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歷史悠久,文化博大精深。
在漫長的歷史演變過程中,中國可以說是率先走向文明的國都,這也使得,時至如今我們依然能向前看透數千年的光景。
在燦爛的中華文化中,喪葬文化也是其中必不可少的一環,正如《荀子·禮論》中所言:
喪禮者,以生者飾死者也,大象其生,以送其死,事死如生,事亡如存。
這也就是說,中國古代人認為當人死了之后,并沒有徹底消失,在「另一個世界」仍然過著類似活著時候的生活。
于是古人便提出了對待死者應該「事死如事生」的觀念,這樣一來,為了保證去世的人在另外世界可以生活得很滋潤,便盡可能的把生前所用的物品帶入墳墓,雖然現在看此舉不符合科學的,但在古代確實合理的。
因為活著的人總要對死者有所交代,事死如事生也就成為了一件合乎人情的「禮制」。
不過,這種制度在帝王身上卻變了味道,生前的顯赫,讓他們對權力極其貪戀,為了讓死后依然榮耀,所以他們就會在即位時,就開始籌備自己死后的歸屬,所以就興建了一座座帝王的陵墓。
當然,并不是單單修建一座奢華的陵墓就可以,這些帝王還會盡可能多的帶走生前的物品,數不盡的金銀財寶貴重物品就這樣搖身一變成為了不見天日的「冥器」。
可是歷史這場大戲,并不是只靠位高權重的主角人物就能完美演繹,其中還需要數之不盡的小人物參與。
這些小人物并不能享受王侯將相的待遇,他們在去世后能夠得到一副棺材就已經是完美的結局,那麼問題就來了,當棺材埋在地下,為何上面還要堆個小土堆?
看完不得不夸古人是真聰明。
往事如煙,歲月在歷史的畫卷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我們早已經被時間模糊了雙眼,但有些東西卻穿越了千年的光景,流傳至今。
現如今,在廣大農村,我們依然能看到田野中聳立的數之不盡的小土堆, 而土堆之下卻是難言的悲傷,因為這些土堆是埋葬了親人的「墳」。
至于說土堆之舉的由來,很少有人能說得清楚,即便去詢問村中的老人,他們也只會笑著說:
從我記事起,這習俗就已經存在了。
其實,在棺材之上起土堆這一習俗由來非常早,傳說有兩種由來, 一則與周武王有關,二則與孔子有關。
商紂王在世時盲信妲己的讒言,說想看看比干的心是什麼顏色,導致比干被商紂王挖心而死。
周武王伐紂建立起周朝之后,覺得相比較殷商的正統,周朝終究差了點火候,為此他只能想方設法收買人心,所以便把主意打到了比干身上。
周武王命人找出找到埋葬比干的地方,將其好生厚葬了一番,為 了能讓百姓遠遠便能看見自己的仁德,便命人在埋葬比干的地方壘起高高的墳頭。
百姓們覺得周武王此舉是對逝者的莫大尊重,便在親人去世之后,效仿周武王為親人也壘起土堆。
當然這點并不能被所有人認可,而被人們認可的是受到了孔子的影響,孔子的父親去世很早,他的母親又是一位妾室,在母親去世時,父親早已經去世多年。
為了讓母親能與父親合葬,孔子便去尋找父親的墳墓,可是當時根本沒有什麼標識性的東西,孔子找起來相當艱難。
後來好不容易找到了, 孔子便覺得自己以后還要回來祭拜,總這樣找也不是辦法,于是便想到了堆起土堆,并在土堆旁邊種樹。
周邊的人一看孔子的做法,也紛紛效仿,畢竟能此舉能方便分清親人的歸屬,于是便代代相傳。
孔子是儒家的創始人,他一生都在追求禮制,在喪葬之風上,他亦看到了無規矩不成方圓,于是借用《周禮》進一步深化了立墳的習俗:
普通人起的是墳,貴族起的是冢,皇家起的是陵,圣人起的是林。
至于「墳頭」的規模自然也有要求,一般來說,皇帝是越大越好,公侯可建100方步,官員遞減,等級分明,不可逾越。
這點也能看出,古人確實很是悲催,不僅活著的時候已經被限制了在社會中所處的等級,而且在死后亦必須遵循地位之差別。
尤其是普通人,能夠起小小的一塊墳,便已經是去世后的最高待遇了。
說到這或許會有人疑惑,覺得立碑其實已經夠用了,為何非堆土堆,其實這點我們從現在農村周圍的墳頭便能找出答案,即:
有墓碑的地方必定有墳頭,但有墳頭的地方未必就有墓碑。
這是因為立碑這是一件專業性極強的工作,只有大戶人家才有資本去為去世的先人立碑,以供后人祭奠。
但是在歷史中,普通民眾是占據了絕大多數的,他們徘徊在生活的底端掙扎,能活下去就已經極為艱難了,他們又哪里會有多余的錢財立碑。
相比較立碑而言,還是直接堆土堆最為方便。
由此可見,古人立墳堆土這事,主要的目的還是為了標識親人去世后所埋葬的位置,以方便表達后人對老祖宗的敬意,但是在這背后還蘊含著古人的聰明。
土堆的堆法是很有技巧的,一般都是呈現出圓錘形,這是因為這種形狀最能保持原狀,尤其是能夠抗擊暴雨的沖刷,即便雨水會沖走部分泥土,但卻不會傷及到底部的棺槨。
古人在起墳時雖然會花費很多功夫,但是由于當時地廣人稀,野獸通常咆哮在村莊周圍,尤其是一些大型動物,它們嗅覺靈敏時常會危及剛剛下葬的人。
古人講究入土為安,如果入土之后卻被猛獸破了土,這是十分不吉利的,為了防止出現這種情況,古人便會再棺材上面堆上厚厚的土,這樣不僅能壓制一些氣味,更能阻擋野獸對墳墓的破壞。
此外,還有一點,那就是直接將土堆在棺材之上是非常省力,在放置棺材的時候,通常會刨一個大大的坑,而 當棺材放進去時,刨出來的土就會多出很多,直接將其原地堆積,可以說是一舉兩得,即做了標識,又省了力氣。
當墳頭立起來之后,古人覺得在雨雪得沖刷下,墳頭的規模會越來越小,久而久之,便會失去標識的作用,為此古人又立下了在清明節要添墳的規矩。
喪葬習俗歷經數千年而傳承下來,是很難更改的,在人們的心中早已經根深蒂固,幾十年前曾在廣大鄉村推行火葬,可是最終的結果是,去世的人雖然被火化了,但田地的土堆依然還是有增無減,畢竟入土才是安。
所以, 不能小看田間立起的土堆,那不僅是對親人的深深緬懷,更是後來人心靈上的慰藉之所。
參考資料:《中國死亡文化大觀》、《中國古代陵寢制度歷史研究》等。
(圖網,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