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斯與次子被判腰斬,相擁痛哭:兒啊,為父想再和你牽黃犬獵狡兔
2023/09/06

公元前243年,16歲的秦王嬴政在蘭池宮賞完梅,坐在殿中取暖,渾然不知殿外一位30多歲的侍衛郎官一直在遠遠地注視著他。

嬴政看起來高貴而孤傲,讓人望而生畏。但侍郎官看他心情不錯,瞅準機會,決定拼死一搏。

他一步步往前邁著沉重的腳步,離嬴政越來越近,心突突地快要跳到嗓子眼。

成敗在此一舉,成則登天,敗則身死。

嬴政一抬頭,臉色微變,目光如炬地盯著他,厲聲道:「你是何人?未得傳召,為何至此?」

侍郎官為得嬴政信任,先徐徐解衣,直至一絲不掛,以示身無兇器。然后匍匐跪地:「下臣郎官李斯,能助大王完成統一大業。

李斯,正是這一次的毛遂自薦,使他成為了未來的大秦丞相。

他本是一介平民,通過努力拼搏成為嬴政的左膀右臂。

他草根逆襲,扭轉命運的勵志故事,不得不讓人嘆服。

他一生都在追求功名,但當功成名就后,卻又突然深陷囹圄,落得身敗名裂,滿門抄斬的大結局。

生命的最后,他暮然發現,最讓他懷念的還是平凡的日子,簡單的快樂。

刑場上,他哭著對次子說:「兒啊,為父還想和你牽著黃犬,去追逐狡兔,再也不可能了。

人,只有經歷了黑暗,才覺得平凡是最大的幸福。

本文,我們就來聊聊大秦丞相李斯大起大落的一生。希望從他的故事中,獲得一些人生哲理,悟出生命的真諦。

一只廁鼠改變了李斯的一生

李斯,楚國人。他本是上蔡郡一名管理糧倉的小文書,是小的不能再小的公務員。

他的生活平凡而幸福,房子不大,但足夠居住;薪俸不高,但足以解決溫飽。

工作之余,他喜歡牽著黃犬,帶上兩個年幼的兒子,到野外追逐狡兔,恣意奔跑在無憂無慮的逍遙歲月里。

這樣的生活毫無壓力,他也沒有遠大的志向,整日過得渾渾噩噩,當一天和尚撞一天鐘。

如果不出意外,他將與他的先祖一樣一生默默無聞,生于斯,死于斯,葬于斯。

但一次意外的發現,徹底改變了這一切。

有一天,李斯在廁所中發現了幾只又黑又臟的老鼠,正在低頭舔食糞便。剛聽到腳步聲,老鼠就嚇得不要命地往地縫里鉆。

見吏舍廁中鼠食不潔,近人犬,數驚恐之。

——《史記·李斯列傳》

李斯回到糧倉,再看看糧倉里的老鼠,它們長得碩大肥胖,金燦燦的栗米任它們肆意啃食,在成堆的糧食里嬉戲玩鬧。

它們從未品嘗過饑腸轆轆的滋味,也從不怕人,似乎它們才是這里的主人。

斯入倉,觀倉中鼠,食積粟,居大廡之下,不見人犬之憂。——《史記·李斯列傳》

同樣是老鼠,為什麼區別如此之大?

李斯陷入了沉思,同樣的老鼠不同的環境,造就了它們不同的生存境遇。由此及彼,人又何嘗不是如此呢?

人之賢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處耳!——(《史記·李斯列傳》)

所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人一生的成敗與所處的環境有著很大的關系。

李斯雖然能言善辯,文采斐然,還寫得一手好字,可又有什麼用?

他每天躲在這小小的糧倉里,守著糧食,守著老鼠,干著無足輕重的工作,任人欺凌而敢怒不敢言,自己的境遇與廁中老鼠有何區別?

