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秦武王在位只有4年,但在這一點上,卻勝過了在位56年的秦昭襄王
2023/10/17

前言

秦國,一個在戰國時代逐步崛起的大國。公元前256年,年僅19歲的秦武王繼承父親秦孝公王位,成為這個大國的新任君主。然而,剛剛登基的秦武王面臨著來自各方的挑戰與威脅。內憂外患接踵而至,王權岌岌可危。

少年君主該何去何從?秦武王沒有選擇逃避,而是提起長劍,親自面對這一切。他憑借著與生俱來的勇氣與智慧,化解內憂,創造外交,終于穩固住了王權,為秦國日后統一奠定基礎。

一、蜀國叛亂 浴血平定內憂

公元前256年農歷正月,秦武王剛剛繼位。與其同年的還有剛剛飛上枝頭的小雀兒,正在歡快地嘰嘰喳喳。只是這喜氣盈門的景象,并沒有持續多久。

消息很快傳來,秦國統治下的蜀國發生叛亂,原因是擔心秦武王登基之后會加重對其的統治。

蜀人民推翻了秦國派去的官員,自立國君。這無疑是對秦武王權威的公開挑戰。

的確,剛繼位的秦武王,還需要時間來穩固權力。但對一個不到20歲的少年君主來說,這無異于在江湖中立足,必須表現出堅定的魄力。哪怕有失敗的風險,也絕不能示弱。

于是,秦武王提劍西征,親率大軍前去鎮壓蜀國叛亂。這支軍隊 一路西行,在陽川驛打了一場漂亮的勝仗,將蜀軍擊潰。秦軍繼續長驅直入,直抵蜀國都城成都。

成都是蜀地極為堅固的城池,秦軍無法短期內攻克。城頭的蜀軍見識到少年君主親自坐鎮軍陣的氣勢,也感到焦慮和不安。這時,秦武王甩動韁繩,策馬來到城下,高聲吶喊:

「朕率大軍而來,唯一目的就是平定叛亂,讓百姓安居樂業。你們推翻官員自立國君,已經構成叛國之罪!朕可以饒恕你們的過錯,只要投降,保證不打擾百姓生計!」

秦武王的聲音洪亮有力,在成都城上空回蕩。城頭守軍看著面前這個神采奕奕的少年君主,不禁動容。他們開始思考起自己的行為到底是非,是該繼續反抗,還是接受秦武王的寬恕。

就在兩軍對峙之時,成都城內居民也聚集在街頭商議。他們并不想卷入這樣一場政治斗爭,期望戰亂早日平息,自己可以安安穩穩地度日。最終,民心漸漸傾向于停戰。

見民心可測,蜀軍也放下了武器。在人民的請求下,蜀國重新接受了秦國派駐的官員。秦武王也遵守諾言,沒有追究蜀人的責任。一場沒有流血的叛亂,就此平定。

憑借毅力和智慧,19歲的秦武王平定了蜀國叛亂,確立了自己的權威。

與此同時,他也展現出寬容仁慈的一面,贏得了人心。這為日后秦國進一步統治蜀地奠定了基礎。

二、與楚國修好 創造外交優勢

蜀國叛亂剛剛平定,秦武王便開始考慮外部的局勢。在當時的戰國亂局中,秦國面臨著強敵環伺的環境。北有燕、趙、魏三國,東與齊國為鄰,西有蜀國,南有楚國。秦國必須小心應對這些強敵。

秦武王決定先與南方的楚國修好。楚國在戰國時期國力強盛,廣袤,一直對秦國造成壓力。秦武王判斷如果能與楚國關系緩和,就可以騰出手來對付其他對手。

于是,秦武王派出使者前往楚國,傳達了自己愿意與楚國修好的意向。楚考烈王也意識到維持秦楚關系對國家有利,同意了秦國的建議。

在兩國使者頻繁往來下,秦楚關系明顯緩和。雙方減少了邊境沖突,還就合作開發江漢平原之事進行討論。雖然未達成正式協定,但兩國已經從敵對轉為禮讓。

有了南方的安定,秦武王得以將視線轉向北方。他決定先聯合齊國牽制趙魏,待機出擊。同時,也與越國修好,避免東南方出現威脅。

通過這些外交手段,秦武王將自己包圍在各國糾紛之外,沉住氣等待時機。這種明哲保身的策略,讓一個少年君主也能在亂世中站穩腳跟,可見秦武王的睿智從容。秦國在他手中,正逐步積蓄實力,向著統一的目標邁進。

三、信任忠誠 奠定君臣關系

內憂平定,外交打造,秦武王的王權也日漸鞏固。當務之急則是建立穩固的君臣關系,以便日后的施政運作。

這時,大將甘茂向秦武王進言,希望可以攻取遠在秦國腹地之外的宜陽城。這個建議充滿冒險,因為宜陽太遠,一旦陷入苦戰,后方會受到其他諸侯國趁虛而入的威脅。

「大王,宜陽固然遙遠,攻取困難。然而如果守軍潰敗,我們就可以直指關中,為秦國永久緩解后顧之憂。」甘茂分析道。

面對這樣一個冒險的建議,秦武王沒有直接拒絕。他看出甘茂忠于國家利益,提出此舉也是出于遠見。于是秦武王同意了,但與甘茂立下軍令狀,保證無論戰況如何,自己都會支持對方。

得到君王信任的甘茂,帶領大軍遠征宜陽。可惜守軍堅守城池,秦軍屢攻不下。

更要命的是,幾個月過去,宜陽城外一無所獲,令朝中 對甘茂頗有微詞。

這時秦武王面臨選擇,是相信甘茂,還是召回大軍。他思來想去,決定信守當初的承諾,繼續支持甘茂。終于,在秦軍的堅持下,宜陽城破,為秦國獲得戰略要地。

從甘茂出兵宜陽一事中,秦武王展現出判斷人才的能力和信守承諾的品質。他不因遠征不利就否定甘茂,而是給予支持,最終也沒有讓大將功虧一簣。此舉奠定了秦武王和重要謀臣的信任關系,日后必將助秦國之興。

四、緩解矛盾 發展民生

隨著時間推移,秦國國力日益壯大。但任何一個政權,都需要人心向背。秦武王也意識到,要進一步鞏固王權,必須理順民生,獲得百姓擁戴。

有見及此,秦武王采取一系列措施,緩解社會矛盾,讓百姓得以安居樂業。他下令減輕賦稅,并設立惠民政策,以解決貧困問題。與此同時,也推行法制改革,加強對官員的約束和監察,力求政務清明。

在秦武王的努力下,秦國社會秩序日漸好轉,百姓支持君主的聲音也漸高。手握重權的大臣沒有機會制造混亂,秦武王的地位也變得牢固。

就這樣,少年君主用四年時間,通過內政外交和用人才,使秦國走上正軌。他豐富的政績,完全不像是一個20歲出頭的年輕人。當秦武王英年早逝時,他已經奠定了秦國基業,為秦國最終完成統一大業立下汗馬功勞。

結語

秦武王的一生充滿傳奇色彩。一個少年就任君主,不退縮,勇敢面對,最終成為杰出政治家的故事,必將激勵后人。多年以后,人們提起秦武王,仍是敬佩的眼光和語氣。這就是一個智慧勇敢的君主永遠留在歷史長河中的印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