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清軍攻潼關多慘烈?李自成慘敗放棄西安,馬侍堯詐降七千將士被屠
2023/10/16

喪師失地,大勢已去

清軍攻克太原后,大舉南下,以破竹之勢橫劈晉東南,駐守長治的大順將領、平南伯劉忠畏懼清軍,竟然不戰而倉惶撤走,經澤州逃往河南,使清軍不費一兵一卒便輕取長治。1644年(崇禎17年)11月間,清軍擊敗大順長治守將、權將軍田見秀,攻占平陽。至此,山西全境幾乎全都被清軍占據,李自成固守山西以為關中屏障的戰略計劃也隨之化為泡影。

占領山西后,清軍又大舉搗入中原,很快便擊潰了士氣不振的大順守軍,攻占了河南等地,不久便開始向李自成老巢陜西發起進攻。為了集中力量摧垮李自成勢力,清廷把原先準備進攻南明小朝廷的精銳清軍抽調北返,全力對付大順政權。

頭條首發,搬運剽竊你就

此時的李自成,已經不再是當初那個氣度恢廓、「氣吞萬里如虎」的大順領袖了,他的性情隨著戰事不利、原先歸附自己的明降官降將此時又紛紛背叛他轉投清軍而為之大變, 對部下變得猜疑不信任起來,開始多疑猜忌 、戾狠嗜殺。這段時期內因小過或「莫須有」 的罪名被李自成殺害的有兵政府尚書張第元、刑政府尚書張始然、戶政府侍郎李天篤等。就連他最寵信的吏政府尚書宋企郊也因為遭人陷害而差點被他戕害......從此,大順官員人人自危,叛降清廷事件屢有發生。

牛金星、唐通懼禍叛逃,給李自成造成極大刺激

面對猜忌好殺的李自成,高級官員尚且朝不保夕,低級官員更是動輒得咎,常因小小過失而被處以極刑,用刑全憑李自成心情——「民有盜人一雞者論死,惴惴莫敢犯法」,這樣的事情在大順軍進京之前非常罕見。

李自成輕罪重判,甚至刑殺過甚,似乎是想用高壓來震懾、控制部下,以防止部下背叛自己。實際上這種做法恰恰與李的初衷背道而馳,不少大順文武官員特別是歸順者擔心自己遭遇不測而想方設法逃離。其中,大順丞相牛金星為避禍而逃跑就是如此。據記載,牛金星逃走后藏匿鄉間(一說歸降清廷),后竟得以善終。

唐通的反叛對李自成造成了很大的刺激。唐通原本是明朝居庸關守將,李自成率軍進軍北京時獻關投降大順,很受自成信任、重用,曾奉命率部赴山海關接替吳三桂防務。李自成在山海關一片石遭吳三桂和清軍兩面夾擊大敗失利后,唐通也隨之西走,并遵命駐守河曲、保德(今山西朔州) 沿黃河一線,協助大順名將李過防守。

在清軍步步緊逼的情況下,擔心兵敗遭李自成清算唐通忽然率部嘩變,又投降了清軍,旋即配合清軍向李過部發起猛攻,打死打傷不少大順將士,使河曲、保德等沿河重地全部淪陷。

隨后唐通率部為清軍前導,與大順軍作戰時兇狠頑梗 、頗出死力。唐通甚至還率軍直搗李自成的家鄉陜北米脂一帶,大肆搜捕、殺戮大順將士的親族眷屬,還帶人發掘了李自成的祖墳 。後來雖然被李過率軍擊走,但保德、河曲的丟失,卻嚴重擾亂了大順軍的防務,給盤踞西安的大順政權造成極大危害。唐通叛降事件給李自成造成重大打擊,也使他對一些明軍降將更不放心了。

