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善變賣家財,將明英宗從瓦剌人手中贖了回來,事后得到了豐厚的回報,不僅他本人官至正一品,就連他的兒子、養子、侄子也跟著沾光,先后受封的達十幾人。楊善官居高位,趁機大肆收斂錢財,英宗也不管不問,直到楊善以75歲高齡病逝,未有一句責備之語。
明英宗朱祁鎮不懂治國理政,是歷史上有名的昏君這一點無可辯駁,但英宗同時又是一個極有個人魅力的人,他對自己身邊的人極好,對他死心塌地的也很多。
比如,土木堡之變中,英宗被俘之后,負責看管他的人叫伯顏帖木兒,是瓦剌太師也先的弟弟。但是,伯顏帖木兒對英宗非常恭敬,不僅衣食不缺,而且還經常來陪英宗聊天。伯顏曾對英宗說,「如果有一天你能回到中原,而我這里有變的話,我就去投奔你。
」英宗返回的時候,伯顏一直相送到明朝邊境,眼看無法繼續送別,伯顏大哭著說道,「我的皇帝啊,你今日去了,何時才能再得見啊?」能和敵人的關系處得如此之好,也是古今一大奇觀。
再比如,英宗的原配皇后錢氏,在得知英宗被俘之后,終日以淚洗面。當時朝廷的第一個方案并不是擁立朱祁鈺為帝,而是用金銀贖回英宗,錢皇后知道后,立即將自己所有的積蓄都貢獻了出來。但是也先看到這麼多財寶之后,認為英宗還有更大的價值可以利用,便毀約不肯放回英宗了,這才迫使于謙等人擁立朱祁鈺為帝。
眼看英宗返回無望,錢皇后卻沒有變節,她日夜跪在佛像前為英宗祈禱,終日哭泣不已,很快就哭瞎了一只眼睛,跪瘸了一條腿,但錢皇后拒絕治療,她認為如果這是英宗能夠回來所必須付出的代價,那麼她愿意繼續付出。
錢皇后能夠對英宗如此付出,在歷代皇后之中也是不多見的。再舉一個例子,英宗返回之后,朱祁鈺擔心他會對自己的皇位形成威脅,便將其囚禁在了南宮,但英宗自有其個人魅力,凡是在南宮侍奉他的太監、宮女都對他死心塌地。朱祁鈺給的衣物、食物不足,錢皇后就和宮女們一起做女紅,托人出去變賣,補貼家用,就像一家人一樣。
有一個老太監叫阮浪,侍奉英宗格外上心,英宗很感激,就將自己隨身攜帶的一把金刀送了阮浪。阮浪手下有一個叫王瑤的小太監,非常喜歡這把刀,阮浪就順手送給了王瑤。不料,王瑤帶刀出宮時,被錦衣衛發現,向朝廷告發了此事。
朱祁鈺正愁找不到借口除掉英宗,于是命人沿著這條線查下去,一定要查到英宗謀反的證據。結果,王瑤和阮浪受盡酷刑,始終不肯做不利于英宗的口供,最終王瑤被凌遲,阮浪死在獄中,此案不了了之。
王瑤、阮浪之流,不過是侍奉一個失勢的太上皇,竟然寧可身死也不出賣英宗,其本身自然是忠義無雙之人,但英宗的個人魅力也不可小覷。總之,英宗作為皇帝,工作成績不及格,但他的身邊的確有一幫死忠于他的人,楊善就是其中一個。
楊善其人,并沒有什麼出色的才能,明成祖朱棣時即入朝為官,至英宗時任禮部左侍郎,兼管鴻臚寺的工作。明朝官制,左侍郎位居尚書之下,為正三品官員。鴻臚寺卿是正四品官員,具體職責為掌管朝會、筵席、祭祀等事務,同時也管四方朝貢,相當于現在的外交官。楊善就是以禮部副部長的身份,分管鴻臚寺。
土木堡之變時,楊善也在軍中,但六十六歲的他竟然從亂軍之中逃脫,回到了北京,也是一個不大不小的奇跡。
當時明朝有上百名文武官員都死在土木堡之變中,空出來的職位非常多,楊善因此被左副都御史的職務,都督王通提督京城守備。北京保衛戰勝利之后,進右都御史,仍然分管鴻臚寺的工作。景泰元年的元旦,朝臣們按照慣例向朱祁鈺朝賀,完事后相會于朝房,并相互道賀,只有楊善想起了英宗,流著淚說道,「上皇在何所,而我曹自相賀乎!」于是,眾人都感到很慚愧。
瓦剌俘虜了英宗,開始以為奇貨可居,尤其是在得到了大量財寶之后,胃口大開。最初,瓦剌人想以英宗為要挾,迫使大明邊關的守將打開城門,入侵中原,但邊關守將早已得到朝廷命令,沒有上當。瓦剌無奈,只好退而求其次。
景泰元年初,瓦剌遣使求和,表示他們愿意放英宗回來,只求明政府拿著財寶去交換。
