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被侍衛殺害的皇帝可是不少,因此到了明清時期,皇帝就對侍衛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最終解決了這個問題。
商朝負責保護天子安全的人成分十分復雜,但都不是職業軍人,比如說負責守衛宮門的叫做閽人,一般是太監或者受過刑的犯人,天子身邊并無貼身侍衛,只有太監和宮女專職伺候。
周朝開始有職業軍人作為侍衛,叫做虎賁軍,負責守護天子安全,掌管出入儀衛,是天子直屬的特種部隊,戰斗力極強,有時候也會參與戰爭。
到了秦朝,秦始皇就專門設置了宮廷禁軍,大致跟虎賁軍是一個類型。
漢朝時期又有了變化,設置了南北軍,主要負責京城的保衛工作,其中北軍中的虎賁軍和南軍中的羽林軍(漢武帝時期形成的),都是皇帝最近親的私人軍隊,主要從遺孤和將官子孫中擇優挑選,他們忠臣可靠、戰斗力強,負責宮廷宿衛,類似于後來的侍衛。
三國時期,曹操設立的虎豹騎,以及蜀漢的虎賁軍,都是精銳將士組成的特種部隊,專門保護君主的安全,有時候也參與戰爭。
到了隋唐時期,設置了宮廷禁軍,隋朝是十二衛,唐朝時增加到十六衛,負責守衛京城和皇宮,有時候也到外地執行保衛任務,人數大約在三萬人左右,都是精銳之師。
我們可以發現,隨著歷史的發展,皇帝越來越重視保安工作,保護他安全的軍隊人數越來越多,最夸張的其實是在五代十國時期,為了加強皇帝對軍隊的直屬領導,皇帝將自己的軍隊改為侍衛親軍,它即是國家的軍隊,又是保衛皇帝安全的禁軍。
比如說后周,當時朝廷主要武將都是禁衛軍大小首領,最后一任禁衛軍首領,也就是殿前都點檢趙匡胤,其權勢大到足以篡奪后周江山,可見當時禁衛軍是多麼可怕的存在。
因此,在宋朝建立之后,趙匡胤就搞了個杯酒釋兵權,然后撤銷禁衛軍,建立了高度中央集權的東京禁軍,趙匡義繼位后再采取分置多職、互相制約的方式來限制武將,從而真正控制住了禁軍。
最奇怪的是南宋,直接撤銷了禁衛軍,改由駐屯大軍擔任禁衛職責,其實這些軍隊都不參與戰爭,到后期完全成為了從事雜役的閑散人員,聊勝于無罷了。
元朝建立后,忽必烈設置了中央禁軍,分別是前、后、左、右、中五衛親軍,直屬樞密院統轄,後來增加到十二衛禁軍,有些保護皇帝安全,有些負責皇帝出行,有些幫皇帝看管財物,有些則負責大朝會的安保工作,總之分工十分細致。
01,歷史上最著名的被侍衛刺殺之人當屬隋文帝楊廣,而刺殺他的人就是他的女婿宇文化及。
宇文化及是左衛大將軍宇文述長子,娶隋煬帝長女南陽公主為妻,起家千牛備身,後來被封為右屯衛將軍,也就是禁衛軍首領之一。
由于宇文化及與隋煬帝關系匪淺,所以他得以成為隋煬帝的貼身護衛,尤其是在大業十二年隋煬帝來到江都之后,他更是成為了保護隋煬帝安全的中堅力量,擁有直接覲見隋煬帝的權力。
然而,隨著起義軍勢力的不斷擴發,隋煬帝逐漸心灰意冷,開始沉迷酒色,而宇文化及則在亂世中看到了機會,也爆發了極大的野心,最終在大業十四年發動兵變,帶著軍隊沖入皇宮,將隋煬帝及其親屬、外戚給殺了個遍。
事實上,選擇宇文化及作為侍衛,是隋煬帝犯的最大的錯誤之一,因為宇文化及本就是個行為不端之人,早年因為與突厥私自互市而被論罪處死,好在南陽公主為他求情,他這才被赦免,還被隋煬帝封為右屯衛將軍。
