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老照片:120年前福建永春,打虎隊展示原始武器,大清郵局可真氣派!
2023/10/26

在福建泉州,有一個名字很好聽的縣,古時候叫桃源,現在叫永春。永春是千年古邑,地靈人杰,歷史文化底蘊深厚,是中華原始青瓷的發祥地。那麼,歷史上的永春是什麼樣的呢?

1898年,英國醫生約翰·普雷斯頓·麥克斯韋來到福建永春工作,他在業余時間走遍了永春的山川河流,拍攝下大量照片。

這些照片拍攝于1900-1910年。通過這些老照片(黑白照片上色,并修復了清晰度),我們看到了100多年前福建永春的真實風貌。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浸潤著歷史的印記。照片很珍貴,值得收藏!

福建永春,位于晉江東溪上游,桃溪穿城而過。大山腳下的永春,古樸又寧靜。岸邊是民居建筑和廊橋。一條條小船停靠在小碼頭邊。

桃溪,可以說是永春的母親河。千百年來,涓涓河水滋潤著兩岸永春兒女的心田。這張照片拍攝于1900年。

1900年,永春蓬壺附近的一座木橋。這里風景秀美,酷似蓬萊仙境,故稱蓬壺。走過木橋到達河對岸,看上去像是一座道觀。

蓬壺始建于隋開皇九年(584年),清代屬永春(桃源)縣治。這里民風淳良,是一個歷史文化名鎮與商貿重鎮。

1904年,位于福建永春的郵政局。門頭上方匾額上書「大清郵政代辦分局」字樣,窗口左右兩側懸掛的豎牌上分別寫著:官局重地、禁止喧嘩。一群工作人員站在柜台前,笑容可掬服務態度很好。

