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乾隆墓中震撼人心的靈異之謎:棺槨會動、女尸不腐、地宮滲水
2023/09/12

東陵大盜

乾隆皇帝在位于滿清鼎盛時期,當時國富民強。所以他的陵墓修造的也極盡奢華,建造費用高達200多萬兩白銀,在清東陵歷代帝王陵寢中,乾隆的裕陵是最為華美和精致的。

奢華的陵寢,能否讓乾隆皇帝在另一個世界安然享樂,我們無從知曉。但墓中無盡的珍寶,令貪婪者覬覦、垂涎,卻是真實發生的歷史事實。

1928年7月,軍閥孫殿英帶領他的士兵,在清東陵進行肆無忌憚的盜墓活動中,乾隆皇帝的裕陵和慈禧太后的定陵,首當其沖的成為了重點目標。

這場由軍隊直接導演的大規模盜墓,對兩座陵寢造成了嚴重破壞,珍貴文物大量丟失,于文化及歷史價值的損失難以估量。

然而,孫殿英,這個歷史上最為臭名昭著的盜墓賊,卻在無意間,發現了乾隆皇帝陵寢的諸多離奇現象,至今仍是謎團難解。

會動的棺槨

裕陵的地宮,被4道石門封堵。因為有抓來的工匠指導,加上人多勢眾,裝備齊全,前3道石門都被很順利地攻破。唯獨第4道石門,想盡了一切辦法也無法打開。

沒有辦法,盜賊們只得找來炸藥,把石門強行炸毀。破除石門后,人們才恍然大悟,原來,石門的背后,有一口巨大的棺槨,死死地頂住了大門。

裕陵地宮,共有6口棺槨,分別葬有乾隆皇帝和他的5位皇后及妃嬪。其中5口棺槨,都穩穩地放在棺床之上,分毫不差。唯有放置乾隆棺槨的棺床,空空如也。

據孫殿英事后交待,這口棺槨中,尸體已經化了,但一條大辮子還完整地留存。并在棺槨中發現一柄九龍寶劍。由此證明,棺槨中放置的必定是乾隆皇帝無疑。

可人們實在難以置信,乾隆皇帝的棺槨竟會從棺床上跑下來,封堵大門。是什麼力量移動了這麼沉重的棺槨呢?要知道,皇陵的棺槨都會用巨大的卡棺石將四角固定,以鉚榫的方式將其與石棺床相連。即使發生地震,在不破壞石棺床的情況下,也休想移動棺槨分毫。

後來人們提出了兩種假說,但都無法令人信服:

一.石棺封門是有意為之

首先:用石棺封門,必須在地宮內留人。但石門封閉后,里面的人怎麼出去?地宮中可沒有發現殉葬的遺骸。而設計地宮的時候,也不可能另留出路,防盜還來不及,怎會留后門?

再說:封門用什麼東西不行,為何偏用皇帝的棺槨,棺槨離開棺床,不怕犯忌諱,大不敬?

二.地宮積水浮動了棺槨

首先:地宮密不透風,積水是靜止的死水,哪來這麼大的沖擊力,將巨石固定的棺槨沖到門口。

再說:地宮6口棺槨中,乾隆的棺槨是最大、最重的。其他輕的棺槨紋絲不動,偏偏最重的被沖走了,不可能的。

時至今日,棺槨封門,依然是裕陵最大的謎團。

女尸不腐之謎

東陵盜墓事件發生后,寄居天津的溥儀派載澤、耆齡到東陵進行善后。在將拋出的遺骨重新裝殮時,人們發現,裕陵西邊兩棺之間,有一具奇異的女尸,50歲左右,身穿黃龍袍,皮膚完好無損,皺紋清晰可見。面目栩栩如生,笑容可掬。

據考證,這名女尸,很可能是嘉慶皇帝的生母,孝儀皇后。但她為何尸體不腐呢?

清代皇家葬禮,并不注重尸體的防腐。雖說皇室的棺槨,會被涂漆49遍,客觀上起到了一些密封防腐效果,但其本意還是為了彰顯死者的尊貴。

而且孝儀皇后死于乾隆40年,在她死后,石門和墓道口是不會封閉的,以等待皇帝死后入葬。也就是說她死后至少20多年,地宮始終處于空氣流通狀態。根本談不上密封防腐效果了。

況且裕陵地宮中共葬有6人,有早于孝儀的,也有晚于孝儀的。這些人的尸體,無一例外,全都腐爛,唯獨孝儀皇后栩栩如生。

令人百思不解。

地宮滲水之謎

乾隆17年,裕陵完工的當年,就迎來了第一位主人~孝賢皇后。可正當準備入葬之時,卻發生了意外,地宮滲水了。

乾隆命令相關大臣采取緊急措施予以補救,很快,滲水情況就被排除。至少到了嘉慶4年,乾隆下葬時,這47年間,地宮再也沒有發生過滲水。

當裕陵被盜,載澤等人處理善后事宜時發現,裕陵地宮里的積水有4、5尺深。而根據墻上的印記來看,最深時,水位能到6、7尺。

直至今日,到了雨季,裕陵每天都要抽水。否則,幾天之內,積水便可沒人。

當年清廷官員使用了什麼方法,使得至少40多年地宮不再滲水?後來又是什麼原因,讓地宮又再次滲水?

至今,人們也沒有找到答案。

任重道遠

其實,謎團還遠不止如此,有學者不完全統計,光清東陵隱藏的難解之謎,就有17處之多。而這段歷史,距離我們不過區區數百年光陰。

那麼中華五千年文明,又不知有多少謎團,迷失于浩瀚長河中,等待人們去發掘解密。考古學任重而道遠;魅力,無窮無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