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一個神秘而傳奇的名字。這個出生于貧苦農家,經歷過出家、流浪,最后依靠自己的智慧和毅力創建明朝的馬面君主,一生屢屢傳出軼事,成為千古傳頌的對象。其中一則小故事,更成為當之無愧的「感天動地」佳話。
當年,朱元璋還是一介草民時,曾得到一位義士挺身相助,使他在絕境中死里逃生。多年后當朱元璋登上帝王寶座時,這個舊時恩情卻被他暫時拋諸腦后。一日,巡視之時,他遭到一位老嫗的怒罵「忘恩負義」。原來,這正是當年救命恩人的老母。一時間,洪武帝震驚交加,舊日種種涌上心頭,難掩悲痛......
史料記載,大明開國之君朱元璋少年時家貧如洗,被迫出家為僧,後來離寺云游三年。
正是這個艱苦奮斗的歷程,鍛造了他堅忍不拔的意志。元順帝至正十七年(1357年),朱元璋在好友湯和的介紹下,加入了當時興盛一時的農民起義軍紅巾軍,不久便以勤勉好學著稱,受到重用。朱元璋本是寒門貧戶,從小家境貧寒,飽受生活的蹂躪。少時喪母,父親再娶,繼母對他冷眼相待。稚齡的朱元璋不得不早早承擔家計重任,勤勞耕作,以維持一家的溫飽。然而天不遂人愿,連續幾年的水旱災害讓朱家愈發困頓。
稚子的朱元璋無力回天,眼睜睜看著自己的弟妹一個個被餓死。這種撕心裂肺的痛苦深深烙印在朱元璋心中,也讓他懂得了生存的艱辛。
為了活下去,朱元璋來到皇覺寺出家為僧,希望可以度過災荒。然而好景不長,寺中物資亦在災情中瀕臨枯竭。朱元璋不得不離開寺院,開始了長達三年的流浪生涯。
在這漫漫流亡中,朱元璋見識到了災難對百姓的摧殘,也經受了身心的嚴峻考驗。種種困苦并未擊倒朱元璋,反而培養了他堅韌的性格。這為他日后能經受住考驗、終成大業打下了基礎。不到三十歲的朱元璋已頗有作為,漸漸在紅巾軍中嶄露頭角。1363年,他與陳友諒相持激戰于鄱陽湖,此戰亦稱「鄱陽湖之戰」,關系到他事業的成敗。然而,戰場上多艱難險阻啊!陳友諒兵強將猛,暫時占了上風,朱元璋陷入重圍。千鈞一發之際,一位名叫韓成的部下挺身而出,以一己之力力挽狂瀾,使朱元璋逃過一劫。
原來,這韓成與朱元璋可謂有著不解之緣。早些年,朱元璋在江南招募兵馬時,報名從軍的人群中赫然出現一個與朱元璋極為相像的青年。
眾人轟動,以為朱元璋親自前來視察。這青年便是韓成,乃濠州人士,生得一表人才,竟與朱元璋如同一個模子刻出來的。朱元璋見了大喜,將他收為心腹愛將,寄予厚望。韓成本就英姿勃發,加入朱元璋麾下后更是努力修煉武藝,意欲助君主一統江山。他勤學苦練、刻苦訓練,很快成為一名威風八面、馬背槍法出眾的猛將。每每朱元璋遇到強敵,韓成總會第一個沖鋒陷陣、英勇殺敵。他彪悍的勇氣和過人的武藝,很快在軍中鶴立雞群,深受朱元璋倚重。漸漸地,韓成已成為朱元璋最信任的心腹部下。
鄱陽湖大戰,朱元璋始終無法占到上風,局面萬分危急。此時此刻,韓成毅然選擇舍生取義,奮勇當先,以一敵百,為朱元璋死戰以求一線生機。他孤身深入敵陣,力戰數百人,為朱元璋所部爭取了退兵時間。
「吾主有大命在身,臣死猶榮,萬不可有損!」韓成大喝一聲,持槍直刺敵軍要害。敵人面對這突如其來的反擊大吃一驚,齊聲怒喝:「膽大妄為之輩,拿下!」說罷數十人一擁而上。
「來吧,今日我與爾等共戰到底!」韓成奮不顧身,在敵軍重圍下殺出一條血路,為朱元璋奪得脫身的機會。
艱難退兵之時,朱元璋不忍回頭,淚如雨下。「成兄,您的大義與恩情,吾輩銘記于心,誓不相忘!」
