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民國時期的甘肅酒泉:可憐小女孩光腿行乞,客棧老闆的胡須是亮點
2023/10/28

天若不愛酒,酒星不在天。

地若不愛酒,地應無酒泉。

——(唐)李白

甘肅酒泉,古稱肅州,寓「肅靖寧邊」之意。甘肅的「肅」字,也取自于此。肅州,既有中原王朝開疆拓土的氣概,又有塞外大漠孤煙、駿馬秋風的逍客風韻。如今,它更是寄托著中華民族的飛天夢想、奔赴星辰大海的宏愿!

莫理循

1910年,澳大利亞人喬治·沃尼斯特·莫理循,來到中國西部的肅州考察。他走遍了肅州的每一個角落,拍攝了大量珍貴的歷史照片。很多照片是第一次曝光,為研究清末中國提供了非常生動、直接的材料,值得收藏!

照片中這座建筑,是清末肅州的北城門。城樓高聳,非常壯觀。古代的肅州城,是是按八卦原理布局的:肅州古城四四方,一座鼓樓立中央。太極八卦鎖陰陽,東西南北分四向。

公元602年,隋文帝在酒泉撤郡建州,酒泉易名為「肅州」。從張騫出使西域,到霍去病封狼居胥征戰疆土,肅州這片土地注定有著不平凡的命運。

這是位于肅州臨水堡的一座驛站,驛站四周有圍墻,站內一角筑有高大霸氣的瞭望台。在危急時刻,還可以作為烽火台,預警并傳遞信息。

這樣的瞭望台,每隔5到10里地就有一個。它們靜靜地訴說著中華民族御外穩內的烽火歲月。臨水堡,是當地的一個鎮子,位置在現在的酒泉往東40里臨水鄉。

這座建筑是肅州的鼓樓。肅州古城的街巷和所有建筑,都是以鼓樓為中心向四周輻射。鼓樓通高24.3米,四個磚券洞門從台基四面正中穿過。鼓樓上懸掛有匾額,「聲震華夷」四個大字十分醒目。

肅州鼓樓,原為東晉時期酒泉郡福祿縣城的東門樓,時稱「譙樓」。清同治四年(1865年)焚毀。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重修三層木樓。如今,肅州鼓樓被完整地保存下來。

這是位于肅州城外的一座客棧,看上去比較簡陋。客棧的坐北朝南,面闊三間。旁邊還有廚房、馬廄等偏房。幾名商旅客人站在房前。

肅州,位于河西走廊,商旅眾多。因此,像這樣的客棧也非常普遍。客棧除了提供房間供人暫住,有的還兼供客商堆貨并代辦轉運。

這里是嘉峪關,為萬里長城西端起點、河西的咽喉。嘉峪關地勢險要,建筑雄偉,有「天下第一雄關」之稱。

嘉峪關始建于明洪武五年(1372年),有內城、外城、羅城、甕城等組成。城墻下,有數不清的低矮民房,屋頂上的積雪還沒有融化。

這是肅州城外一間客棧的大掌柜。他留著胡須是亮點,白色的山羊胡,雙手插在袖筒里。在他身后,幾名車夫正在更換損壞的馬車輪子。

看得出,這家客棧的生意還不錯。面對攝影師的鏡頭,這名客棧老闆臉上露出好奇的表情。

這也是一個驛站,位于赤金縣(今赤金鎮)到玉門縣(今玉門鎮)之間。驛站很小,門前停著幾輛馬車,車上裝滿了貨物。

這個小小的驛站,孤零零地矗立在在茫茫沙漠戈壁灘上,不禁讓人想起了武俠電影《新龍門客棧》里的情景,印象十分深刻。

莫理循前往肅州的路上,他在路邊見到三個無依無靠的小乞丐。天氣十分寒冷,他們穿著破舊的棉衣,而小姐姐只能光著兩條腿,背著最小的弟弟往前趕路。太可憐了!

