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朱棣為什麼非要遷都?大明國都從南京遷到北京的全過程!
2024/01/03

永樂十八年九月,朱棣頒發詔書,宣布將應天府改名為南京,把順天府定為京師。永樂十九年正月初一,大明王朝的國都正式遷往北京。

從公元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建立大明,到永樂十九年,也就是1421年,朱棣正式遷都北京為止,南京做了53年的明朝國都,而北京從此開始了它223年明朝國都的歷史。

那麼,朱棣為什麼非要把國都從南京遷到北京呢?首先就是為了完成父皇朱元璋的遺愿,朱元璋發跡于南方,完成了我國歷史上唯一一次由南向北的大一統,不過朱元璋非常清楚,南京并非是國都的最佳選擇,因為隨著全國的統一,朱元璋已經感受到了南京對北邊之地的鞭長莫及。

所以朱元璋一直都有著遷都的想法,甚至曾經親自到宋朝舊都汴梁勘察過。洪武二十四年,御史胡子祺給朱元璋分析了明朝的地形以后,提出西安自古就是漢唐故都,地理優勢得天獨厚,是都城的最佳選擇。

朱元璋對此心動不已,于當年八月就派太子朱標去陜西考察。

不過可惜的是朱標在考察完回到南京以后沒多久就生了大病,第二年,剛滿37歲的朱標就因病去世了。作為朱元璋最喜歡的兒子和寄予厚望的儲君,朱標的英年早逝讓朱元璋悲痛不已,遷都一事也就此隨著朱標的去世而擱淺。朱元璋在《祀灶文》中解釋了終止遷都的原因,本欲遷都,今朕年老,精力已倦,又天下初定,不欲勞民。

所以朱棣登上皇位以后的遷都,也算是完成了朱元璋的遺愿,只不過朱棣并沒有選擇西安,而是將國都定在了北京。而之所以選擇北京作為都城,一是因為北京是朱棣的大本營,從洪武十三年就藩北平到建文四年靖難成功,朱棣在北京經營了整整22年。

而且朱棣是靠著造反靖難登上皇位的,南京城中各種勢力盤根錯節、根深蒂固,所以從不論是從個人安全方面考慮,還是從皇位的鞏固上來看,遷都北京都是朱棣最佳的選擇。

其次,朱棣知道蒙古各部始終是明朝最大的威脅,但他已經將鎮守邊塞的寧王,谷王等藩王內遷,并將處于北京東北的大寧都指揮使司南遷至保定,山西行都司的一些衛所也遷到北京以南,因而北部邊防面臨著空缺,所以朱棣遷都北京,由天子守國門,一方面能夠防衛邊疆抵御蒙古人南下,另一方面也方便出兵討伐蒙古各部。

再就是綜合比較南京和北京的地理優勢,山川作為屏障的優勢要遠大于河流,如果仔細看一下南京的地勢,就會發現太過依靠長江的南京有一個致命的弱點,那就是一旦長江淪陷,南京則無險可守。所以作為六朝古都,十朝都會的南京,定都在此的東吳、東晉、南朝時期的宋齊梁陳、五代南唐、南宋等等,普遍都國祚不長。

而北京位于華北平原的北端,三面環山,俯瞰中原,號為形勝。

同時從大局來看,北京左環滄海,右擁太行,北枕居庸,南襟河濟,這不僅符合古代上佳的風水概念,而且在軍事上易守難攻。

所以,基于以上的原因,朱棣剛一登基就于永樂元年下詔將北平改名為北京,隨后在北京設置留守行后軍都督府、北京行部、北京國子監,并將改北平府改名為順天府。

永樂四年,朱棣以原燕王府已不能供皇帝居住為名下詔營建北京宮殿,并派工部尚書宋禮到四川督辦采木,侍郎古樸到江西,師逵、金純到湖廣,副都御史劉硯到浙江,僉都御史史仲成到山西督辦工程用料。

隨著行宮的修繕,朱棣在永樂七年以后多次北巡,長期在北京居住,只留下太子朱高熾在南京處理政務,而所有奏章都要送到北京來審閱,可以說,此時的北京已經成為了大明朝實際的政治中心。

只不過,朱棣絲毫不提遷都一事,因為他知道明朝的大部分官吏都來自于江南的地主,如果讓他們離開故土,遠赴塞下,阻力會非常大。但是朱棣將長陵修建在了北京萬壽山,已經反映出了朱棣遷都的決心。

永樂八年,朱棣下詔疏通大運河,打通南北漕運,到永樂十三年大運河疏浚工程完工,從此供應北京的物資可以十分經濟便捷的由南方北運。

永樂十四年,朱棣終于召集群臣,正式商議遷都,而對于提出反對意見的臣工,朱棣將他們全部革職或者嚴懲,從而徹底敲定了遷都北京一事。永樂十五年,以南京紫禁城為模板的北平紫禁城正式動工。

永樂十八年,北京皇宮終于建設完工,它比南京皇宮的規模稍大,呈規則的方形,十分符合《周禮·考工記》中理想的都城形制。

當年九月,朱棣下詔將應天府改名為南京,把順天府定為京師,但在南京仍設六部,并以南京為留都。詔書一下,河南布政使周文褒、王文振以及參議陳祚等人,立刻上書反對,朱棣將這批反對遷都的官員通通貶到均州太和山,此后,朝中就沒有人公開反對遷都了。

永樂十九年正月初一,朱棣下詔大赦天下,把宮廷和百官全部正式遷到了北京。四月初八,北京皇宮的奉天、華蓋和謹身三座大殿,被天雷擊中燃起大火,頃刻間燒成了殘垣斷壁。

三大殿被燒毀一事,立刻讓反對遷都的官員們有了充足的理由,他們紛紛上書,聲稱上天不允許遷都,從而降災于皇帝,朱棣一怒之下,處死了上書言辭激烈的主事蕭儀,然而反對者卻并沒有因為蕭儀的死而退卻,他們改變手法,對參與密議遷都的大臣進行攻擊。

最后,戶部尚書夏原吉見到事情難以收場,便將責任全部攬到自己一個人身上,這才逐漸平息了關于遷都的爭議。

朱棣駕崩朱高熾繼位以后,下詔還都南京,并將北京六部的印信收回,重新加上了行在二字,廢除了北京作為京師的地位。不過,還都的實際行動尚未展開,朱高熾便因病去世,盡管朱高熾在遺詔中強烈表明了他希望還都的意愿,但繼位的朱瞻基還是暫緩了還都的計劃。到明英宗朱祁鎮繼位以后,他再次下旨確定北京為明朝京師,從此終明一朝,北京作為大明國都再也沒有改變。

嚴禁無授權轉載,違者將面臨法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