他在心中默念。然天有不測風云,人有旦夕禍福。朱元璋事業日益興旺,終于在鴻臚井稱帝,建國大明。재位二十余載,朝局安寧,江山寧靜,民眾安居樂業。可一日復一日忙碌朝政之中,朱元璋漸漸將韓成之事拋諸腦后,日益記憶模糊。朱元璋終于實現了心中的理想,建立了自己的大明王朝。他勤勉治國,一心一意使國家日益繁榮富強。朝政軍務使他分身乏術,朱元璋漸漸將過去的種種拋諸腦后,專注現在和未來。曾幾何時,他與韓成并肩作戰,彼此生死與共的場景已然模糊。
再加上朱元璋深諳人心險惡,為鞏固皇權,他處死了一些大臣。可以說心中對人性的敬畏多過感恩,這也使他漸漸淡忘了韓成當年的救命之恩。
直到有一日......這一年,正值洪武二十七年,朱元璋巡視江南諸府,以顯示天子恩德。
行至鎮江府時,一位衣衫襤褸的老嫗突然現身,指著龍駕大聲咒罵:「忘恩負義!忘恩負義!」左右侍衛欲擒拿老人,朱元璋急忙喝令放下。定睛細看,這老嫗個頭瘦小,兩鬢蒼白,滿臉皺紋,神情哀痛。朱元璋心中一動,這似曾相識的面容,究竟是誰?「敢問老母,您有何冤情?」朱元璋柔聲問道。「我兒子韓成替你舍身取義,你分明記取,如今竟將恩情拋諸腦后!」老嫗哭訴道。一聽「韓成」二字,朱元璋猛然回憶起當年情景,淚水奪眶而出:「天哪!成兄之母,竟是您!」
原來,這位老嫗就是當年救命恩人韓成的母親。朱元璋追憶起韓成雪般的忠誠,自己竟然忘卻了他的家人,一時間愧疚難當。「老母,兒子罪過!望您饒恕!」
朱元璋流著熱淚跪伏在地。他終于認出眼前這位老嫗就是當初韓成口中的母親,一時間舊日情誼涌上心頭,不禁痛哭失聲。多年前韓成舍身相救之時,曾交托朱元璋照顧自己老母。朱元璋當時誠心誠意答應下來,然多年過去,這件事卻被他完全遺忘。眼前這突如其來的相逢,讓朱元璋心生自責與慚愧。他意識到自己失信于人,忘恩負義,對不起韓成對他的深情厚誼。
自此,朱元璋將韓母接到身邊侍奉,對她如同親母般疼愛。不日,追封韓成為「高陽侯」,又下令建造高陽侯府,畢恭畢敬將韓母迎入府中居住。朱元璋也時常去侍奉韓母,殷勤寒暄:「老母,可有什麼需求?盡管吩咐,兒子定當成全。」
朱元璋極力彌補自己的過失,試圖補償韓成的恩情。
他盡全力照顧韓母的生活,并追封韓成諸多榮銜。朱元璋時常登門看望,詳詢韓母起居是否舒適。他一改過去的殘忍形象,以極其溫和耐心的態度侍奉韓母,誠懇地彌補著自己的過錯。韓母故作不滿道:「當年你我兩家原本一般貧寒。我兒看你可憐,才相救于危難之中。沒想到後來竟成了今日模樣,倒不算為難,只是怎麼連我這個老嫗也忘記了!」朱元璋再三致歉,以至于數年后韓母過世之時,他仍然痛心疾首,追悼良久。
人言朱元璋兇殘不仁,此番細節卻讓人窺見他內心深處的柔軟。身為帝王,他當政期間確實處死了不少大臣,以鞏固權力,但對恩人和故交,他卻想盡辦法報答。所謂江山易改,本性難移,朱元璋重情義的性格始終未變。
古語云:「山不轉路轉,路不轉人轉。」歷史風云變幻,英雄難逃時運輪回。但有些東西永遠持續,那就是回報恩情的大義,彌足珍貴。朱元璋并非完全鐵石心腸之人,他重恩惜義的一面從這則故事中充分顯現。我們不應僅因他在政治斗爭中的殘酷就對其人性本善妄下定論。歷史發展是復雜的,每個人都有善惡光明兩面的一面,我們需要審慎對待,甄別真偽,然后客觀公正地作出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