想到這里,他不禁打了個寒顫,他不甘心此生就這樣庸庸碌碌的度過。

他做了一個常人難以理解的決定,毅然辭去郡小吏的職務,拋家舍業,孤身前往蘭陵拜師求學。

上蔡郡守看到他的辭職信,像看傻子一樣盯著他問:「你老大不小了,家有妻兒需要照顧,怎麼敢冒然辭職啊?」

李斯笑了笑說:「我想要過大富大貴的生活。」說完,扭頭就走,留下郡守目瞪口呆地地僵在原地。

回家后,妻子問他:「萬一不成功呢?」

李斯說:「就算不能證明我能行,也要證明我不能行。」

總之,李斯心意已決,不給自己留任何退路。

他知道成功在于嘗試,如果不邁出第一步,改變就永遠都不會發生。

李斯并不是一時沖動,他不僅有想法,而且有清晰的目標和行動計劃。

他深知功名不易得,空有宏圖大志遠遠不夠,還需要擁有深厚的才學和智慧,才能站得更高,看得更遠。

所以,他邁出的第一步不是愣頭愣腦地去找新的工作,而是去蘭陵拜大名鼎鼎的荀子為師。

荀子的思想接近于法家的主張,主要研究帝王之術,也就是治國安民的為官之道,這正是李斯躋身貴族階層所必需的學問。

這一學,就是7年。

7年的時間,足夠重塑一個人。

李斯敏而好學,刻苦鉆研,不論是文章、謀略、還是辯論,在當時荀子老師眾多門生之中,都是數一數二的。

終于學有所成,李斯選擇了蓄勢待發的秦國。因為秦王有并吞天下的野心,而他有滿腹的帝王之術,權謀之道,正好可以大施拳腳。

可問題是,他一個名不經傳的小人物,如何才能見到秦王呢?

