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蜀漢的歷史上有很多人流傳千古,關羽、張飛、趙云、馬超和黃忠被稱五虎上將,諸葛亮、龐統被稱為臥龍鳳雛,后期的姜維、魏延也是一等一的人物。
然而,還有一個人低調卻有大才的人被蒙塵,此人是諸葛亮的心腹,更是蜀漢能夠延續國祚30年的肱股之臣,他便是大臣費祎。今天,咱們就來聊一聊費祎的所作所為。
費祎并不是劉備集團的原班人馬,蜀漢入主巴蜀時他以戰敗者的身份加入,后成為劉禪的老師。夷陵之戰劉備大敗,后因病死于白帝城,蜀漢政權岌岌可危。
這個時候費祎挺身而出「使東吳」,在孫權的朝堂上高談闊論,解決了來自東吳的危機并重新建立盟約,孫劉聯盟共同抗曹戰線再次形成。
出使東吳期間還發生了一件事情,孫權曾詢問費祎楊儀和魏延都是小人,如果諸葛亮去世了很有可能是禍患,費祎的一番話體現了他駕馭人的能力。
楊儀、魏延之不協純起于私忿而已,二人并無黥布、韓信等難御之心。如今正要掃除強賊,混一國內,功以才成,業由才廣,若果舍此不任,輒爾防其后患,那不就等于害怕風波而廢其舟楫嗎?這并非長計。
這句話并不難理解,兩人雖然是小人,但現在蜀國正是用人之際不能殺。兩人之間有恩怨但卻可以駕馭,殺之等于是自掘墳墓,并不是最好的辦法。
事實也的確如此,劉關張雖死,但諸葛亮作為資歷最深的元老且權勢極高我,完全能夠壓制住二人為我所用。北伐戰場上,魏延為先鋒大將,而楊儀則主管后勤保障,各司其職各盡所能。
費祎的作用是什麼呢?一邊傾聽魏延的吐槽,一邊有安慰楊儀的抱怨,使得二人能夠敞開心扉為國謀利,諸葛亮也常夸贊費祎識人用人之明。
建興十二年秋天,諸葛亮在五丈原病故,蜀漢迎來劉備病逝后的第二次大危機,此次依然是費祎站了出來,扼殺兩名蜀漢奇才并保住延續蜀漢30年的國祚。
正如上述所言,魏延與楊儀都是小人,諸葛亮在世的時候可以壓制二人,諸葛亮一旦去世二人野心就會暴露。再加上魏延、楊儀有恩怨,一旦沖突爆發對蜀國定然不利,費祎是如何做的呢?
諸葛亮死后曾留下遺言大軍退回蜀國,但對于魏延卻說「若魏延或不從命,軍便自發」,意思就是說他愛咋地就咋滴吧!
費祎則不這樣認為,若是魏延不聽指揮很可能對蜀國造成重創,便私下卻探聽其口風,魏延稱:「我自當率領諸軍擊賊,豈何以一人之死而廢天下之事呢?而且我魏延是甚麼人,會為楊儀所部勒,作斷后將嗎?」
一句話話使得魏延的野心昭然若揭,費祎先找了借口穩住魏延,隨后便尋楊儀看看如何解決。當魏延反應過來已為時已晚,最后的情況想必大家也清楚,魏延被殺楊儀眾望所歸。
與魏延一樣楊儀也是一個小人,若是讓他主政蜀漢大事離亡國不遠,此時費祎開始實施第二個計謀。
建興十二年至建興十三年,楊儀原本認為自己能夠取代諸葛亮成為蜀漢的二把手,奈何尚書的位置被蔣琬截胡。
從資歷上來說,楊儀先于蔣琬加入蜀漢陣營,從能力上來說也不輸于蔣琬,甚至軍功比后者高得不止一籌,對于此等安排他心中非常不服氣。
費祎生怕其私下搞小動作,以好友的身份探聽口風,楊儀不聽抱怨自己受到不公的待遇,情到深處還表示:往者丞相亡沒之際,我若舉軍以降魏,處世會當落得如此境地嗎?
大致意思就是說,諸葛亮剛死的時候,楊儀若是帶著大軍投靠魏國也不至于會到今天這個地步。很顯然反叛之心已然有了,若是不及時處理就是個定時炸彈。
費祎依然是先穩住楊儀,隨后偷偷給劉禪上書將楊儀廢為庶民、徙漢嘉郡。至此楊儀徹底失勢成為人人宰割的存在,憤怒之余上書怒罵蜀漢朝堂,之后被朝廷下獄自盡而死。
無論是魏延還是楊儀都是勢利之人,既得利益若能夠保全會忠心耿耿,但若利益被損害很可能滋生反叛之心,費祎兩次借刀殺人鏟除二人,將蜀漢危機扼殺在搖籃里。
在很多人看來,諸葛亮死后蜀漢能夠延續皆賴姜維的能力,若非他領兵抵御魏國,蜀國早就滅亡了。其實在這個問題上姜維的確有功,但更大的功勞還是在費祎身上。
姜維與魏國的戰爭中大戰幾乎沒贏過,小戰也僅僅是取得小范圍勝利,可多年來的戰爭卻空耗蜀國國力。基于此,費祎主政期間改變了這一方略,休養生息發展國力。
姜維曾提出要攻打西北諸羌、胡等,以那些地方為跳板占據魏國的隴西,可費祎卻不同意,理由則是:我等不如丞相亦已遠矣,丞相猶不能定中夏,何況是我等呢!不如保國治民,敬守社稷......
《隆中對》中諸葛亮說巴蜀之地沃野千里,《后出師表》中此種情況發生了極大的變化,可見當時的巴蜀有多殘破,隨時都有覆滅的危機。
東漢末年天下一共十三州,曹魏一過占據九州,而蜀漢與東吳加一起才兩州半,覆滅僅僅是時間的問題。即使如此,蜀漢卻能以一州之地抵御曹魏30年才滅亡,這其中費祎居功至偉。
靠著巴蜀山川之力費祎休養生息、大力發展名聲,諸葛亮北伐留下的后遺癥很快恢復,綜合國力還得到了進一步的提高,若不是鄧艾不按常理出牌奇襲成都,蜀漢依然不會滅亡。
從諸葛亮去世到劉禪投降,這三十多年的時間里,蜀漢國內能夠穩定團結、民生能夠進一步發展,費祎的休養生息政策功不可沒,他也無愧于「股肱蜀朝」四個字。
對于費祎,你有什麼不同的看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