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沒有一件文物可以代表三國?國博館藏的一件「倉天乃死」銘文磚,我覺得恰可以代表漢末三國。
「倉天乃死」銘文磚
高37、寬13、厚7厘米
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這塊磚發現于安徽亳州市元寶坑1號墓中,磚上有銘文:「王復汝使我作此大壁,徑冤我,人不知也。但摶汝屬,倉天乃死,當博」,因此得名。
意為王又讓我做這磚石,簡直是冤殺了我,別人不懂,只管把你們捏和成這墓磚,蒼天已死,該搏一把了。
由此可知,寫此文者是做磚的勞工。這段磚文應為臨時發揮,因為不必擔心被人發現,內心的怨怒盡寫于墓磚上,甚至說出了「蒼天已死」這樣大逆不道的話來。
「蒼天已死,黃天當立,歲在甲子,天下大吉」,這是黃巾起義軍的口號。而這句話竟早已出現在曹操叔父的墓中。
在亳州城南郊一帶分布著許多漢魏時期的墓葬,以元寶坑1號墓、董園村一號墓、董園村二號墓、馬園村二號墓、袁牌坊村二號墓等墓為代表的曹操宗族墓就在其中。其中,董園村一號墓的墓主人可能是曹操之父曹嵩,而董園村二號墓的墓主人則是曹操祖父曹騰。
元寶坑1號墓的墓主人可能是曹胤,曹操的叔父。墓中發現磚銘「建寧三(年)四月四」、「會稽曹君喪軀」,結合《水經注》中「熾弟胤冢,冢東有碑,題云’漢謁者曹君之碑,熹平六年立。」與曹胤先為謁者,后任會稽太守的經歷相符。曹胤死于黃巾起義爆發之前數年間。不過,這句「倉天乃死」并不能說明曹操家族早已有反叛之心,但卻暴露了民間早有此思想。「蒼天已死,黃天當立」,這一口號的發起,只是張角的順勢而為。
「蒼天」自然指得是漢王朝,至于「黃天」指得是以張角為首的太平道的一干信眾。雖然黃巾起義最終以失敗而告終,然而,卻給東漢王朝的統治帶來了巨大的沖擊。雖然并不是壓垮東漢王朝的最后一根稻草,但卻徹底激發了天下的「不臣之心」。借著鎮壓黃巾軍,群雄趁勢建功立威,擁兵自重,搶奪地盤,紛爭不斷,最終導致了三國并立的局面。
「倉天乃死」,就仿佛預言一般,一語成讖,在公元220這一年應驗了。這年十月,漢獻帝被迫禪位,曹丕稱帝,東漢滅亡。曹丕改年號為「黃初元年」。
「黃初」這個年號怎麼來的?表面上與譙縣出現過「黃龍」有關,但終歸是因為「讖緯」的思想。文帝、宣帝、成帝時均在某地見「黃龍」。王莽時,黃山宮見死龍,王莽篡漢時借此說「黃德當興」,乃至于張角時提出「黃天當立」。後來,孫權因「黃龍見于武昌」,改年號為「黃武」。這都是受到了「黃德當興」的讖緯思想影響。這樣說來,曹丕之「黃初」,黃巾軍的「黃天當立」確實都是一個「黃」。
歷史有時就像是一場精心排演的局。可笑的是,被稱為「漢賊」的曹操,終其一生實際上是在「扶漢」,而某種程度上來說,曹操又是真正實現黃巾起義口號「蒼天已死,黃天當立」的人。
初平三年,司徒王允與呂布共殺董卓,青州黃巾軍趁亂攻入兗州,殺刺史劉岱,在陳宮的游說之下,曹操被鮑信等人迎為兗州刺史,之后曹操帶兵降黃巾軍三十余萬,編其精銳為「青州兵」,而青州兵在日后成為曹操軍隊的主力。也就是說曹操帶領著曾屬于張角的部眾,最終推翻了東漢王朝,實現了「蒼天死,黃天立」。就這一層面來說,曹操算不算是繼承了張角之志呢?
曹操家族決定了漢末三國的歷史走向,在其宗族墓發現的「倉天乃死」銘文磚代表整個漢末三國再合適不過了。而且,從西漢初現,至此才流行磚室墓,一塊小小的墓磚恰能代表三國的墓葬文化。
曹操家族墓墓磚3塊
或許,有人會說這件「倉天乃死」銘文磚實在不夠華貴,然而,這正是這一時期出土物的普遍特點。與歷史上的其他時期相比,三國墓葬的陪葬品是有點「寒酸」的。
很多人只看到了神化的三國英雄、熱鬧的三國故事,卻未想到紛爭給整個社會帶來了什麼……漢末三國,戰亂不斷,民生凋敝,百姓苦不堪言。反映到當時的墓葬文化中便是墓葬的營建更加簡易,陪葬品更加樸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