李斯毛遂自薦,懂得如何推銷自己

初到咸陽,恰逢秦莊襄王病逝,年僅13歲的嬴政即位。

李斯沒有冒然行動,而是先靜靜地觀察局勢,分析自己該何去何從。

秦王嬴政年幼,沒有實權,大權都掌握在相國呂不韋和趙太后的手中。而呂不韋財大氣粗,廣納賢士,家中養有3000名多名門客。

所以,李斯當下最快的捷徑就是能成為呂不韋的門客,并得到他的賞識。

他先憑借三寸不爛之舌成功說服呂不韋,并成為他的高級門客。呂不韋把李斯養在府上,二人經常在一起開懷暢談。

李斯在呂不韋的府上待了三年,雖然呂不韋很賞識他,但并不信任他,他在府上也只是做一些雜役。

李斯靜靜地等待著,等待一個更大的機會。

畢竟他還不了解秦王究竟是個怎樣的人,萬一他昏庸無能,自己冒然投靠也終是無法施展抱負。

慢慢地,他通過觀察呂不韋的言行,發現呂不韋越來越懼怕羽翼漸豐的嬴政。

呂不韋與嬴政的母親趙太后有私情,但隨著嬴政年齡的增長,呂不韋害怕東窗事發惹禍上身,居然找了個假太監嫪毐送給了趙太后,自己得以脫身。

嬴政還只是個少年,竟具備如此巨大的影響力,這個少年肯定不簡單。

嬴政的形象在李斯的心目中也越來越清晰,開始變成一個鮮活的人。

這讓李斯感到非常興奮,他越來越期待能早點走向嬴政的身邊。

機會終于來了。

這天,呂不韋找到李斯:「足下才華橫溢,待在我府里實在委屈。不如我提拔你入朝為官吧?不知,你想要個什麼樣的官職呢?」

李斯籍籍無名,當然不敢要大官,但他目標很明確。他說:「官職大小無所謂,只要離秦王越近越好。」

呂不韋說:「那就到大王身邊做個侍衛郎官怎麼樣?」

李斯叩頭謝恩。

雖然侍衛郎官僅是看管車馬的小官,但李斯胸有成竹,他深信只要能讓他見到秦王,他就有辦法得到秦王的重用。

越是靠近嬴政,李斯就越篤信嬴政這只年幼的獅子,有朝一日定會成為真正的森林之王。

李斯與嬴政的距離近在咫尺,卻又遙不可及。身份的懸殊,使得他與秦王永遠都不可能在一起交談。

沒有機會,那就創造機會,于是就有了開頭的一幕。

李斯這次賭的是自己的身家性命,要麼得到嬴政的重用,要麼被拉出去砍頭。

他了解此時的嬴政最想做的是奪回權利,成為一個真正握有實權的大王。

但李斯卻告訴他:「您不僅要做秦國的大王,您還要成為天下的大王。統一六國的霸業必須得由您來完成,而下臣就是能幫您完成大業的人。」

李斯的這個開場白,首先拋出了一個不同凡響的觀點,統一六國。

這樣的大事或許年幼的嬴政還沒有想過,而李斯卻讓他看到了一個更大的天下。

李斯的一番話聽得嬴政熱血沸騰,他忍不住問:「依你看該怎麼做?」

接下來李斯詳細向嬴政訴說了他的行動計劃,比如,應先派間諜擾亂六國政局,收買暗殺六國重臣,逐漸瓦解他們的勢力,以此縮減戰爭成本,為以后的統一做好準備。

諸侯名士可以下財者(接受其賄賂),厚遺結之;不肯者利劍刺之,離其君臣之計,秦王乃使良將隨其后 。——《史記·卷八十七·李斯列傳·第二十七》

一番交談下來,李斯已經為嬴政勾畫出了一張一統天下的宏偉藍圖。嬴政不斷地拍手叫好,并留下他封為長史。

李斯已經成功贏得了嬴政的賞識,他的宏圖大業也有了一個良好的開端。

接下來的幾年中,李斯不斷地為嬴政獻計獻策。對外,安排間諜削減六國勢力,對內,幫助嬴政平定嫪毐之亂,軟禁趙太后,逼死呂不韋,使嬴政成為一名真正握有實權的大王。

似乎一切正在朝著預想的方向發展。

然而,一個突然而來的重磅消息,如重錘一樣,狠狠砸在李斯的胸口。

李斯憑借才華,扭轉命運

那些年外客們在朝堂上風頭無兩,嬴氏宗室逐漸失勢,他們不甘坐以待斃。隨著嫪毐、呂不韋的倒台,宗室借題發揮,提議驅逐所有外客。

嬴政分析利弊后,決定聽取宗室的意見,頒布「逐客令」。

李斯作為楚國人也在被驅逐之列,縱使能力再強也未能幸免。

剛剛得志,就要被驅逐出境。他眼看著這十幾年的忠心付出和奮斗結果,即將化為泡影,不禁悲從中來。

但憤怒悲傷都無濟于事,李斯不是認命的人,當厄運來臨時,他首先想到的是想辦法解決問題。

他大筆一揮,寫下了一篇千古文章《諫逐客書》:秦王與宗室不一樣,秦王是未來天下人的王。外客在宗室的眼中是客人,但在秦王的眼中所有的人都將是您的臣民。

泰山不拒絕泥土,所以能成就它的高大;江河湖海不舍棄細流,所以能成就它的深邃;有志建立王業的人不嫌棄民眾,所以能彰明他的德行。

秦王拋棄百姓讓他們去幫助敵國,將人才拒之門外,為敵國所用。這就叫做「借武器給敵寇,送糧食給盜賊」……

這篇文章沒有埋怨宗室的陷害,也沒有抱怨嬴政對自己的不公。他全篇都是在為嬴政著想,提醒嬴政不要忘了統一六國的志向,不要將人才推向敵國的懷抱,唯有如此,統一大業才能順利完成。

嬴政看完后醍醐灌頂,拍案叫絕,立即下令追回所有外客,所有人官復原職。

李斯憑借一篇文章,瞬間從仕途的最低谷逆風翻盤,扭轉乾坤。不僅顯示了他絕世的才華,還有他任何時候都不輕言放棄的精神和毅力。

當然,李斯也并非善類。

為了實現自己的人生目標,他曾無情地將對自己有舉薦之功的呂不韋拉下馬。

因為嬴政賞識韓非,李斯擔心影響自己的仕途就設計將他陷害,治他于死地,而韓非正是他的同窗好友。

總之,李斯為了達成目標,眼中已經沒有了仁義道德,所有阻礙他發展的絆腳石,他都會毫不猶豫地將其踢除。

但他沒讓嬴政失望,經過幾年努力,他輔佐嬴政完成了一統天下的大業。

在統一天下后,李斯作為秦國丞相依然扮演著十分重要的角色。

他主張廢除分封,實行郡縣制,讓書同文、車同軌、統一度量衡、統一貨幣等一系列的措施,真正實現了天下政治意義上的統一。

可以說,沒有李斯秦國就不會這麼快一統天下,沒有李斯七國也不會那麼快的實現彼此融合。

如此創世之功臣,李斯為什麼落得滿門抄斬的結局呢?

