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瀟灑不羈、憑借才華橫行大唐的著名詩人李白,在42歲之前都沒有什麼正經的收入來源。
整日只愿飲酒作詩、高談闊論的他,慣于將種田養家、柴米油鹽之事統統交給妻子打理,時間久了,這種做法無疑成了李白與妻子發生家庭矛盾的導火索, 李白也因此而遭到了妻子的萬般嫌棄與鄙夷。
公元742年秋,剛剛與第二任妻子失婚不久的李白得到了唐玄宗召他入京為官的詔書。
興奮異常的李白以為自己馬上就要一展抱負了,遂回南陵家中與兒女告別并揮筆寫就了《南陵別兒童入京》一詩。
寫完這首詩,李白頓覺精神暢爽無比,而詩中那句 「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後來竟被無數人當成了自我激勵的座右銘。
公元701年,李白降生在四川江油縣青蓮鄉的一個富裕的商賈之家。
他5歲時便能誦讀六甲、10歲便出口成章、15歲時名揚巴蜀,可謂聰穎過人、才華橫溢。
開元十二年,23歲的李白決定向父親要來一筆盤纏,然后仗劍離開家鄉踏上遠游的征途。
因為此前的李白早已憑借多首詩賦而得到了諸多社會雅士名流的認可和褒贊,所以李白每到一地都極其「社牛」地主動結交朋友,與文學同好們談笑風生、飲酒舞劍、切磋文學心得,著實增長了不少見識、積累了不少閱歷。
游歷四方期間,李白寫就了很多絕句、歌行以及樂府詩篇,每首作品都是那樣地用詞精妙、富于想象、情意真摯,經常令拜讀詩作之人感到已是身處于奇幻莫測、多姿旖旎的神奇境界中。
別看李白好美酒、好游歷、好仗劍、好詩歌,同時他也非常向往仕途,想要踏上大唐盛世的政治舞台一展胸中遠大宏愿。
可惜清高傲岸的他個性極強,又骨子里執拗張揚,完全不懂得為官者需要圓融沉穩、知進知退的門道, 所以他入仕后僅僅2年便被人以「不知尊上、恃才放曠」為由參了一本,落得了一個「謫仙人」的雅號。
經歷宦海沉浮后,身負官職且有心為國效力的李白因行為不加約束、屢屢狂傲妄言而被唐玄宗「賜金放還」,致使李白渴慕已久的仕宦生涯尚且沒有建功立業便就此畫上了一個句號。
但令世人異常欣慰的是:李白在仕途上的屢屢失意卻恰恰成就了一個浪漫無比的詩仙,讓其留下了無數堪稱「絕唱」的經典佳作,隨便執筆輕輕一揮便描摹了半個錦繡華美的盛唐。
安史之亂發生后,55歲的李白參加了永王李麟的幕府,後來永王被誅除,李白亦因此而受到了牽連。
幸得老臣郭子儀的力保方才免于死罪,隨后便被流放到了夜郎。
公元762年,早已沉寂多時的李白客死在了安徽的當涂縣,至此,大唐的那顆最為璀璨的詩星隕落夜空,結束了他那顛沛流離、郁不得志的生命旅途。
昔年,李白的父親李客乃是江油首富,因李家家資豐厚、物質條件殷實,所以李白自小就沒有操心過如何賺錢養家的問題,更沒有體會過掌家理事的難處。
後來,李白青年出川,佩劍縱馬走過了祖國的大多數山山水水,他一路上大手大腳地花銀子買東西、吃喝玩樂,可謂過的是「今朝有酒今朝醉」的快意生活。
照他這種花錢方式,兜里的銀子很快就見了底兒,但出人意料的是,已經成熟且小有志氣的「富二代」李白再沒有回到家鄉去向父親伸手要錢。
據說, 李白出川后僅僅一年多就花掉了30余萬兩銀子。
而當他看到身上的盤纏已經不多了之后,還曾自負地認為 「掙錢不難」。
也對,一身耀目的才華,讓李白走到哪里都敢于奉上自己的名帖,經常受邀參加富賈達官的詩酒宴會,只要3杯佳釀入了喉,李白便會飄飄然揮筆著墨,寫下一篇篇吹捧褒揚的「大作」贈與宴會主人。
那些宴會的主人一見極富才學的李白能給自己留下如此「墨寶」,通常便會豪爽地命仆人奉上一筆不菲的「潤筆費」,有了這些潤筆費,李白就有了盤纏、有了買酒錢,還能將日子過得有米有肉、閑適富足。
從四川江油老家外出游歷一年多之后,李白經摯友孟浩然保媒牽線,迎娶了前宰相許圉師的孫女許氏為妻。
許氏是李白的第一任妻子,而 李白在娶許氏的時候也是懷有一番小心思的:因為李白是商賈之后,沒有資格參加科舉考試,所以,孟浩然建議他何不效仿前人做一個贅婿,從而靠著妻家的聲望和勢力打入朝廷,實現為官從政的目的。
許氏溫柔賢淑,出嫁的時候還帶出來一大筆甚為豐厚的嫁妝,這筆嫁妝足以讓不事勞作的新婚小夫妻倆過上好幾年安樂無虞、優哉游哉的快樂生活。
