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臏,是戰國時期著名軍事家,是兵圣孫武的子孫。他不僅是一位著名軍事家,同時也是一個舉世聞名的復仇者。而他與同門龐涓的恩怨情仇,至今仍為人所津津樂道。
眾所周知,孫臏本名已經失傳。他之所以被稱為「孫臏」,是因為他遭龐涓陷害,被施以殘忍的臏刑。那麼龐涓為何對曾經的好友龐涓如此殘忍?在其中,到底有什麼隱情呢?
孫臏早年他與龐涓一同拜在鬼谷子門下學習兵法。之后,龐涓先行下山,在魏國找到了工作,被魏惠王任命為大將。
根據《史記》記載,龐涓深知孫臏的能力強于自己。因此,他派出使者邀請孫臏來魏國與自己共事。孫臏不知是計,欣然前往。誰知剛到魏國,龐涓便設計陷害孫臏,將他處以殘忍的「臏」刑,也就是挖去他的膝蓋骨。不僅如此,龐涓還在他臉上刺字,將其降為奴隸。
由此可見,龐涓之所以如此對待孫臏,是因為嫉賢妒能,害怕孫臏超過自己。那麼,龐涓殘害好友孫臏,真的只是嫉賢妒能那麼簡單嗎?
1964年,山東省臨沂市市區銀雀山西南麓發現一處大型漢墓,發掘出漢代時期的大量竹簡。令人驚喜的是,在這座漢墓中,失傳已久的《孫臏兵法》重見天日。在此之前,一直有學者懷疑《孫臏兵法》的存在,認為它與《孫子兵法》其實是一本書。但隨著《孫臏兵法》的面世,學者們終于達成共識:《孫臏兵法》和《孫子兵法》是兩本書,孫臏和孫武是兩個不同的人。
通過釋讀《孫臏兵法》,我們在《史記》的基礎上,發現孫臏與龐涓交鋒中的某些細節。而這些細節,或許直指龐涓傷害孫臏的根本原因。
「圍魏救趙」,是中國人最為耳熟能詳的謀略之一。
公元前354年,魏國大舉進攻趙國。在戰斗中,龐涓率領魏軍大敗趙國,一路殺到其首都邯鄲附近。由于形勢危急,趙國緊急向齊國求援。
根據《史記》的記載,齊軍主將田忌原本想直接援救趙國,擊潰魏軍于邯鄲之下。但孫臏卻對此不以為然,在他看來,魏國主力悉數北上,國內十分空虛。應該帶兵直取魏都大梁,逼迫魏軍回援,然后以逸待勞,在中途截擊敵軍。
之后,田忌聽從孫臏指令,帶兵直取大梁。而龐涓果然率領軍隊回援,結果在桂陵遭遇齊國埋伏,魏國大敗。在《孫臏兵法》中,作者孫臏為桂陵之戰補充了相當多的細節。而這些細節,都是《史記》未收錄的。
根據孫臏記載,魏國雖然主力盡出,但仍保留了相當多的兵力防備齊國。想將魏國主力引回國內,其實并不容易。
而以8萬齊軍攻破城高池深的大梁,更是天方夜譚。為了將龐涓勾回魏國,孫臏構思出一個極其殘忍的計謀。
首先,孫臏建議田忌,應該首先攻擊魏國的平陵城。平陵城池雖小,但管轄的地區很大,人口眾多,兵力很強,是東陽地區(指魏國首都大梁以東的地區)的戰略要地,很難被攻克。與此同時,平陵城位于宋國和衛國之間。齊國攻打此城,需要跨境而過,因此糧道難以保證。兵法講究避實就虛,孫臏偏偏要硬著頭去撞這個「實」。在旁人看來,孫臏其實犯了兵家之大忌。
在選定攻擊方向后,孫臏又問田忌:「在咱們軍中,誰的指揮才能最差?」對此,田忌回答:「恐怕是齊城、 高唐二位都大夫吧!。」于是孫臏從容道:「那我建議將軍應以兩位大夫為前鋒,攻打平陵城。」
平陵本來就不容易攻打,如今還要派兩位最差的將領打前鋒,諒誰都會感到疑惑。然而田忌一向信服孫臏,竟同意了他的計劃。之后,齊城大夫和高唐大夫果然大敗于平陵城下,兩人相繼被殺,他們所率領的兩支軍隊全軍覆沒。
遭遇這場大敗,孫臏繼續進諫道:「好了,咱們現在應當饒過平陵,直取敵都大梁。」田忌見二大夫剛戰敗,孫臏還要攻打大梁,于是驚恐地問道:「咱們剛遭此大敗,怎能繼續攻打敵軍守備嚴密的首都呢?」對此,孫臏回答:「我就是想制造我們不懂兵法的假象。」
原來,孫臏之所以冒險攻打平陵,故意犧牲二位大夫,完全是為了制造齊軍很容易擊敗的假象。龐涓發現齊軍指揮混亂且戰斗力極弱,一定會暫時放下對于趙國的攻擊,以回援大梁為名,擊滅齊軍建立功勞。送到嘴邊的肥肉,誰會不吃呢?
因此,龐涓果然帶領一支輕兵,馳援大梁。誰知孫臏早就在桂陵設下埋伏,導致魏軍大敗,龐涓一戰被擒。
從戰術的角度來看,孫臏的桂陵之戰不可謂不精妙。但仔細一想,卻又讓人感受到孫臏的可怕之處。為了取得勝利,孫臏竟不惜故意犧牲二大夫以及他們所屬軍隊的性命。雖然說「慈不掌兵」,但不等于可以赤裸裸地犧牲士兵的性命。
引誘龐涓回援,絕非只有一種方法。但犧牲二大夫以及他們的軍隊,卻是最有效率的方法。為了效率,孫臏可以毫不猶豫地犧牲他人的生命。
由此可見,孫臏心腸的歹毒以及自私自利,絲毫不下于龐涓。對于孫臏的秉性,曾與他朝夕相處的龐涓又如何不知?原本,龐涓和孫臏的才能就不分伯仲。因而龐涓陷害孫臏,很大程度是先下手為強。龐涓不整孫臏,誰能保證未來孫臏不會對龐涓下手?畢竟鬼谷子之術,本就是自利之術。因此龐涓害孫臏,未必就是嫉賢妒能。
當然,本文只是筆者針對《史記》故事的一些淺見,希望大方之家為我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