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3月,恩施山區仍籠罩在料峭春寒中,但農民老劉卻因為一筆「外快」歡喜得渾身暖洋洋。干農活時,老趙挖到一個完好的陶罐,里面還倒出了一塊廢銅,到供銷社轉手就換來了一包鹽。樂呵呵的老劉沒想到,自己錯失的竟是百萬財富!
老劉是恩施三岔區蓮花鄉馬尾壩的農民。人人都說早期的鳥兒有蟲吃,老劉也是一位勤快人,雖然當時天氣還冷,但趁著天氣晴、日頭好,老劉還是到田地里忙活起來。
「白得了一個罐!」沒刨幾鋤頭,老劉就挖到了硬東西,他以為鏟到了石頭,仔細一看不像,用鋤尖刨了刨,竟刨出個陶罐。
陶罐完好,只是積滿了泥土。「這小罐子裝鹽巴正合適。」老劉就著田水沖洗罐中的泥土,一邊洗一邊往外倒,不料,一個小銅塊翻著跟頭落了出來。
這銅塊四四方方,掂在手里還有點分量。「挺好,這不僅得了鹽罐子,還能用這廢銅換點鹽巴。」老劉興沖沖拿著銅塊到了村子上的供銷點。
這供銷社的趙師傅也是實在人,雖然看老劉這廢銅快只有一小塊,但還是好好稱了,還不到2兩。于是,詢問老劉是要現錢還是直接換鹽換雞蛋。那時候,雞蛋可是稀罕物、奢侈品,自然不如鹽巴這種生活必需品實用。
于是,老劉直接要了鹽巴,美滋滋將鹽包塞進罐子里,回家過日子去了。當時,想著白得一份外快的老劉沒想到,是命運和他開了一個玩笑,給了他一個發財暴富的機會,卻沒有給他足夠的知識和眼力。
小銅塊到了供銷社老趙這里,因為方方正正手感不賴,成了老趙的稱盤子邊的玩意。誰知道,這小東西竟然越來越亮,竟被老趙盤出了一絲燦燦的亮色。
老趙雖然也認不出這到底是個什麼物件,但憑著直覺,他還是小心起來,塞進了柜台里的抽屜。
這時間過得快,轉眼就是三年,屬于老趙的運氣來了。
彼時,武漢市文保部門為了保護逸散民間的文物,派出工作人員到鄉鎮村莊采風,這小山村來了「收古董」的,西不少村民拿出了自家的瓶瓶罐罐,但經過初步鑒別,這些只是文物雜件,并沒有精品。
幾位工作人員到村子的供銷點買茶葉時,和老趙閑聊,老趙得知對方的身份,心里一動,拿出了自己柜台抽屜里的小銅塊。誰知道,將這小銅塊拿在手里,幾位文保人立刻驚住了!
這哪是個廢銅快啊,明明是一件金印!
這印章四四方方的印體上曲曲折折刻著奇怪的文字,印章之上還有盤成一團的蛇狀印紐,如果能辨認出印章的印文,就能得到很有價值的考古信息!
如獲至寶的幾位文保人員立刻和老趙攀談起來,并給出了一百元的高價。這一百塊在當時堪稱一筆巨款,把老趙高興地直蹦高,將這幾分錢收來的銅塊交給國家,還能得一百塊錢。老趙揣著這巨款走了。
這時,老趙雖知道自己塞進抽屜里三年的小銅塊是一件文物,但也沒能認識到這古物的價值。
「金子總會發光的」,這一枚金印被黃土掩埋千年,被不識貨的老農換了鹽巴,被供銷社的掌柜塞進抽屜三年,直到被帶到了武漢,這枚金印的光彩才真正煥發出來。
經過測量,這印章為純度頗高的黃金,寬、高均為2.
2厘米,重85.5克。這枚印章的印紐是盤成一團的小蛇,蛇背上的圓形鱗片清晰可辨。但相比珍貴的材質、精美的形態,這枚金印最珍貴的,還是印章的印文。
經過專家辨認,這印文正是大篆陰文,刻的是「晉蠻夷歸義侯」,三行六字,布局嚴謹,刀法嫻熟有力,字體古樸雄渾,風格直追秦漢。古代的官印作為一種身份、地位的象征,是君王授予官位的一種憑證,功能類似現代社會的公章,而這公章,體現了當年統治者的民族政策。
在晉代,蠻夷多指南方及西南方的少數民族。朝廷對「蠻夷」實行羈縻政策,只要「蠻夷」首領歸附朝廷,接受封爵,入貢和服從征調,就承認其在當地的統治地位。朝廷對歸順的少數民族頭領授予王、侯爵位,并賜印為信物。
「歸義」是西晉政府給予其統轄的邊遠少數民族首領的一種封號。「歸義」一詞亦多見于漢印:「漢匈奴歸義親漢長」「漢歸義羌伯長」「漢歸義胡師長」等,這些都是對各邊疆部族所施行的一種安撫懷柔政策。
這種種條件都證明,這小小的「銅疙瘩」是一枚為西晉金印!距今已有1700多年歷史。印章雖小,但承載權利的賦予、約定的承諾,是信任也是職責。
而這一枚小小的西晉金印,還能帶給我們什麼信息呢?
專家在研究后給出了結論:這印章為人們找回了恩施「丟失的一千年」!
原來,恩施的建城史可追溯到遠古巴人時期。巴人首領務相率部族逆夷水(清江)西遷「君乎夷城」,夷城在恩施的觀點被部分考古學家認可,但城址位于何處至今是個謎。
從巴國被秦所滅,到唐宋時武陵地區比茲卡(即土家人)的現身,恩施這塊地界仿佛有了長達千年的人文真空。 這一枚小小的印章,為后人們填補了這塊真空。
三國定鼎后,恩施主要為孫吳的勢力范圍,北置建平郡,含建始、沙渠、巫縣等,建始(今建始縣范圍)、沙渠(今恩施市范圍)、巫縣(今巴東縣與巫山縣一帶)立縣,始于東吳永安三年,即公元260年。恩施出土的「晉蠻夷歸義侯」金印,是晉政權在恩施建立侯國封印的見證,侯國當有城池,這也為恩施的人文歷史考證,提供了重要的證據。
再相佐後來的種種史料,人們了解到,恩施古城歷經唐、宋、元、明、清、民國、中華人民共和國7個時期,時間跨度在1400年左右,是鄂、渝、湘、黔交界土家族地區歷史最悠久的古城之一。
不僅如此,這一枚金印還為人們研究千年前的官吏制度、行政地域設置、社會文化形態和民俗文化等等提供了參考與佐證。
有專家認為,從「歸義金印」看出,魏晉時期中央政權對少數民族的統治實行的是中央政權統治之下的少數民族區域自治政策,這種地方義舉和中央懷柔相結合所形成的治理策略,也是「民族團結共同體」的一種映射。金印中所刻‘歸義侯’字樣,本身就代表了一種文化的認同。瑞知道認為:小小的一枚印章,可以補充史籍記載的不足,透過文物看歷史,不僅可以找到遺失的歷史,還能了解到民族團結的歷史光彩與包容認同的力量,這遠遠超越了一塊金子的價值。
千年時間過去了,雖然這枚金印的主人已不可考證,但他們的一生故事以及所處時代的歷史印記,卻被這一枚小小金印記錄。千年時間過去,金印經過千年輪轉并未褪色,它成了一歲月的鑰匙,帶我們去了解那一段歲月。
圖片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