地已經無法滿足他們生存需要,他們就要開始尋找新的出路, 在這樣的情況下,他們就想要去到沿海地區生活。

畢竟出海打漁的話,他們是不需要看天吃飯的,因為種下的莊稼太過于脆弱,只要天氣稍有些不對勁,或者是遇見自然災害,莊稼的收成可想而知。

如果再碰到自然災害,那才是要了老命的事,身處戰爭的漩渦之中,他們不得不隨時做好「背井離鄉」的準備,不過這樣的話,他們一年的努力也就白費了。

而漁民抗風險的能力就比較大了,他們可以隨時更換地方打漁,這只是其一,海上的交通是要比陸地上的交通便利的,他們也可以依據這樣的便利做生意。

其實這樣的情況可以追溯到唐宋時期, 當時中國的國力強盛,與此同時,商業貿易也是非常強盛的,和外國之間也是時常以商品互通有無,乘著時代的東風,很多的人發家致富。

在明朝初年的時候,還是有很多的人在沿海做生意,可是天下已平的明朝需要大量的人來耕種土地,于是朝廷開始想辦法讓這些海上商人重新回到內陸耕種土地。

于是朱元璋提出了閉關鎖國的政策,這樣做確實是有一定的作用的,那就是海外各國的入侵開始減少,很多人的生活也開始回到耕地之中。

可是這樣做也有很大的弊端,那就是因為嚴重的消息閉塞性,中國的實力開始漸漸落后于其他國家。

不過朱元璋決定實行還近政策, 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害怕一些人為了巨大的利益,出賣明朝的一些「機密」等。

盡管朝廷明令禁止,但是還是有相當一部分的人不愿意放棄自己「富裕」的生活,于是他們就冒著巨大的風險出海。

為了能夠有足夠的自保能力, 他們開始有了自己的武裝勢力,當有了足夠的武器依舊武裝勢力后,他們的膽子開始越來越大。

他們將目光瞄向了在海上行駛的船只,因為熟悉地形,他們總是能夠「逃出生天」,可是只是國人的話,那不是應該叫「流寇」麼?和「倭寇」又有什麼關系呢? 其實之所以叫倭寇,和日本人還真的是有關系的。

倭寇

由于那個時候的日本本土的環境并不好,本身不大的國土上有著不少的軍閥,這使得他們國家之中的民眾被卷入到戰亂之中。

在這樣的情況之下,他們也將自己的目光放在了海上,他們也有著一些國家沒有的優勢,那就是他們的國家四面環海,想要靠著海上貿易「掙錢」

,是一件比較方便的事情。

而他們的國家和中國正好相近, 也就成了他們首要的選擇,和中國不一樣的是,他們國家從事這一行業的人比較多。

隨著實力發展地越來越大,中國的流寇開始和日本那邊的人展開了深度的合作,所以當時他們一并被稱為「倭寇」。

正是因為這兩幫勢力的合作,才給明朝剿匪帶來了「重重困難」, 因為中國的海盜清楚地了解中國的地形,所以他們總是能夠「輕易逃脫」。

最后還是在戚繼光的帶領之下,倭寇之亂才漸漸平息下來,可這樣的情況為什麼在清朝就不見了呢?

這其中有幾個原因, 其中之一就是當時的清朝加大了「閉關鎖國」,大量地民眾開始遠離沿海地區,就連商品貿易量,也是有嚴重的控制的,這也使得一些人沒有充足的條件去到海上。

而日本的內部在當時也開始趨于穩定,他們也開始效仿中國的做法,實行了閉關鎖國的政策,這也使得他們國家的民眾喪失了當「倭寇」的土壤。

嚴禁無授權轉載,違者將面臨法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