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一騎紅塵妃子笑算什麼?明清鰣貢兩百年,三天跨越千里只為吃條魚
2023/09/08

#頭條創作挑戰賽#「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這是唐朝詩人杜牧的寫的一首詩,也是關于楊貴妃愛吃荔枝的記載,楊貴妃是蜀州人,自幼吃慣了荔枝,但長安卻不適合荔枝的生長,無法吃到荔枝,但對于寵愛她的唐玄宗來說,只要能讓她開心,什麼事都可以。

愛吃荔枝的楊貴妃

唐玄宗下令嶺南運輸荔枝到長安,但古代沒有保鮮技術,運輸到長安的荔枝已經不新鮮了,在高力士的建議下,唐玄宗命令將嶺南地區的荔枝樹連根拔起運回長安,相對摘下來運輸更加新鮮,雖然運輸荔枝跑死很多馬,也勞民傷財,但為了楊貴妃的口腹之欲,唐玄宗在所不惜,也成為唐玄宗勞民傷財的見證。

但勞民傷財為了口腹之欲的不僅僅是楊貴妃,還有明清的皇帝們,比起楊貴妃,他們則有過之而不及,三天跨越千里只為吃一條新鮮的魚,而這條魚就是鰣(shí)魚。

鰣魚

鰣魚是我國四大名魚之一,與太湖銀魚、黃河鯉魚、松江鱸魚齊名,因每逢春夏時節,由大海進入江河,產卵繁殖,應時而來,且洄游時節甚準,所以才有鰣魚的名字,因為鰣魚嬌貴異常,出水即死。自古以來,都是極其珍貴的食材。

和其他魚不同,吃鰣魚是不去鱗的,因為鰣魚的鱗片與皮膚之間脂肪豐富,味道極其鮮美,因此真正的食客在吃鰣魚時是不去鱗的,不僅食客對鰣魚鱗片喜歡,就連鰣魚本身對自己的鱗片也愛護有加,被捕撈的鰣魚身體一旦觸碰到網就不掙扎,以免自己的鱗片被擦掉,因此鰣魚有個外號叫「惜鱗魚」。

惜鱗魚

作為長江的特產,明初的時候成為皇家特供,定都金陵自然可以吃到新鮮的鰣魚,但朱棣遷都北京后,卻沒法經常吃到這道美味,因此他特地開鰣魚廠,和東廠不同,鰣魚廠只是對魚不對人,專門負責為京城進貢新鮮的鰣魚。

鰣魚和其他魚不同,只有四五月份才有,其他時間根本捕撈不到,更要命的就是其他魚出水后可以用水養起來,但鰣魚出網不久就死,死掉的鰣魚很快變臭,根本沒法吃,就算江南本地人為了一口新鮮的鰣魚都要付出大量的金錢外還要看運氣,再說皇帝總不能為一條魚千里迢迢跑到江南吧,因此運輸鰣魚成為江南地方官的頭等大事。

明清大運河

當時保鮮條件有限,只能用冰保鮮,明朝時期鰣魚是專門從水路出發,順著京杭大運河日夜兼程運輸,中途不斷更換冰塊,但運輸緩慢,一個月才能到達京城,雖然口感不如新鮮的鰣魚,但對于明朝皇室來說,已經足夠了,至于好不好吃大概只有他們自己知道,而運輸鰣魚也被稱為「鰣貢」

到了清朝,大概是不新鮮的鰣魚吃壞了肚子,康熙下令鰣魚運輸必須三天內到達,這可苦了運輸鰣魚的官員和百姓了。

如何快速運輸鰣魚呢?每到捕撈的日子,江南的官員們早早來到江邊,等漁民們將新鮮的鰣魚打撈上來后,精心挑選,隨后放入一個早已裝滿冰塊的盒子里,上面還涂滿了豬油,防止冰化的太快,等安置好后,旁邊騎著快馬的人員立馬揚鞭催促馬匹向北趕,由西津古渡登船過江,從瓜州經旱道最終到達北京,水道由冰船從京杭大運河運送。

水路運輸

在運輸的路上,只要看到運輸鰣魚的旗幟,不管是朝廷大員還是普通人員紛紛讓位,而驛站也早早的準備好了干糧、水、備用的快馬以及冰窖,為了保證鰣魚的新鮮,清初的時候在金陵設有專門的冰窖,沿途每三十里便是一站,白天懸旗,晚間懸燈。

而在山路崎嶇的地方,當地官員必須運木修橋,取石修路,晝夜奔忙,就是怕馬匹跌倒耽誤的送魚。

到達一個驛站后,運輸鰣魚的人只能在馬上草草的解決,隨后換上另一匹快馬,如果馬匹跑不動了就換,運輸的人堅持不住了也立馬換,而這一路準備的馬就有三千匹,畢竟要二十二時辰之內送入京城之中。

比八百里加急還急

千里運輸后,盒子送到御膳房,而御膳房早已準備好了魚缸,將鰣魚放入魚缸中稍微活動一下,隨后將做成美味送到康熙的餐桌上,至于鰣魚的吃法,自然是蒸了,鰣魚去腸不去鱗,然后用布拭去血水,放入盤中,加上花椒、砂仁、醬、水、酒、蔥隨后放圖鍋中蒸,最終成為一碟康熙最愛的美味。

然而為了這一口美味,運輸一條小小的鰣魚,上至官員下到黎民百姓,無數人為了這道菜勞心勞力,花費了無數的錢財,就為了滿足他們的口腹之欲,但卻成為民間的一種紛擾和負擔,因此康熙二十二年的時候,山東按察司參議張能麟不忍民眾勞苦,上疏請求免去鰣魚之貢。

鰣貢兩百年,三天跨越千里只為吃條魚

尤其是一句「 故一聞進貢鰣魚,凡此二三千里地,當孔道之官民,實有晝夜恐懼不寧者」讓康熙明白自己為了吃魚付出多大的代價,于是下令永免進貢鰣魚,結束了兩百年的鰣貢,這才減輕了民間負擔。

可惜由于種種原因,如今的長江鰣魚絕跡已久,已經三十多年不見蹤影,差不多就是功能性滅絕,就差宣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