照片中這處建筑,是當時永春新建的一所醫院。主體建筑上,還能看到腳手架,可見這所醫院還在建設之中。醫院的外面,是綠油油的稻田。照片拍攝于1904年。

當時,永春先后建有不少醫院,醫院引進西醫和西方治療器械。這些照片的拍攝者,英國醫生約翰·普雷斯頓·麥克斯韋,就曾經在永春工作過很長時間。

這張照片拍攝于1919年。

1907年,永春當地一家醫院的醫生合影照,三人都坐在藤椅上。站在后排的幾個人,是醫院里的雇工,他們從事一些雜活。這家醫院的環境不錯,西式的建筑四周,綠樹成蔭。

1906年,永春郊外的一處風景。山腳下是一個村落,一棟棟民房鱗次櫛比。在照片的中景位置,有一座巨大的白色建筑,那是一座教堂。一些當地人站在建筑前。

遠處青山連綿不絕,近處是成片的綠油油的稻田,稻田中間有弧線形的田埂,看上去富有韻律之美。

呈現出一派田園氣息。

1910年,在永春的一條小街上,一名老太太拄著拐杖從牌坊下走過。這是一座單間兩柱三樓石牌坊,造型獨特,牌坊橫梁上雕刻著精美的浮雕。

牌坊下是一條石板路,兩側是一些民居。還有木材鋪正在開門營業,鋸開的木板靠在石牌坊的立柱上。

這張照片,拍攝于永春當地的山上。一條溪流從谷底穿過。山上綠樹植被茂盛,郁郁蔥蔥。

河岸上的建筑好像是一座寺廟,具體名字無法考證。寺廟很小,只有一座大殿。在寺廟的旁邊,有一座染坊,門外的架子上,垂掛著很多布匹。

1908年,一場運動會正在永春的江邊舉行。現場的立柱上,扯著彩旗,運動場兩側站滿了觀眾。天氣炎熱,很多人都打著傘。

可見,當時永春百姓的業余文化生活還是很豐富的,重視體育鍛煉和增強體質。

這是位于永春蓬壺的一個村落。村子位于山腳下,一條小溪從村邊經過。人們在溪流之上修建了一座廊橋。這種橋在永春當地非常普遍,主要為平梁木廊橋和石拱木廊橋兩類。

清初周亮工在《閩小紀》中寫道:「閩中橋梁,最為巨麗,橋上建屋,翼翼楚楚,無處不堪圖畫。

」對廊橋這種優美的建筑形式大加贊賞。

1900年,一名男子坐在地上,面前的席子上擺放著一些棉花。他正在使用特制的工具彈棉花。這種純手工彈棉花的方式,在六七十年代的農村還能見到,現在已經見不到了。

在過去,用弓來彈棉花,費時耗力。用弓彈棉花一個人一天多能彈兩床棉被,效率低,勞動強度大。後來才出現彈花機,標志著彈棉花從純手工階段步入了半機械化時代。

1905年,永春城內的一條老街。街道兩側的房子古色古香。還能看到用石條壘砌而成的小城門,連地面上也鋪著鵝卵石。

幾個孩子站在路邊的台階上。

這樣的小街道,在當時的永春比較常見,兩側還有縱橫交錯的小胡同。露天的地方,陽光灑在地面上,留下斑駁的光影,猶如一幅油畫。

這張照片里的人物,年齡各不相同,但全部是女孩。原來,她們是永春當地一家女子學校的學生。畢業前夕,在校園里合影留念。

福建第一所女子學校——培英女校,由英國長老會于1898年在泉州創辦。永春女校創辦要晚一些,時間是1914年。

這張照片,是永春女校的學生們在河里洗衣服。

女學生們年齡有大有小,穿著不同的服裝。舉目望去,遠處青山連綿不絕,近處河水清澈,學生們的歡笑聲,風景太漂亮了。

女學生們除了學習文化知識,還要學會洗衣服等基本的生活技能。她們的老師打著傘站在河岸上,時刻關注著她們的安全。

1904年,一名男子正在提水灌溉農田。水井邊矗立一根木樁,上面一根活動橫桿,一頭吊著石塊,一頭綁著竹竿。

利用杠桿作用,就能將井里的水抽出來,流進水田里。雖然工具有些簡陋,但效率要比挑水灌溉省時省力。不得不感嘆,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

1900年,永春哈迪培訓學校里,學生們正在排隊接種疫苗。教學樓上懸掛著「崇寶中西醫學堂」的匾額,二樓是講堂。在照片右側,能清楚地看到,身穿白色圍裙的約翰·普雷斯頓·麥克斯韋博士,正在忙碌著。

1902年,福建永春當地的一個獵戶人家。全家老少男丁都是出色的獵手,他們手里拿著笨重的火銃,雖然原始,但這絕對是打虎神器。家里的婦女則抱著孩子坐在一旁。

在過去,福建地區多虎患。華南虎經常竄進村子里禍害牲畜,有時候還傷及無辜。永春當地組織了打虎隊,很多都是專業獵戶。經過一段時間,福建虎患得到遏制。

這是位于永春的一條繁忙的小路。經常有搬運工從這里路過。照片中,兩名搬運工將貨物靠在土坡上,坐在屋檐下休息。遠處,有幾名挑著茶葉的搬運工正在趕路,他們手里都拄著一根木棍。

1900年,在永春當地一家大米加工作坊里,兩名工人正在忙碌著。他們的工作主要是脫殼和碾米。門口停放著一台木制的脫粒機,一名男子正在屋里篩稻米。另一名男子端的篩子里,白花花的大米,男子臉上露出開心的笑容。

1904年,一艘小舢舨正在穿過溪流的淺水區。

舢舨很窄也很長,上面是用席子搭建的棚子。將小舢舨開過這樣的急流淺灘區,需要高超的駕駛技術。

這是永春當地的五名樂師,他們受約翰·普雷斯頓·麥克斯韋博士的邀約,到他的別墅里演奏。這群樂師使用不同的樂器,樂器從左到右依次為:彈撥琵琶(可能是月琴、阮或中阮);板胡、野胡或二弦子;揚琴;三弦或二弦子;簫。

1910年,附永春東溪上的一座簡易木棧橋。河水不深,小橋用木頭搭建而成。人們走過小橋,就能到達對岸。遠處,青山連綿不絕,山腳下有寺廟和村莊。

此情此景,真像一幅酣暢淋漓的水彩畫。

1900年,,永春當地的一名石匠,正在雕刻花紋。這是一名老石匠,戴著一副眼鏡,眼睛深邃。在他面前的竹筐里,裝著幾個錘頭。

1910年,約翰·普雷斯頓·麥克斯韋博士乘坐轎子,在永春當地的山上采風。在經過一座木橋時,拍下了這張照片。照片中的麥克斯韋博士手里還拿著一本書。

不過是過去還是現在,永春絕對是個好地方,山上植被茂盛,溪水潺潺,景色宜人。

1906年,永春當地街頭的一個流動小吃攤。男子光著腳,挑的扁擔兩頭,裝著很有當地特色的美食小吃。他走街串巷,沿路吆喝,只要有人想買,他隨時停下來。攝影師為他拍下了這張照片。

1900年,永春桃溪兩岸風光。此時正處于枯水期,露出了部分河床。有一座簡易木橋橫跨在河道上,河對岸是一座座民間。遠處的大山,在薄霧中時隱時現。真是太美了!

結束語:永春,一個過去叫桃源的美麗地方。100多年前的永春,景觀古樸自然,令人印象深刻。如今的永春,風光依然秀美,更是中國香都、蘆柑之鄉、紙織畫之鄉、名茶之鄉。經濟繁榮,百姓安居樂業,永春未來可期!

嚴禁無授權轉載,違者將面臨法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