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清代養80萬八旗、綠營尚且吃力,明代為何能供養近300萬的軍隊?
2023/10/28

清代的財政支出中,軍餉的開支占比最大。以乾隆時期為例,全國的歲入大概在4000萬兩左右,其中軍費開支近2800萬兩,占比70%。這些還僅僅是日常維護軍隊的費用,不包括戰時的開銷。

熟悉清代歷史的讀者都知道,清代的軍隊數量大致維持在80萬左右,即20萬八旗和60萬綠營。如此算下來,國家養一個兵的平均要花掉350兩。

然而明代的情況和清代完全不同,明代的軍隊數量是清代的三倍有余,從明初到明末,軍隊數量大約在200萬至300萬左右,如果要是按照清代的標準,那麼明代的軍費開支將是一個天文數字,最少也得是7000萬兩。

明代的歲入遠不及清代,顯然國家是不可能有如此財力。 那麼問題來了,清代供養80萬軍隊尚且吃力,明代為何卻能養300萬軍隊?

明代軍隊制度及其數量

明代的軍隊大體分為京營、邊防軍和地方衛所軍三個部分,在不同時期軍隊的數量有所變化。永樂時期,洪武時期大約為150萬左右,永樂時期為270萬,明中期以及明末時,基本維持在250萬至300萬左右。

京營的數量在永樂時期大規模擴充,人數達到近80萬人左右,土木堡之變后,京營數量在很長一段時間急劇下降,但是到了嘉靖年間,京營的規模接近永樂時期。

邊防軍主要是指朝廷在長城沿線設立防衛蒙古的軍隊,即通常意義上所說的九邊,從東至西分別為 遼東、薊州、宣府、大同、山西、延綏、寧夏、固原、甘肅九鎮。

九鎮兵馬從永樂至明末變化較大,少的時候50萬,多的時候80多萬,平均下來基本不少于70萬。

各直省都司和行都司下屬的衛所軍隊數量一直很龐大,至少賬面數字上顯示,都在120萬左右。

歷朝歷代封建王朝,明代的軍隊數量應該是最多的,盡管明代人口數量較多,大致在6000萬人左右,但接近300萬的軍隊數量,占比還是太高。

明太祖朱元璋是農民出身,他在創業建國以及治國的過程中,發明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即實行屯田制以供養龐大的軍隊。

明代的屯田制十分復雜,其中對軍隊影響最大的就是軍屯、商屯兩類。洪武時期,地方各衛所由于軍費開支龐大,朱元璋實行軍屯制度,讓士兵們耕種土地自給自足。

應該說,明代的軍屯制度還是很成功的,當時的衛所軍幾乎就不花朝廷的銀子,有些軍屯單位還會向戶部上繳一定數額的糧食。

同樣,九邊重鎮也實行軍屯制度,只不過九邊地處荒涼,糧食產出有限,未必能自給自足,但可以肯定的是,朝廷額外補助的軍費并不算太多。

就以宣大鎮為例,嘉靖時有駐軍12萬人,而朝廷每年撥給的軍費僅有20多萬兩。

明中期以后,軍屯制度出現了一些問題,軍費的開支隨之嚴峻。為了解決這一問題,朝廷實行「開中法」,即國家鼓勵商人運送糧食到邊疆地區,然后頒給一定數量的鹽引。

開中法的實施取得了顯著的效果,為國家節省的大量的開支,尤其是長途運輸的費用。明中期以后,九邊的軍費來源,主要得益于開中法。

明代的軍隊體系中,唯一沒有產出的就是京營,但是前面說了,在很長一段時期內,軍屯就能補充京營之不足,然后朝廷再拿出一部分,就可維持京營軍隊的開銷。

這樣算下來,需要朝廷從國庫拿錢供養的軍隊實際上沒有300萬人,數量大致和清代差不多。

明清士兵軍餉開支不同

清代不管是八旗還是綠營,除了新疆以外,都沒有實行軍屯制度,80萬軍隊的吃喝花銷,全靠國家財政統一撥款。

而且清代士兵的軍餉標準要遠高于明代,以京師八旗為例,康熙時期前鋒、護軍、領催的月餉為4兩,馬甲、匠役的月餉為3兩;駐防八旗略低,但平均下來也在2.5兩左右;綠營最少,基本是1.5兩左右。

除了月餉,八旗、綠營兵丁每個月還有不同數量的口糧,數字從歲支30石至12石不等。

可見清代養一個兵開支極大,如果以京師八旗兵丁來看,其工資待遇幾乎能頂得上一個七品知縣。

明代兵丁拿到手的軍餉就無法和清代相比了,一般情況下普通士兵的月餉不到1兩,口糧也不及1石。

之所以出現這種情況,主要還是明代的國家財政收入不如清代。了解明代歷史的應該清楚,張居正秉政時,推行新政取得很好的效果,但他去世時國庫的存銀也僅有400多萬兩,可就是這個數字,已經非常了不起了。

反觀清代,從雍正朝末年至道光初年,戶部存銀從來沒有少過2000萬兩,乾隆時期最高峰超過8000萬兩。

說到這里也就清楚了,雖然明代的軍隊數量是清代的三倍多,但因為制度的不同,卻能始終維持軍費的開銷。只是到了明末時期,國家財政入不敷出,這才出現軍費不足的現象,從而導致大明的滅亡。

嚴禁無授權轉載,違者將面臨法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