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1949年,周作人被保釋出獄,豐子愷好心提供工作,他卻諷刺:豐子愷的畫浮滑膚淺
2023/10/17

1949年,64歲的周作人,在牢里待了3年后,被保釋出獄。51歲的豐子愷,出于好意,為他提供了工作。

沒想到周作人卻不領情,還詆毀道:「豐子愷的畫,浮滑膚淺,我向來不甚贊同。」豐子愷師從李叔同,是我國漫畫的鼻祖。朱光潛夸他的畫「有詩意,有諧趣,有悲天憫人的意味」;朱自清說看他的畫「像吃橄欖似的,老覺著那味兒」。可周作人卻認為豐子愷的畫一文不值,簡直是玷污尺幅。向來以和善示人的周作人,為何偏偏對豐子愷如此刻薄呢?其實,在1949年之前,周作人和豐子愷的人生并無交集。作為魯迅的親弟弟,周作人原本也頗有才華。但他在抗戰時投靠日本人,背上漢奸的罵名,被判14年徒刑。獄中的時光痛苦難熬,周作人為了排遣,前后寫下72首《兒童雜事詩》3年后,他被保釋了出來。當時已經64歲的他,走在街上步履蹣跚,滿腦子想的是如何解決自己的生存問題。賣字為生,是文人慣用的生存方式。

周作人也不例外,他將那72首《兒童雜事詩》賣給《亦報》出版,署名為「東郭生」

編輯部看了周作人的詩之后,有些猶疑:詩是好詩,但如果直接出版,未免過于單調。最后,編輯部一致認為,請豐子愷為《兒童雜事詩》配畫,兩者相得益彰,一定能火起來。為了表示誠意,社長龔之方親自登門,邀請豐子愷作畫。也難怪社長如此敬重,當時豐子愷已經享譽上海,他的插畫趣味橫生,老少都愛看。能請到他配畫,等于報紙的銷量就有了保障。豐子愷聽聞后,并沒有立刻答應,好生思索了一番。一來,周作人曾經給日本人干過活,這樣的行為著實令人不齒。二來,如果幫他的詩配圖,多少得擔些政治風險。兩人素不相識,他為何要冒這個險?最后,豐子愷看了周作人的詩,覺得他確實有才華,應該給他一個機會,最終答應幫襯一二。周作人對于這個合作并沒有說什麼,他當時已經捉襟見肘,只想拿到更多的稿費。

周作人的詩一共72首,豐子愷給其中的69首配了插圖,在報紙上連載。每期報紙一登出,都很快收到讀者的熱烈好評,《亦報》的銷量也隨著大幅上漲。那3首沒有插圖的詩,報紙刊出時還特意注明「今日無圖」,或者「此詩無畫」。由此可見,豐子愷的配圖有多火爆。

當看到豐子愷的插圖,比自己的詩還要受歡迎時,周作人心中頗有不快。在給香港作家鮑耀明的信中,周作人毫不掩飾地貶低豐子愷:「豐子愷的插畫,浮滑膚淺,不懂‘滑稽’趣味……里邊的詩較好者亦不甚多,但是比起插畫來,大概百分比要較好一點罷了。」貶低豐子愷的同時,順帶還抬高了自己,周作人的這點度量,難免有失文人風度。而且旁人一聽,就能品出其中的酸味來。豐子愷為人大度,并沒有計較周作人的惡言惡語。

結果周作人并沒有就此作罷,他不僅對豐子愷的畫嗤之以鼻,對他的譯文也極盡挖苦之能事。1961年,豐子愷被安排翻譯日本著名的長篇小說《源氏物語》,這是當時人民文學出版社的重點工程。而周作人被安排校訂,這讓他十分不服氣。在日本留學了5年的周作人,認為豐子愷只不過在日本「游學」了短短10個月,根本沒有資格翻譯此書。于是,當他拿到豐子愷的譯稿時,偏見占了上風,他再次毫不留情地挖苦。特別是當他發現,豐子愷用的是明清小說式的語言,而不是文言文時,直接說道:「喜用俗惡成語,對于平安王朝文學的空氣全無了解。」周作人還表示,豐子愷根本不明白《源氏物語》是什麼書,他的譯稿應該直接扔掉。其實,豐子愷是站在了中國讀者的角度考慮。他認為翻譯既要忠實于原文,又不拘泥于原文,力求「信、達、雅」,語言自然流暢,才能為讀者所接受。為翻譯《源氏物語》,豐子愷還曾登門拜訪周作人,但顯然沒能消除周作人對他的偏見。《源氏物語》于1965年翻譯完成,遺憾的是,豐子愷直到去世,也沒等到它面世。
從《兒童雜事詩》的配圖,再到《源氏物語》的譯稿,周作人為何始終對豐子愷抱有偏見?

傳聞其中一個原因,是豐子愷與魯迅走得親近。抗戰期間,豐子愷曾以魯迅的《阿Q正傳》為題材,畫過54幅漫畫;後來又為《孔乙己》、《故鄉》等8篇小說畫過連環漫畫。1956年,魯迅逝世20周年時,豐子愷還去魯迅的墓上祭掃。故兩人的交情可見一斑。而眾所周知,周作人早在1923年,就給魯迅遞過絕交信。對于豐子愷,他也就恨屋及烏了。當然,這只是外界的猜測。更靠譜的原因,則在于豐子愷的藝術形式,跟周作人的追求相去甚遠。求同而不能存異,使得周作人對豐子愷始終抱有偏見。然而,不管周作人如何詆毀,如今仍然有很多人欣賞豐子愷的畫,認為他的畫「含蓄著人間的情味」,更有「人生不開懷,須讀豐子愷」之說。藝術和文學,從來就沒有整齊劃一的評判標準,百家齊放才能創造出更精彩的世界。周作人身居高位,卻沒有容人的胸懷,終究是格局太小。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