但入贅后不久,李白發現妻子的祖父許圉師已經過世數年,此時的許家已無朝中人脈可供自己加以利用、攀附的。
于是,李白就和許氏「維持」了11年的安逸生活, 期間許氏亦為他誕下了一雙活潑可愛的兒女。
後來,福薄命弱的許氏因病撒手人寰,人至中年的李白就又成了一個瀟灑的單身漢。
妻子已喪、兒女漸大,不愿再寄居于許家且依然對仕途充滿向往的李白決定帶著兒女移居到山東兗州,因為那里有很多李白家的親戚,到了那里之后李氏家族成員之間也能有個互相照應、互相提攜的機會。
在兗州定居后,李白的一位表弟主動登門拜訪,他還給李白做起了媒人,將一位家境殷實的劉姓姑娘「推薦」給了李白,希望兩人能結成秦晉之好。
殊不知,李白隨后只看到了劉家姑娘不錯的外貌與家境,卻忽略了去深入了解此人的內在品性,無疑給這段婚姻埋下了一個暗雷。
嫡妻許氏去世一年之后,李白便通過相親而結識了山東女子劉氏,因劉氏無比仰慕李白的才華和風度,而李白也缺少一個知冷知熱的枕邊人,所以劉氏就極其主動地提出要做李白兒女的繼母,你情我愿的兩個人就這樣結成了夫婦。
婚后,劉氏想要好好展現自己賢良淑德的一面,于是她不但負擔起了全部家務、家用,還替李白看管、撫養一雙兒女,并殷勤地照顧著李白的飲食起居,把一個小小的4口之家掌管得井井有條、有模有樣。
一開始,劉氏還因為自己能博得李白的看重而竊喜不已,可時間長了,劉氏發現李白除了愛跟一些人觥籌交錯、談詩論賦之外幾乎啥也不會。
而且 李白混跡社會數載卻始終無法入仕為官,故以一人之力負擔起家用的劉氏不免逐漸開始對李白冷嘲熱諷、鄙視嫌棄起來。
李白在山東境內晃悠了好幾年,除了通過拜訪、宴飲的方式結識了一群普通朋友之外,壓根沒找到一個高人肯為他入仕而出謀劃策、積極努力的。
再加上婚后多年,劉氏越來越暴露出一副「拜金婦人」的嘴臉,當真令久而不仕的李白越來越感到出頭無望、黯然神傷。
某日,當劉氏再度站在院子當中痛斥李白不顧家事、不能賺錢、身無功名之后,男人那委屈已久的自尊心瞬間就被擊成了一地碎片,讓李白感到自己再也不能如此隱忍求全下去了。
翌日,李白主動找劉氏痛快地梳理并審視了一下這場的婚姻,他們一致認為長痛不如短痛,索性二人的關系當天就以和離收場,以便各自得到心靈的解脫。
同床異夢的第二段婚姻讓劉氏感到了無限疲憊和幾多郁悶,李白不是金龜婿,不但沒有給她帶來理想中的錦繡生活,反而還成了她的累贅。
而李白在第二段婚姻中也的確特別憋屈,試想,一個男人的遠大抱負和寄情詩酒之雅興若經常遭到妻子的嘲笑和數落,那麼這種婚姻關系一定是令雙方都痛苦不堪、難以維系的。
與劉氏和離之后,李白此前沉郁的心情總算得到了放飛與解脫。
為了換一換生活環境、給日子注入一些新鮮感,李白隨后還帶著一雙兒女遷居到了山東曲阜西南的金陵村,全家人再度過上了舒適平靜的安逸生活。
公元742年,同樣酷愛詩歌文藝的唐玄宗忽然想起了大名鼎鼎的詩人李白,于是,他就親下了一道詔書,征召李白入京面圣。
李白接到圣旨后喜不自勝,當天就想到了被皇帝重用后便將徐徐展開的金玉滿堂、高朋滿座、錦繡輝煌的仕宦生涯。
興奮之余,李白準備寫一首具有紀念意義的詩歌來表達當時那昂揚激動的心情,于是,他轉頭回到屋內,提筆寫下了《南陵別兒童入京》這首至今仍然廣為流傳的七言律詩。
此詩通過描繪自己喜悅無比的一幕幕生活場景,表達了李白要暫時告別兒女,即將滿懷急切與期盼的心情入朝面圣、實現為官夙愿的思想情感。
其中,那句 「會稽愚婦輕買臣,余亦辭家西入秦」表達了他對那位膽敢輕視自己且目光短淺的劉氏甚為譏諷之意。
同時,詩歌的最后一句「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更是淋漓盡致地表達了李白已然躊躇滿志的心態。
好一句「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千百年來,無數學子文士、有志青年皆以這14個字作為鞭策、激勵自己的座右銘,他們深知追求夢想的路途上既需要一步一個腳印的認真努力,又需要一番永不言棄的壯志豪情。
古往今來,一個懷有遠志的人又豈會因為旁人的奚落、嘲諷、質疑甚至打擊而半路自我放棄呢?就像經年不仕的李白一樣,只要能夠勇于堅持夢想,未來一定無比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