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8年9月的一天,陜西咸陽一個名叫孔忠良的13歲男孩,偶然在河邊撿到了一塊白色石頭。
後來經過專家鑒定,這塊「白色石頭」竟然是一枚十分珍貴稀有的玉璽,并給予他們20元作為獎勵。
很快,這件事就被孔忠良忘得一干二凈了,不料44年后,幾名專家卻突然為此找上門來。
專家時隔44年為何要找上門來?這塊玉璽背后又隱藏著什麼秘密呢?
「達,我在河里撿了一塊好看的石頭!」孔忠良舉著石頭興沖沖的給父親看。
孔祥發雖然沒有太高文化水平,但他一眼就看出這應該是一塊印章。
孔祥發一邊端詳著這塊印章,一邊詢問東西的來歷。
在得知孔忠良是在狼家溝撿到時,孔祥發便猜測這可能就是一件文物,畢竟這種事情是有過先例的。
于是他第二天便帶著孔忠良一起前往陜西省博物館進行鑒定
「來,同志開請坐,我去喊館長過來。」
看著父子倆要上繳的那塊晶瑩剔透的白玉,博物館的工作人員立即意識到了重要性,立即去找館長反映了情況。
很快,館長急匆匆的走了過來,剛一接過手,館長就立即「咦」了一聲,隨后仔細地端詳了起來。
過了一會兒,館長有些激動地說道:
「看這材質,應該是一塊上好的和田羊脂玉,這位同志,你是在哪里發現呢?」
「是娃發現的。」孔祥發用胳膊捅了捅身邊局促的孔忠良,「給這位伯伯說一下,你是怎麼撿到的。」
孔忠良就把發現這塊物品的來龍去脈,重新復述了一遍。
聽完孔忠良的話后,館長意識到這很可能是從兩陵(漢高祖陵、呂后陵)出土的文物。
經過鑒定,專家們一致認為這是時代較早的一枚皇后玉璽,具體的來歷還需要進一步調查才能確認。
見這塊「白色石頭」的來歷如此不凡,孔祥發憨厚地笑道:
「還好把這物件送來了,不然這麼貴重的東西放家里哪行,我愿意直接捐給國家。」
館長和在場的文物專家們,都被孔祥發的思想覺悟深深感動了。
為嘉獎孔家父子拾金不昧,主動捐獻珍貴文物的行為,館長決定為他們申請一筆獎金和頒發榮譽證書。
一聽這話,孔祥發立刻就急了,連連擺手道:
「哪能呢,這就是娃順手撿到的,本來就不是我們的,是屬于國家的。」
說罷便要帶著孔忠良離開。
見孔祥發堅決推辭,館長也明白了他的心情,可是讓孔家父子就這樣空手而歸實在是過意不去。
于是他立即將身邊的工作人員、專家們召集了起來,大家合伙湊出了20塊錢追了上去。
孔祥發父子仍是再三推辭,最后在一眾人的軟磨硬泡下,才終于接受了這20元的獎勵。
孔忠良所發現的這枚玉璽的材質,是上等的和田羊脂白玉,底邊長2.8厘米,高2厘米,重33克。
其表面晶瑩潤澤,玉色純凈無瑕,沒有任何沁色現象。
玉璽的上方雕刻著一只圓目怒睜,齜牙露齒的螭虎,玉璽四周云紋流轉,底部刻著篆書「皇后之璽」四個字。
不管是從材質、字體、還是雕刻刀法來看,這枚玉璽都體現出了極高的藝術水準。
在研究這塊玉璽之初,專家只能從小篆字體和玉璽大小推測出這是一枚皇后的玉璽,但具體來歷尚不得知。
為了弄清楚真相,專家們翻閱了大量漢朝古籍,從蛛絲馬跡中尋找線索。
終于,一位專家在東漢衛宏所撰的《漢官舊儀》中查到:「皇帝六璽,皆白玉,螭虎紐,皇后玉璽文與帝同。」
漢應劭《漢官儀》記云:「印者,因也。所以虎紐,陽類;虎,獸之長,取其威猛以執伏。」
根據這些記載,再加上玉璽上十分精細工整的小篆字體,可以推斷出該玉璽為西漢皇后所有。
西漢共有十七個皇后,一個追尊皇后,這枚玉璽是哪位皇后的物品呢?
