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給中國取了個霸氣的名字:經歷2000多年,從未改名沿用至今
2024/01/09

提起秦始皇嬴政,每個人心中都有自己的評價,一方面他功蓋千古,因為他不僅完成了一統天下的霸業,還推進了一系列體制改革,推動了中華文明進程,在另一方面他是暴君,焚書坑儒禁錮思想,嚴苛的法令讓天下百姓苦不堪言。

秦始皇自從稱帝的那一刻起,他個人就已經同整個華夏民族牢牢地綁定在了一起,他曾為中國取了一個富含霸氣的名字,此后的兩千多年至今,中國一直在沿用秦始皇曾經取過的這個名字。

秦國的統一

分裂的華夏大地自春秋時期開始就形成大小諸侯割據的局面,到了戰國時期,隨著諸侯們爭霸的升級,分裂的中原大地形成了七個較強的諸侯并立的局面,秦國便是其中之一。

秦國最初只是一個小國,但自從秦孝公時期,秦國通過商鞅完成了變法強國之路。商鞅為當時的秦國打造了一系列嚴苛的法令和政治制度,完成了政治體制上的改革,自變法后,秦國的實力不管是在軍事上還是在經濟上都有了極大的提升。

雖然在秦孝公死后商鞅被害,但商鞅推動的改革卻保留了下來,此后的幾代秦國國君勵精圖治,滅巴蜀吞義渠,一步步累積實力,秦國完成了從邊緣國家到可爭天下的強國的轉變。

到了嬴政即位時期,秦國已經累積了足夠的實力,自趙國被滅后,東方諸國再無抵擋秦國虎狼攻勢的實力,在公元前221年,秦國盡滅諸國,終于完成了統一中原的千秋大業。

統一大業完成后,嬴政并沒有停下自己的腳步,在此后的十多年里,嬴政又為他的新帝國設立了一系列法令和標準,

改分封為郡縣,統一貨幣度量衡等,興修水利,筑造長城,將華夏文明帶進到了一個新的高度。

為了標榜自己千秋的功業,嬴政給自己發明了一個前所未有的稱號,那便是「皇帝」,在他看來,自己的功業蓋過上古時期的三皇五帝,十分適合此稱號,從后世來看,嬴政也的確配得上這前無古人的霸氣稱號。

除了發明「皇帝」這一開創性的稱號外,秦始皇還為中國取了一個霸氣磅礴的名字,那便是「中華」。

「中華」二字的來歷

中華」是一個復合詞,二字中的「中」取自「中原」,「華」取自「華夏」,「中華」二字意為地處中原的華夏地區。

「中原」二字用于地理方位的記載最早見于《尚書》,在黃帝打敗蚩尤后,將天下分為九個州,地處中央的豫州也被稱為「中州」

上古的豫州地區存在有肥沃的三塊平原地帶,其一為河洛地區,指的是黃河與洛河交匯為中心的平原地帶,這里是上古中國的中心地區。其二指黃淮平原,由黃河和淮河沖積而成,上古時期這里水草豐茂,多良田。其三是指南陽盆地,這里與黃淮地區一樣,是適宜耕作的肥沃地區。

因此在以農耕為主的上古時期,處于天下正中又多肥沃良田的豫州地區便被稱為「中原」。此外,在廣義上的中原地區也泛指整個黃河中下游的平原地帶,之后隨著歷史的發展,「中原」一詞也漸漸從地理概念演變為一個文化概念。

在歷代的古籍中可以得知,「華夏」一詞有美好,盛大的意思,服章之美意為華,禮儀盛大意為夏。在漢族這個稱謂誕生以前,華夏族一詞則泛指生活在中原地區的人民。

華夏族源于上古時期的炎黃部落,黃帝部落和炎帝部落聯合打敗了蚩尤部落,隨后經歷了三皇五帝時期,中原地區建立了史上第一個封建王朝夏朝,之后「夏」字也便有了中國之意。

夏朝滅亡之后,「夏」有有了夏朝遺民之意,在商朝末年,周人聯合夏朝遺民等其他部落推翻了商朝的統治,建立周朝。而在周朝,凡是遵從周禮的人都被稱為華族人,而分封出去的諸侯國則被稱為「諸華」或是「諸夏」。

因此自周朝時期開始,華夏一詞變成了生活在中原文化圈內各族人民的統稱,而后經歷秦漢時期的統一,華夏一詞也正式成為中國的代名詞。

所以「中華」一詞其實包含了兩個含義,「中」指代的是上古時期中國人民生活的土地,而「華」字則指代的是自炎黃部落到周朝時期生活在中國的諸多部落和民族。

「中華」二字在歷史中的沿用

漢代時期,「中華」一詞曾出現在天文古籍《天文經星·中宮》中,此書中記載,東藩四星中的第二星名曰次相,處在中華東門的方位。中華東門則是傳說的天宮太微垣東邊的天門。

此后的歷史中,「中華」一詞的含義多為代指中國,或是中原人民,區別于邊域的夷狄。在元末時期宋濂寫的討元檄文中曾提出:「驅除胡虜,恢復中華」,到了清末時期,孫中山在進行革命活動時也曾提出這一口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