02,南朝宋的第八位皇帝劉昱,就是被貼身侍衛給殺死的。
劉昱是宋明帝劉彧的長子(可能不是親生的),十三歲的時候登基為帝,別看他年紀這麼小,但為人荒唐殘暴,而且猜忌心極強,尤其對權臣即宰相蕭道成十分忌憚,一直在找蕭道成的麻煩。
起初,蕭道成還十分隱忍,但隨著他消滅了幾股叛軍勢力,聲望極大加強,劉昱就對他更加忌憚了,開始密謀鏟除他。
蕭道成忍無可忍,決定發動反擊,他重金收買了楊玉夫、楊萬年等25名劉昱親近的貼身衛兵,讓他們尋找機會殺掉劉昱,但劉昱警覺性很高,所以一直沒有合適的機會。
直到有一天,劉昱帶著貼身侍衛們出宮跳高,之後來到一處尼姑庵找樂子,晚上又到新安寺偷狗,然后強迫和尚跟自己一起吃狗肉喝酒,最后喝得大醉而歸。
就在劉昱睡得不省人事的時候,楊玉夫等人持刀將其殺害,還將他的頭顱割下來送給蕭道成,蕭道成又帶兵沖入皇宮,擁立安成王劉準為帝,三年后劉準被廢黜,蕭道成自己當了皇帝。
劉昱之所以會被侍衛殺死,并不是侍衛們不夠忠心,而是他太殘暴了,對待侍衛們如同豬狗一般,這才給了蕭道成收買侍衛的機會。
03,北漢的第三位皇帝劉繼恩,是被侍衛殺得最輕松的皇帝。
劉繼恩是北漢的第三位皇帝,三十四歲的時候繼位為帝,由于他根基不穩,所以對權臣特別猜忌,尤其對宰相郭無為十分忌憚。
郭無為出身于道士,跟趙匡胤交情匪淺,是趙匡胤安插在北漢的棋子,他其實一直都在為宋朝效力。
為了保住自身權勢地位,郭無為決定鏟除劉繼恩,他買通了劉繼恩身邊的侍衛長之一的侯霸榮,讓他伺機刺殺劉繼恩。
有一天,劉繼恩設宴招待群臣,宴會結束后就返回宮中休息,正當他昏昏欲睡之時,侯霸榮帶著十幾個侍衛沖入寢宮將他亂刀砍死,他死時不過當了六十天皇帝而已。
劉繼恩之所以會被侍衛殺死,主要是因為北漢的動亂造成的,因為當時北漢是為數不多沒有被宋朝消滅的政權之一,而宋朝又屢屢攻打北漢,北邊的契丹又蠢蠢欲動,因此國內派系錯綜復雜,誰也不能置身事外,侍衛也是如此,郭無為正是在這種背景下,才得以買通侍衛殺掉劉繼恩的。
04,即便是在和平年代,也有皇帝被侍衛刺殺的案例,比如宋仁宗,只不過刺殺失敗了而已。
1048年,有一天宋仁宗和曹皇后在寢宮說話,突然一陣騷亂聲傳來,很快就有侍女進來稟告說,有幾個侍衛作亂,拿著刀一直在砍人,直奔寢宮而來。
宋仁宗嚇壞了,準備奪門而逃,還是曹皇后沉得住氣,他攔住宋仁宗,然后關閉各個大門,并對宋仁宗說,現在外面局勢不明,還是待在里面比較安全。
說完,曹皇后開始做安排,她一方面派人去請都知王守忠入宮平亂,另一方面又派遣太監去遠遠跟著那些作亂的侍衛,為了防止他們防火燒宮,曹皇后還讓人端著水暗中跟著他們。
并且,曹皇后還發布重賞,凡是參與對抗亂賊的太監宮女,事后一律論功行賞。
果不其然,作亂的侍衛放火燒宮,但被太監用水澆滅,而一些立功心切的太監則拿著各種鐵器去阻止作亂的侍衛,雖然被砍傷了好幾個,但也爭取到了寶貴的時間。
最后,王守忠帶人入宮將那些作亂的侍衛都給斬殺了,而此時已經有數名嬪妃宮女倒在宋仁宗寢宮門外了。
關于這一次侍衛作亂的原因,歷史上并未記載,但我們可以發現,侍衛作亂是一件很危險的事情,宋仁宗差點就性命不保了。