莫理循拍下了這三個可憐的孩子。他們第一次見到照相機,在鏡頭面前,露出了好奇的眼神。

這張照片,拍攝于肅州東35里處,臨水堡外的一處廢墟。路邊這些建筑,原來都是民房,一棟挨著一棟,人煙阜盛。

可能由于一些原因,這里的居民們先后都離開了。房屋年久失修,墻體出現了坍塌。只有幾棵樹孤零零地矗立在原來的院子里,看上去滿目凄涼。

這是位于肅州的舊海關衙門舊址。當時的肅州,是河西走廊上的重鎮,連稅務官都由洋人兼任,這里就是他辦公的地方。

當時,在這里任職的是斯普林格爾德,他也是肅州的第一任洋稅務官。從照片上看,這個海關衙門已經大門緊閉,人去樓空。

莫理循來到舊海關衙門外面,向北面望去,他看到了這樣的場景。一條大路延伸向遠方,路上還站著一只鳥。

舊海關衙門的幾棟房屋以及牌坊,寂寥地矗立在樹林中,訴說著當年的輝煌時刻。

這名騎著驢子的男子,是當地衙門的一面差人。肅州城外人煙稀少,為了安全起見,莫理循聘請了他,作為自己的向導和護衛。

這名男子身上穿著破舊的官差服裝,騎著一頭驢。他臉上的滄桑,說明了是一位經常在外面跑的人。

這張照片,拍攝于安西縣的白墩子附近。

這也是一處規模較大的驛站,有些房子已經廢棄、坍塌了。不過,還有幾戶人家住在這里,院子里能看到飼養的牛羊的身影。

站在高處,向四周放眼望去,在這個驛站的外面,就是茫茫的戈壁和沙漠,給人以古道西風瘦馬的蒼涼感。

照片拍攝于肅州火溝附近。火溝,即現在的甘肅玉門清泉鄉。在一處驛站里,一名老年婦女站在一輛馬車旁邊,馬車的輪子非常大,有一人多高。北方人的豪爽與大氣,也體現在這些生產用具上。

這也是位于肅州城外的一處驛站。

這個驛站位于七道溝附近,七道溝即現在的安西縣七道。幾棟低矮的房屋,廚房上的煙囪清晰可見。院門外,有幾棵蒼老的大樹。這種古樸蒼涼的建筑風格,讓人印象深刻。

一隊商旅行進在沙漠中,兩輛馬車上裝滿了貨物。中午時分,車隊和人馬停頓下來,開始就地生火做飯。土黃色的沙漠一眼望不到盡頭,遠處還能看到一些連綿不絕的巨大沙丘。

莫理循在肅州城外的一個小村子里,遇到了一名帶著兩個孩子的當地婦女。三人坐在門外的一條長板凳上。

他們身上穿著破舊的棉衣,母親和女兒都裹著小腳。小兒子長得虎頭虎腦。雖然生活清苦,但他們的臉上露出了笑容。

莫理循來到了肅州的紅柳園,位于現在的泉山鎮,因這里過去生長著很多紅柳而得名。照片中有一條大馬路,馬路兩側是看上去像是驛站。這些建筑的墻壁上,都畫著很多圓點。

1966年,中國舉行的兩彈結合實驗,紅柳園雖然距離試驗場較遠,當地居民受到危險的幾率,很小,但為了當地居民的安全,這里的居民曾被有組織地疏散。

這是位于肅州臨水的一處墓園,墓地周圍砌有圍墻。這應該是一處家族墓園,位于一處綠洲之上。墓園年代久遠,古樹參天,里有數座墳墓和墓碑。

莫理循來到了布隆吉,拍下了這張照片。布隆吉,位于現在的安西縣境內。這是一處有人居住的小村落。幾戶人家的院子里,堆放著干柴草,人們站在院子門口聊天。

這種用土木修建的房子和村落,與南方婉約秀氣的民居相比,更顯滄桑與古樸。

這是驛站里的一名搬運工人,他政治青壯年,照片拍攝于布隆吉。

雖然天氣還處在寒冬,但該男子身強力壯,他光著上身,依靠搬運貨物獲取報酬為生。這也反映了當時底層百姓的真實的生活狀況。

這處位于城外的建筑比較特別,門樓上矗立著一個十字架,這是當地的一間教堂。遠處,肅州城墻依稀可見。在當時的北方地區,像這樣簡陋的西方教堂也比較常見。

這名年輕男子,是當地的一名喇嘛。他身上穿的服裝,有藏族服飾的元素。

自古以來,甘肅與藏傳佛教關系悠久,源遠流長。喇嘛寺院就是傳播藏傳佛教的地方,可以說寺院就是學校,喇嘛就是教師,佛經就是教材,寺院成為文化教育的象征。

這是肅州當地百姓的民居,一名男子站在門前,他身后的房子破舊不堪。白墻上畫著一些裝飾圖案。在肅州,這種土木結構的房屋很實用,冬暖夏涼。

照片中這幾個人,是一同前往肅州的,其中有一位婦人。他們身上背著行李,手里拄著拐杖。

他們看上去像是販賣皮草的商人,正站在一個客棧前面,決定是否住店。在他們身后的地上,好像有一只藏獒。

這張照片也是拍攝于火溝一間客棧,火溝位于玉門清泉鄉。客棧前,很多人在曬太陽。馬匹正在低頭吃草。

這些當地人,第一次看到外國人都覺得很稀罕,他們遠遠地站在那里,拘謹地向這邊看過來。一名女子站在院門口,隔著柵欄看熱鬧。

這是位于綠洲中的一座農舍,房屋面積不小,四周就是憑證的農田。一條大路兩側,生長著一些高大的樹木。這種獨特的場景,與南方的村落很不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