一招不慎,滿盤皆輸

李斯一路披荊斬棘終于封侯拜相,位極人臣,他追求大富大貴的理想人生得以實現。

他的幾個兒子娶的都是秦國公主,他的女兒嫁的都是秦國公子,他的利益與嬴政緊緊地捆綁在一起。

此時的李斯站在高高的山巔之上,卻有了莫名的恐懼感。

呂不韋、嫪毐都曾經與他一樣風光無限,可最后都是以凄慘的結局告終,想到這李斯不寒而栗。

已經70歲的李斯,當然知道告老還鄉,功成身退是最好的結局。但想想自己奮斗一輩子,為的不就是讓后人享有榮華富貴嗎?如今一旦放棄,他背后強大的家族將失去庇護,一切前功盡棄。

事已至此,也只能走一步算一步了。

公元前210年,嬴政在第五次巡游途中病逝。

此前,嬴政深信自己能長生不老,所以一直沒有立太子。如今,病入膏肓,臨終前,他傳召李斯和親信趙高。

他命趙高替他擬份詔書,內容是:傳位長子扶蘇。

對于李斯,嬴政對他說:「朕從13歲即位以來,從不信任任何人,但如今朕只能相信你。你一定要替朕好好輔佐扶蘇。」

李斯大為感動,在嬴政面前哭成了淚人,他信誓旦旦地向嬴政保證:「縱使粉身碎骨,老臣也一定不負陛下重托!」

然而,李斯卻并沒有做到。

改變他心志的依然是富貴和地位。

詔書是趙高寫的,皇帝的玉璽也在趙高的手中。于是,趙高有了非分之想。

扶蘇即位對趙高一點好處都沒有,而嬴政的小兒子胡亥是趙高的學生,倆人感情深厚。趙高想要篡改圣旨,擁立胡亥為帝。

計劃雖好,但決定此事成敗的一個最關鍵人物就是李斯。

嬴政去世后,這里握有大權的是李斯,況且嬴政傳位給扶蘇,李斯是知情的。只要說服李斯,此事可成。

趙高也深諳游說之道,他知道李斯想要的無非是一份權力的保障。而扶蘇曾因焚書坑儒之事與李斯政見不合,慘遭嬴政貶斥,顯然扶蘇即位李斯很難得到重用。

而胡亥即位他可以得個擁立之功,還能繼續在朝堂上呼風喚雨。

或許是李斯這一生政績斐然,他已被勝利沖昏了頭腦,所以才會掉以輕心。

李斯答應了趙高的提議,假傳圣旨逼公子扶蘇自刎,幫助胡亥成功登上皇位,成為秦二世。

但結果卻并不像他想象的那般美好。

在這場交易中,李斯過于自信,輕視了趙高,高估了胡亥。

胡亥并非明君,他荒淫無道,凡事只聽信趙高一面之詞。而趙高登上政治舞台后,不斷地鏟除異己,戰火很快就燒到了李斯的頭上。

李斯被誣陷謀反,他與兒子被判腰斬,誅滅三族,李氏家族徹底覆滅。

罪人李斯,通敵叛國,罪大惡極。具五刑,腰斬于咸陽市,夷三族。

這天,咸陽鬧市上,李斯邁著沉重的腳步,每往前走一步,就離死亡更近了一步。

此時的他早已悔斷肝腸,痛不欲生。

看著年幼的次子,他忍不住老淚縱橫,開始懷念以前與兩個兒子奔跑在原野上的快樂。他哭著說:「兒啊,為父還想和你們一起牽著黃犬,去追逐狡兔,看來再也不可能了。」

李斯在生命的最后發出悲憫的「黃犬之嘆」,讀來令人唏噓感慨。

他這一生只顧念名利,直到臨終前才開始眷戀平凡的生活,可惜為時已晚。

寫在最后

李斯從一個郡縣的小吏,憑借才華和努力,成功逆襲改變命運,成為後來的大秦丞相。

他的一生堪稱傳奇。

他的成功在于敢于突破自己。

在安逸的環境中,敢于踏出舒適區;在時機來臨時,敢于冒險嘗試。

他有一顆炙熱的進取心和勇于拼搏的精神,不達目的不罷休。

這期間,無論經歷怎樣的困難,他都能想辦法克服,絕不輕言放棄。

當然,人往高處走沒有錯,但是要對得起自己的良心。

或許,李斯的初衷是好的。他只是想讓自己和家人能夠生活得更好一些,但走著走著就迷失了方向,沒了初衷。

為了追求功名放棄做人的原則和底線,已經完全喪失了人性,最終落得凄慘的結局也是必然。

李斯臨終前對以往平淡生活的眷戀,又何嘗不是在懷念從前的自己呢?

那時候雖然日子過得很一般,可是精神很富有,心靈很純凈,所以生活很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