第三次潼關之戰,對手由明軍變為更兇悍的清軍

平定山西、河南等地后,滿清英親王阿濟格率領八旗主力以及吳三桂、尚可喜等部向陜西挺進,準備從內蒙繞道陜北, 再從陜北大舉南下,一舉攻克西安,徹底摧毀李氏大順政權。

吳三桂、尚可喜充任先鋒,經宣府、大同等地攻掠陜北,沿途又收編了大量散兵游勇和大順潰卒,總兵力迅速擴至8萬余人。

原來打算進攻南明的豫親王多鐸也奉命暫時停止用兵計劃,轉而率大軍北歸,配合阿濟格夾擊李自成,旋即也向陜西狂飆突進、殺奔而至。當初明軍駐皮島島帥毛文龍因不服調遣而被薊遼總督袁崇煥擒斬后,其部將孔有德、尚可喜、耿仲明等紛紛降清,并得到清廷重用,率部與明軍鏖戰,并得以封侯賜爵。這次,降將孔有德、耿仲明為多鐸部前鋒,進軍速度極快,很快逼近戰略要地潼關。如此一來,定都西安的大順政權就處于清軍南北兩路夾攻之中,形勢非常不利于自成。

頭條首發,搬運剽竊必究

坐鎮西安的李自成得知北路清軍正大舉攻擊陜北,決定集中力量加強防務,務必守住陜北。當年12月間,李自成親率大順軍主力進援陜北。此時,駐守陜北的是自成侄子「一只虎」

李過和內弟高一功部。李自成率軍抵達洛川后又得到消息,說滿清豫親王多鐸率領南線清軍正逼近潼關要隘。潼關是西安門戶, 若失守后果不堪設想。李自成聞訊大為震驚,在洛川躊躇不前,進退兩難,想等候事態的進一步發展,再決定下一步朝哪個方向用兵的策略 。

就這樣,李自成大軍在洛川滯留了10天,情況逐漸明朗,潼關局勢顯然最為危急、緊迫。因此,李自成便因敵而變,改變了增援陜北的計劃,統兵掉頭晝夜兼程向潼關奔去。從當時的事態全局來看,李自成的決策無疑是正確的。因為潼關是西安的門戶,只要守住潼關,西安岌岌可危的局面就可改觀。 只是勞師遠征,來回奔波,耽擱了許多時日,因而造成了極大的軍事被動。

潼關攻守戰非常激烈,清軍剽悍異常,大順軍接連失利,傷亡慘重,守將馬侍堯率七千將士詐降清軍,被多鐸識破全部被殺,潼關失陷......

潼關對李自成來說可謂刻骨銘心。他曾經在此和明軍兩次血戰,第一次潼關南原之戰被孫傳庭設伏擊潰,幾乎全軍覆沒,他僅率18殘騎潰圍而逃,躥入商洛深山中茍延殘喘。第二次潼關之戰李自成施計破關,孫傳庭兵敗南逃,李自成率眾緊追不舍,明軍大潰,名將孫傳庭死于亂軍中,李自成報了一箭之仇,還得以發展壯大,從此勢不可擋。這即將展開的第三次潼關之戰,對手由明軍變為更剽悍善戰的滿漢聯軍,鹿死誰手,尚難預料。

關于這場惡戰的大致經過,《清實錄》、《綏寇紀略》均有記載。1644年12月22日,清軍在距離潼關約20里處扎下營盤,但并未發起進攻,而是等待紅衣大炮的到來。

頭條首發,嚴禁剽竊

12月29日,順、清潼關之戰正式打響。權將軍劉宗敏率大順軍開關出戰,清軍列隊迎擊,騎兵側攻,擊敗大順軍,劉宗敏失利后率軍退回關內。此時正值新年,家家戶戶都在忙于過節,大順、滿清兩大敵對勢力卻正在潼關進行著一場生死大決戰。

劉宗敏敗回潼關后,稍事休整,到次年(1645)正月初四日,由驍將劉芳亮再次率大順軍精銳開關出擊。依照李自成的戰前部署,要盡快把氣勢洶洶的清軍挫敗、擊退,然后大軍回師北上,增援正遭阿濟格、吳三桂等圍攻的陜北,因此李自成一到潼關顧不得過年、也未歇息立即主動發起進攻。