但是,瓦剌倒是愿意放人,可朱祁鈺不愿意接受啊。他問推他登上皇位的于謙,「我說不當這個皇帝吧,你非讓我當,現在怎麼辦?」于謙答復說,「你放心迎英宗回來,如果有變,我自有辦法。」于是,當年六月景泰帝命禮部侍郎李實、大理寺少卿羅綺、指揮使馬政等攜帶詔書,前往瓦剌。不過,李實還未回來,瓦剌使者又到了,使者告訴明朝廷,「你們的使者只去拜訪了瓦剌的丞相,卻不去拜訪大汗和太師,那這事肯定辦不成。」意思是送去的禮物不夠。
事情辦不成,朱祁鈺是最高興了,但礙于面子,總不能表現出來,只好再派楊善和工部侍郎趙榮出使瓦剌。不過,這次朱祁鈺壓根就沒給楊善他們禮物,擺明了是不打算接英宗回來。
有個叫袁敏的大臣上書,說怎麼也得給英宗帶點東西吧,朱祁鈺不許。尚書胡濙表示,英宗用的衣服、食物啥的,就讓楊善他們帶去吧,朱祁鈺還是不許。而且,朱祁鈺在給他們的詔書中,壓根就沒提接英宗回來這個事。說白了,楊善他們基本就是空著手上路的。
楊善琢磨,就這麼空著手去,恐怕啥事也辦不成啊。于是楊善變賣家產,購買了許多貴重禮物,帶著上路了。
到了瓦剌,楊善去拜訪掌握實權的太師也先,開始了忽悠的過程。
也先問,「敕書何以無奉迎語?」
楊善說,「這是為你考慮啊,如果敕書有這句話,豈不是顯得你是迫于壓力送回太上皇的?」
也先又問「上皇歸將復得為天子乎?」
楊善說,「那倒不太可能了。」
也先的部下問,「怎麼就送了這麼點禮物來?」
楊善說,「如果拿重禮來,那麼人們就會說太師圖利,而今禮物少,人們就會說太師仁義,將來一定會名垂史冊,頌楊萬世。」
也先被楊善一頓忽悠,稀里糊涂地就答應釋放英宗了,事后有人勸他再考慮一下,也先怕失信丟人,仍舊同意讓楊善帶英宗回去。
楊善憑借著一點點禮物,以及自己大忽悠的本事,以極小地代價將英宗帶了回來,一下子引起了朝野轟動,知道這件事的人無不嘖嘖稱奇。
但最郁悶的卻是朱祁鈺,自己這皇位當得好好的,哥哥朱祁鎮突然回來了,這叫咋回事嘛。可他表面上還不能表現出來,不僅不能表現出來,還要裝出一副十分高興的樣子來。《明史紀事本末》渲染說二人噓寒問暖,彼此謙讓了一番。《明實錄》則只有一句「帝迎見于東安門,駕入南宮,文武百官行朝見禮。」
表面功夫做完之后,朱祁鈺將英宗鎖進了南宮,一關就是七年。至于楊善,朱祁鈺只給他升了一小級,從右都御史遷左都御史,具體仍然分管鴻臚寺的工作。左右都御史都是正二品職務,只不過古代以左為上,左都御史名義上地位要稍高一點。
景泰二年元旦,百官朝賀,楊善又和去年一樣,來了一句「太上皇在南宮受不到我們的祝賀,我們怎麼能相互道賀呢?」眾臣不歡而散。
景泰三年,楊善被授予太子太保的虛銜,這是從一品的職位了,只不過沒有實權而已。
不過朱祁鈺對楊善的打壓,卻恰好保全了楊善。楊善沒什麼才能,但卻為人隨和,善于交際。他在城外有一個果園,果子熟了就摘下來給同僚們挨家挨戶地送,所以人人都覺得他還不錯。但是楊善貪財,如果有機會斂財他是不會放過的,而朱祁鈺不給他這個機會,楊善也就沒犯什麼錯,朱祁鈺也不好拿捏他。
景泰八年,石亨、曹吉祥等人發動奪門之變,將英宗從南宮接出來,重新推上了皇位。雖說時間已經過去了七年,但英宗沒有忘記楊善的功勞。
即位之后,英宗立即封楊善為奉天翊衛推誠宣力武臣、特進光祿大夫、柱國、興濟伯,歲祿一千二百石,賜世券,掌左軍都督府事。甚至還短暫地做過禮部尚書,但很快就因年齡太大,改為守正文臣。這里面的宣力武臣、守正文臣,大都是功臣稱號,卻是實實在在的正一品。
而其中的「掌左軍都督府事」就不得了,明朝設五軍都督府,是全國軍隊的最高指揮機構,分左右前后中五個崗位,可見其重要性了。而楊善以文官掌武事,這在明朝是不多見的。除此之外,楊善的四個兒子因為跟他一起出使瓦剌,也都被授予了官職。楊善的養子、侄子也都受到了封賞,前后有十幾人。
受到重用的楊善暴露出了他的本性,開始大肆收斂錢財,而明英宗因為楊善的功勞,始終聽之任之,不聞不問,任由楊善胡鬧。
天順二年,楊善病世,終年75歲。英宗追贈他為興濟侯,賜謚號忠敏。他的兒子楊宗承襲爵位,但在憲宗時追革「奪門」之功,楊宗被免去爵位,但是依舊被授予世襲金吾衛指揮使,代代傳承,直至明亡。
