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匡胤杯酒釋兵權時,卻忽略了關鍵一人,最終被他奪去宋朝江山
2023/09/12

前言

大歷史總是令人嘆息不已,英雄輩出的大宋,最終卻被自己人所毀。960年,趙匡胤建立大宋,一統中國,結束五代十國的分裂局面,開啟三百年鼎盛,趙匡胤作為開國之君,政治手腕與遠見卓識無人能比,卻在對待弟弟這件事上失之孤傲。他輕視弟弟野心,放任其坐大,卻不知已為禍根默默生長

一、功高震主動削權 趙匡胤釋放禁軍兵權

宋太祖趙匡胤,960年在陳橋兵變中被擁立為帝,建立大宋帝國,開啟了大宋的三百年盛世。然而,這個朝代最終卻被他最親近的弟弟所奪去。

趙匡胤本是后周的禁軍統帥,在946年就跟隨郭威南征北戰,立下赫赫戰功,深得郭威賞識和信任。

960年,趙匡胤率領禁軍發動陳橋兵變,被擁立為帝。但趙匡胤其實并不是郭威一脈,在禁軍中也沒太多自己的親信。為了鞏固政權,他決定主動削弱手下大將的勢力。

趙匡胤邀請多位大將開宴會,假意讓大家暢飲解怨,趁機要來他們的兵符,意在收回軍權。兵符代表著指揮權,一旦交出兵符,這些大將就失去了對部隊的控制。趙匡胤拿到兵符后,直接任命自己信任的人掌管這些禁軍,還解散了與自己不太合拍的結義兄弟。可以說,趙匡胤出手果斷迅速,用權蝕權、斷臂求生的手段,削弱了禁軍中的其他勢力,使皇權得以鞏固。

趙匡胤之所以敢于如此大刀闊斧地收權,也是因為他深知自己功高震主的處境。郭威對他頗有戒心,擔心禁軍統帥的趙匡胤坐大成王。如果不主動釋放權力,郭威遲早會找借口削弱他。放權反而可以化解郭威的顧慮,從長計議。這種權力游戲見證了趙匡胤的政治手腕與深謀遠慮,但他還忽略了一個至關重要的人......

二、弟弟野心蠢蠢欲動 趙光義覬覦大宋江山

趙匡胤削弱大將的做法,卻忽略了他的弟弟趙光義。這個弟弟,後來終于奪去了趙匡胤辛苦建立的江山。

趙光義是趙匡胤的同母弟弟,但二人性格迥異。趙匡胤剛毅果斷,趙光義則城府深沉,心思縝密。他們一起跟隨郭威南征北戰多年,趙光義對朝堂之事了如指掌。他清楚,趙匡胤的皇位并非穩固,自己也有機會覬覦那江山。

更讓他心生野心的是,趙光義感覺自己在趙匡胤奪權過程中也有一份功勞。他的兩個女兒都嫁給了后周世宗柴榮,後來小符皇后還幫助趙匡胤掌控了禁軍。可以說,趙匡胤得以稱帝,符氏一族發揮了重要作用。

趙光義心思縝密,看似恭順,實則早就謀劃著入主大宋。

他明白,自己必須耐心積蓄力量,等待時機。此時趙匡胤還需要依靠自己,這是難得的機會。只要低調行事,便可慢慢掌握實權,為奪取皇位蓄力。

三、弟弟獲封儲君 趙光義勢力擴張令人憂

建國之初,趙匡胤需要依靠弟弟,于是封趙光義為開封府尹。這個頭銜通常只給儲君,意味著趙光義被視為儲君。趙匡胤本意是拉攏弟弟,但這也給了趙光義合法擴權的機會。

趙光義借機擴充自己在朝中的勢力,處心積慮著奪取皇位。他明白皇帝的顧慮,所以表面上盡心輔佐,而實際上則在暗中布局。趙光義任內治理有方,頗得趙匡胤信任,可他的野心已經難以掩飾。

