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嗣同被誅時,他的父親,時任湖廣總督的譚繼洵卻選擇不救。其實并不是譚繼洵想要明哲保身,而是面對這一切,根本無能為力。
因為這次慈禧太后處決戊戌六君子的態度十分堅決且手段殘忍,讓儈子手使用的ㄉㄠ都是沒有ㄉㄠ刃的,可見她內心是有多麼痛恨變法。
此外湖廣總督這個職位,在滿清的官僚體系中算得上是頂級的封疆大吏,即便是朝廷也應該禮讓三分,給他幾分薄面。但譚繼洵面對兒子入獄,始終并未向朝廷求情,因為他知道如果他求情了,可能整個家族都得跟著陪葬。
迫使譚繼洵最終如此做的原因有兩個:
譚繼洵,從小接受的是正統的儒家文化教育,學習的是八股文,走的是傳統的科舉入仕道路。他幼時家道中落,27歲中舉人,38歲中進士,在他的骨子里根深蒂固的是儒家的「三綱五常」。兒子的激進行為,讓這個官場沉浮幾十年、走的中庸之道的老臣膽戰心驚。
父親墨守成規的從政,兒子的維新變法,父子的立場截然不同,導致父子關系鬧得很僵。
在譚繼洵的眼中,只要順從當權者的思維,那能夠安安穩穩地熬下去,等到自己告老還鄉的時候也就安全了。
做官求穩,從不冒險,在個人思想上也毫不保留地體現出其保守化傾向。所以「不求有功,但求無過」是他當官的第一要領。
或許譚繼洵以其多年混跡官場的經驗,早已敏銳感知到,面對變法慈禧太后不會坐視不管,因為這個變法已經動了保守派的蛋糕。
或許他也曾經竭力阻止兒子,無奈譚嗣同接受西方文化程度較深,一腔熱忱為國為民,一雙腳其實已經邁進了深淵,譚繼洵也無力回天。
當譚繼洵作為局外人,凝望著變法深淵的時候,深淵也在回眸凝望著他,仿佛是一種嘲笑。
最終,譚繼洵的擔憂成真了,慈禧太后反對變法意圖明顯,光緒帝鋌而走險,密旨袁世凱,想要囚禁慈禧,結果反被袁世凱告密,慈禧太后星夜從頤和園趕回紫禁城,發動政變,囚禁了光緒,逮捕維新派人士。
這個時候譚繼洵更多的是無奈,因為他不能自私地只考慮兒子的個人安危,他還要考慮到身后的整個家族。
此外所有人都知道譚嗣同所做的事,并非一般的犯罪,這相當于欺君犯上,秘謀逆反的大罪,豈能是簡簡單單憑借著看似同父親的關系就擺平的呢?
為了自己的安穩,為了一家老小,慈禧誅譚嗣同的時候他也不敢發聲,只求掌權者不要殃及池魚。
從湖廣總督的任命上來看,譚繼洵只做了兩年的湖廣總督,而前后時間都是由晚清四大臣之一的張之洞把持,因此譚繼洵雖然看起來名頭很響,但這個職位對他而言,卻是一個沒有實權的名頭而已,他并沒有掌握多大的權力。
從歷史文獻上來看,大ㄉㄠ闊斧改革,發展洋務運動的人里面,朝廷的核心人物也并沒有他,所以湖廣總督的實際掌權人其實是張之洞。從某種意義上來說,譚繼洵是張之洞的下屬也不為過。
慈禧太后連同為戊戌六君子之一的楊銳,張之洞的得意門生,即便在張之洞為學生求情的情況下都毫不留情給斬了,更何況譚繼洵還是張之洞的下屬呢?所以他也清楚就算自己進行營救,也并沒有什麼用,自己在慈禧太后眼里,或許上不了臺面。
不過,譚繼洵的愿望最終還是沒有能夠實現。盡管譚繼洵在兒子被抓后,保持非常低調及克制,但最終他還是因譚嗣同事件的牽連,被貶為庶民,不久之后就因病去世了。
即便如此,譚繼洵給譚嗣同寫的挽聯上,還是表達了兒子的思念及無奈:「昭雪在千秋百世,不得而知」。或許最痛苦的還是他,眼睜睜的看著兒子受害,作為朝廷命官的他卻只能默默承受,這種令他感到無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