綜上所述,楊善變賣家財,連哄帶騙,把英宗從瓦剌帶回北京,一方面是他對英宗確實有感情,另一方面也是在鉆營取巧。
幸運的是,他成功了,憑此功勞他不僅登上了正一品的官場巔峰,而且還被授予了伯爵的爵位,帶給了后代子孫足夠多的好處。雖然後來被削爵,但世襲金吾衛指揮使也很厲害了。總之,楊善只是變賣了家財,冒了一點點風險,但得到的回報卻太豐厚了,其投資眼光之獨到,似乎不在戰國時期呂不韋之下啊。景泰八年(1457年)正月,景泰帝病重,即將不起。之前他已經在景泰三年(1452年)五月廢黜英宗長子朱見濬的皇太子之位,改立自己的兒子朱見濟為新太子。朱見濟卻無福承受,于景泰四年(1453年)十一月病夭,導致儲位空虛。而景泰帝之后一直沒有生出子嗣,所以大明儲君也遲遲不能確立。至景泰八年,景泰帝病重不起,大明社稷一時間陷入了無人繼承的境地。
就在這關鍵時刻,以武清侯石亨、左副都御史徐有貞、前軍都督府右都督張軏、司設監太監曹吉祥等為首的一幫有野心的臣子,為了奪取「擁立之功」,經過事先策劃,最終決定鋌而走險,迎在南宮的太上皇復位,從而實現飛黃騰達的目的。
景泰八年(1457年)正月十六晚,石亨、張軏、徐有貞等人率私兵千余人,自長安門直闖南宮,會合早有準備的英宗,簇擁著英宗登上準備好的御輦,直奔皇城奉天殿。一行人至東華門后,守門士卒見有人無故闖門便出聲喝止,英宗親自大聲回應:
「朕太上皇也!」
于是士卒們不敢阻擋,英宗得以入東華門登奉天殿,進入殿內。曹吉祥則事先守候在奉天殿下,準備接應事宜,等早朝百官入宮朝拜時,令彼等拜伏于殿前,三呼萬歲,一時間殿外鐘鼓齊鳴,英宗端坐奉天殿御座之上,宣告重返闊別七年多的皇位。這就是明代中期歷史上著名的「奪門之變」。
在這場密謀的政變中,太常寺卿許彬和左都御史楊善也有參與策劃,但是因為年紀太大,所以沒有沖在奪門第一線,而是暗地里為其他人出謀劃策,促成大事。
奪門之變之所以能夠成功,除了石亨、徐有貞等人冒險從南宮中接出英宗、直趨皇宮奪位以外,許彬和楊善之前的策劃和居中聯絡也起到了很大作用。重登皇位后,英宗大肆封賞擁立自己復位的「功臣」,石亨晉爵「忠國公」、加封奉天翊衛推誠宣力武臣、賜丹書鐵劵;徐有貞得到榮耀無比的「文臣封爵」待遇,被加封為「武功伯」,授內閣首輔、華蓋殿大學士兼兵部尚書;張軏則晉爵為「太平侯」、奉天翊衛推誠宣力武臣、賜丹書鐵劵;曹吉祥執掌司禮監,出任掌印太監、并協理京營,這些「奪門功臣」
們,在天順初年確實實現了「飛黃騰達」的目標。至于沒有直接參與「奪門」的許彬和楊善,英宗也一一封賜:許彬先授禮部右侍郎兼翰林院學士,入文淵閣與首輔徐有貞共掌內閣。天順元年(1457年)六月,徐有貞倒台,許彬繼任內閣首輔,成為大明文臣第一人。
而當年憑一己之力自瓦剌迎回太上皇英宗、此次又參與擁立英宗復辟的大功臣楊善,此時更是受到了英宗的豐厚回報:由左都御史直升禮部尚書,并以文臣出任武職,「掌左軍都督府事」,這在整個大明王朝三百年間,都是極為罕見的事。
楊善以區區生員的功名,經過四十年的不懈努力,終于攀爬到大明官場的頂峰,成為正一品文臣(其實是勛臣),實在是異數也。
楊善因功封爵加官后,氣勢烜赫無比,并憑借自己的地位大肆招權納賄,聚斂財富。英宗因其功高,所以對他的所作所為基本不予追究。而楊善的四個兒子因為當年隨同他一起前往瓦剌迎回英宗,所以一同被授予官職,其他養子、侄子等也大多因為楊善的緣由被授官,前后達十多人。
天順二年(1458年)五月,七十五歲的楊善去世,英宗追贈他為興濟侯,賜謚號忠敏。由其子楊宗承襲興濟伯爵位。憲宗時期,追革「奪門」之功,楊宗被免去興濟伯的爵位,但是依舊被授予世襲金吾衛指揮使的世職,代代傳承,直至明末。楊善的孫子楊偉增還迎娶了英宗第四女崇德公主,成為大明外戚。楊善生前身后的一系列鉆營策劃,惠及了自己以及家族,確實是人生贏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