專家又對文物出土地進行了考證,據發現者孔家父子描述,這枚玉璽是在咸陽市渭河北塬韓家灣公社狼家溝所出土的。
狼家溝比較偏僻荒涼,在開墾成為農田后,曾發現了許多漢朝的磚瓦碎片。
此地距漢高祖陵、呂后陵十分相近。呂雉死于公元前180年,死后被葬在長陵以東,與漢高祖劉邦同塋不合陵。
玉璽發現地
西漢末年赤眉起義軍攻入長安后,將西漢諸多皇陵焚掘,呂后陵也未能幸免。
呂后陵被焚掘后,玉璽被掩埋在土中,被水流沖到了長陵山腰的第一道深水溝里,時隔兩千多年才被孔忠良偶然發現。
結合這些材料,專家們推斷出了這是呂雉皇后所用的玉璽。
作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被記載的皇后,呂雉除了「除韓信」「為人狠辣」之外,其實是一個很有謀略和政治能力的人物。
呂雉
她18歲就嫁給了劉邦,從此與劉邦風雨同舟幾十年,漢朝建立后被封為皇后,人稱呂后。
劉邦在世期間,呂后協助劉邦消滅了企圖分裂漢朝的勢力,鞏固了劉邦的統治地位。
劉邦逝世后,呂后被尊為皇太后,掌握了實際政權。
為了百姓安穩、政權穩定,呂后實行了無為而治、休養生息、北和匈奴的政策,為漢朝「文景之治」的盛世打下了很好的基礎。
得益于呂后的特殊身份,這枚「皇后之璽」的地位也跟著水漲船高,具有極高的文化價值。
而且,這也是考古研究發現的兩漢時期等級最高,唯一一枚帝后玉璽。
得出這一結論后,專家們歡呼不已,將這枚玉璽視作博物館的鎮館之寶。
後來這枚玉璽更是被列為禁止出境展覽的國寶級文物。
2012年的一天,57歲的孔忠良如往常一樣扛起鋤頭,正準備去田里干農活。
他剛踏出家門,就看到村支書帶著一群穿著考究的陌生人朝自己走了過來。
村支書見到孔忠良,忙對身邊的人說道:「他就孔忠良,你們問他就好了。」
這幾個陌生人十分激動地圍了上來,自稱是陜西歷史博物館的工作人員,此次正是為他44年前捐獻的那枚玉璽而來。
孔忠良
「玉璽?什麼玉璽?」孔忠良一臉疑惑。
經過工作人員的提醒,孔忠良這才終于想起了那件事,將這群人迎進了屋里。
原來當初孔忠良與父親無償捐獻的那枚玉璽十分珍貴,現在已經成為了該博物館的鎮館之寶。
陜西文物保護發展基金會近期要開一個表彰大會,因此需要大規模尋找為保護文物做出貢獻的人物,孔忠良便是其中之一。
這次他們前來,正是想補發孔忠良捐獻文物的獎金,以及邀請他參加表彰大會。
孔忠良怎麼也沒想到,自己小時候偶然撿到的「白色石頭」,竟然是十分珍貴的呂后之璽。
對于工作人員說要補發的獎金,善良淳樸的孔忠良連忙揮手拒絕:
「不要不要,館長當時已經給了20塊錢了。捐文物是我們應該做的,現在生活的很好,感謝國家的關心。」
看著孔忠良并不富裕的家境,工作人員心中十分敬佩,再三勸說孔忠良接受這筆經濟補償。
經過村支書和工作人員的苦苦勸說,孔忠良最終終于答應了接受表彰,但堅決拒絕了經濟補償。
陜西歷史博物館的表彰大會召開后,孔忠良受邀作為保護遺址代表人物上台講話。
表彰大會上,他被評選為「保護遺址十大杰出人物」,并獲得了陜西歷史博物館頒發的榮譽證書。
之后的一段時間,各大媒體得知這一消息后爭先恐后地對孔忠良進行采訪,這讓他十分不好意思。
善良淳樸的孔忠良表示:對于主動上交國寶級文物這件事,他和父親一直都覺得很光榮。
這些古代流傳下來的文物都是國家瑰寶,是給予子孫后代最寶貴的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