但是,劉芳亮這次主動出擊也如同劉宗敏一樣,先遭到清軍箭雨的覆蓋,接著清軍步騎發起猛烈反擊 , 劉芳亮部被殺得人仰馬翻,血肉橫飛,接著又被清軍騎兵橫沖直撞,往來掩殺,大順軍損失慘重,尸橫遍野,芳亮不得不領殘部退回關內。

李自成看到大順兩員猛將均被清軍殺敗,又氣又急,遂「親率馬步軍拒戰」,一副破釜沉舟、志在必得的架勢。但清軍早有防備,豫親王多鐸「隨調鑲黃、正藍、正白三部旗兵,協力并進」。在清軍步騎的猛攻下,大順軍步兵首先抵擋不住,率先潰敗,失去了步兵的協助,大順騎兵也失去了鋒芒,被清軍擊倒一大片,最后不得不隨步兵潰卒一道退回關內。

正月初五、初六兩天,李自成依舊連續督軍發動進攻,但在清軍的有力反擊下,損兵折將,連遭挫敗。 初九日,清軍的紅衣大炮運至潼關下,開始架炮對潼關口進行猛烈轟擊。在明清之交時,這種產自西洋(荷蘭)的火炮威力巨大,堪稱攻城利器。面對清軍的優勢火力,李自成督率將士「鑿重壕,立堅壁」,進行頑強抵抗。

從大年初九開始,雙方一連激戰3日,損失均很慘重,城頭上、關墻下尸山血海,倍極慘烈。

一直激戰至正月12日,清軍依仗猛烈的火炮優勢,終于炸塌一段城墻,攻入潼關。李自成力戰不支,率大順主力余部倉惶撤離潼關,退守西安。

潼關守將馬侍堯見大勢已去,率7000大順軍投降清軍。據史料記載,馬侍堯降清并非真降,而是詐降,目的是尋機東山再起,但他寫給李自成的密信不幸被清軍巡邏兵截獲,豫親王多鐸旋即下令將馬侍堯及7000偽降將士繳械并屠殺殆盡。

潼關之戰正激烈進行時,英親王阿濟格率北路清軍繞過陜北,直撲西安...... 潼關丟失,西安無險可守,李自成被迫放棄西安,率軍撤往河南、湖北交界地區

潼關淪陷,大勢已去:史載,就在李自成率軍與清軍血戰通關時,北路清軍在阿濟格的率領下也在長驅南下。彼時,李過、高一功仍然率軍頑強地抵抗清軍,固守榆林、延安等陜北樞要。阿濟格不愿與大順軍纏斗,他僅留少量部隊繼續圍攻榆林、延安,與大順守軍周旋,自己統率主力繞過陜北各重鎮南進,銜枚疾進,直趨西安。

這給李自成造成極大威脅,一度使他進退失據。潼關地勢險要,本來易守難攻,只要堅守不戰便可退敵,李自成卻一次次急不可耐地主動出關迎擊,使大順軍有生力量遭到極大的損失。潼關失守后,李自成放才意識到,關中丟失已成定局,只是早晚的事。他正月13 狼狽回到西安后,立即決定放棄西安,經藍田、商洛向豫、鄂兩省交界地區撤退。從當時的情勢而言,這是大順政權的唯一退路。

彼時四川已被張獻忠大西政權控制,因之前兩軍已經發生摩擦,合作是不可能的,南下四川之路行不通。而向西北方向撤退就會到甘肅、寧夏一帶,那邊荒寂苦寒,人煙稀少,籌集糧餉異常困難,基本供不起數十萬大軍吃喝拉撒。而湖北、河南交界處依然處于大順勢力的控制之下,群眾基礎好,若撤往甘肅、寧夏勢必造成和大后方的聯系中斷。所以,向豫、鄂交界地區撤退是李自成的唯一選擇。

【插圖源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