朝野上下都看在眼里,趙光義是否會染指皇權成為人們談論的話題。身為宰相的趙普尤其警惕趙光義的行為。

他意識到,這位弟弟如果不遏制,將對皇位產生威脅。于是趙普開始密切監視趙光義的一舉一動,希望及早發現問題。

趙匡胤對弟弟寵信有加,這讓趙普十分焦慮。他覺得皇帝應該講究血濃于水,兄友弟恭的大義,而不能讓弟弟專權,從長計議。不然,建立的政權恐怕很快就會被這個野心勃勃的弟弟奪去。

四、明爭暗斗多年 趙普與趙光義針鋒相對

963年,趙匡胤想重用趙光義的岳父符彥卿掌管禁軍,趙普極力反對,與趙光義針鋒相對。趙普認為,符彥卿是趙光義的心腹,如果讓其掌兵,等于向趙光義輸送更多實權。這件事成為兩人爭斗的導火索。

此后數年,趙普繼續監視趙光義的行動,終于在968年查出趙光義收受右諫議大夫馮瓚的賄賂。

趙普將此事稟報趙匡胤,希望他認清趙光義的真面目。可皇帝還是寵信趙光義,沒有嚴懲他。趙普與趙光義的明爭暗斗持續多年。973年,趙匡胤認為趙普勢力過大,將他免去宰相之職。趙光義終于擺脫桎梏,趁機進一步擴大權力,很快就被封為權力僅次于宰相的晉王。

晉王的封號幾乎等同于確認儲君地位。趙光義權傾朝野,不再遮遮掩掩,開始公然藐視皇命,行為放蕩,引起趙匡胤震怒。可惜皇帝終究沒有疏遠這位弟弟,給了趙光義奪權的機會。

五、皇弟勢大民疾 趙匡胤欲改弟為子

眼看弟弟勢力擴張,趙匡胤意識到繼承問題的嚴重性。他認識到依靠趙光義是留下禍根,如果不及早安排,皇位恐怕難保。于是趙匡胤決定改弟為子,提拔自己親生骨肉。趙匡胤安排兩個兒子趙德昭、趙德芳參與朝政,讓他們學著處理政務。同時拉攏另一個弟弟趙光美到中央工作,希望以子兄聯手,共同削弱趙光義的影響力。

趙匡胤的做法引起趙光義不滿,但兒子們終究還太年輕,暫時無力對抗龐大的皇叔勢力。趙光義在朝中根基已深,自己一手培育的勢力盤根錯節,由內至外滲透皇權系統。想要在短期內削減他的權力難如登天。

然而,趙匡胤的行動無疑向朝野表明,真正的儲君人選應該是自己骨肉,而非趙光義這棵異姓大樹。這給趙光義敲響了警鐘,必須抓緊時間奪取權力,否則建立的勢力都將化為烏有。

六、兄弟不歡而散 趙光義終奪宋朝江山

976年一天,趙匡胤召趙光義入宮,希望他安排好身后事宜,意在最后勸退這個野心勃勃的弟弟。兩人不歡而散,次日趙匡胤就猝然駕崩。皇后的人馬來迎接趙匡胤第四子趙德芳,可最終來的卻是趙光義。原來,趙光義早已在禁軍與宮廷安插心腹,這時終于派上用場,幫助他制止了趙德芳繼位。

多年來,趙光義在朝中悄悄打通關系,將自己人安排進核心部門,掌控實權。趙匡胤一死,這些勢力就發揮了作用,讓趙光義得以順利奪權。**這場暗潮涌動的政變證明,趙匡胤建國初期過分依賴趙光義,為日后埋下了隱患。

趙光義奪權后,他的兩個兒子也先后繼承皇位。直到太宗趙光義之孫趙元佐被殺,宋真宗趙恒奪回政權,這場兄終弟及的宮廷劇才宣告結束。多年前,趙匡胤輕視了弟弟的野心,最終導致自己創立的政權落入弟弟之手。晚節不保,也實在令人痛惜。

結語

趙匡胤與趙光義兄弟鬩墻最終導致宋朝*河蟹*,實為后人之戒。作為君主,趙匡胤不應過分信任弟弟,給予其專橫地位;作為弟弟,趙光義也不應背信棄義,覬覦兄長之位。兩人都是這場宮廷政變的推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