明朝時期負責保護皇帝安全的軍隊是親軍都指揮使司下轄的十六衛,但其中有三衛比較特殊,分別是府軍前衛、錦衣衛與旗手衛,尤以錦衣衛最為著名。
府軍前衛又稱帶刀舍人或帶刀侍衛,就是皇帝的貼身侍衛,保護皇帝的安全;錦衣衛則是特務機構,是幫皇帝監視、糾察文武百官的;而旗手衛則負責守衛皇宮及保護皇帝出行安全。
這三衛與其他衛不一樣的是,其他衛的主要職責是保衛京城,而這三衛則構成了一個完整的保安系統,全方面保護皇帝的安全。
先說府軍前衛,從永樂時期開始,府軍前衛人數沒有定員,但一般只有幾十人,這些人都是很小就被選中的,皇帝出錢將他們養大,讓他們保護自己的安全。
府軍前衛人數雖然不多,但官職和俸祿都很高,首領官職是指揮使,哪怕是最低級的侍衛,級別也比知縣大。
因為從小就養在身邊,所以府軍前衛都是忠誠可靠的,而且他們的待遇很好,將來發展前景廣闊,他們沒理由謀害皇帝。
錦衣衛雖然不具體保護皇帝安全,但他們對文官武將都有監視職責,還可以繞過司法機構直接進行逮捕、審訊、關押和判決,震懾作用非常巨大,在很大程度上保護了皇帝的安全和統治地位的穩固。
因為錦衣衛的存在,就沒有人敢輕易謀反或者殘害皇帝了,哪怕是皇帝的貼身侍衛也是如此。
錦衣衛甚至多次挽救皇帝的生命,比如嘉靖帝的發小錦衣衛指揮使陸柄就曾在火海中將他救出,還有一次幾個宮女差點將他勒死,也是錦衣衛及時趕到將其救下,他這才幸免于難的。
由于錦衣衛指揮使多是皇帝的親信,而且權勢熏天、待遇優厚,所以他們是絕對忠于皇帝的。
旗手衛相對弱一點,但也是皇帝從民間清白人家選出的青壯年,負責守衛宮門并保衛皇帝出入皇宮。
雖然旗手衛與府軍前衛及錦衣衛的地位相差很大,但也很重要,是在緊急情況下保護皇帝安全的重要力量。
當然了,旗手衛的待遇也不錯,所以忠誠度也是可以保障的,再者說了,有府軍前衛及錦衣衛的存在,他們也很難對皇帝實施刺殺。
另外要說的是,錦衣衛對府軍前衛和旗手衛有監督職責,而錦衣衛則是在東廠的掌控之下的,東廠又是由皇帝親近的太監掌管的,這些機構關系錯從復雜,或多或少都存在制約關系,但只有皇帝一人說了算,因此皇帝的安全性是很高的,沒有人敢刺殺他。
清朝入關后,將錦衣衛和旗手衛改為鑾儀衛,但鑾儀衛就是個雞肋,不具體負責保護皇帝安全,而是干一些打雜的事情。
清朝對皇帝的保護主要分為以下幾個部分:
第一,駐京八旗,主要保護京城的安全,兼掌內廷禁地一部分門戶的宿衛。
八旗不僅限滿八旗,還有蒙八旗和漢八旗,這些人都是帝國中的貴族階層,享受的待遇是其他人比不了的,所以這些人基本上都是可靠的,畢竟他們與皇帝的命運是深度捆綁的,一榮俱榮一損俱損。
第二,由旗人組建的驍騎營、護軍營、前鋒營,主要職責是協助啟閉宮門,晚上巡視京城、守衛皇宮安全,還有監視京城動靜的作用,與錦衣衛的部分職責有重疊。
還有內務府挑選可靠之人組建的驍騎營、護軍營、前鋒營,職責主要是掌內廷與御苑的守衛。
另外,京城設有九門提督、步軍營、巡捕營等機構,都是負責守衛皇城安全和維持治安穩定的重要機構。
以上幾個機構在職責上雖然有相同之處,地盤也有重疊的地方,但相互之前形成了制約關系,共同組成了一套完整的保衛系統。
第三,皇帝的侍衛,這是最緊要的崗位,直接關系到皇帝的安危,主要分為以下幾種:
第一個,御前侍衛、御前行走,就是皇帝的貼身侍衛,走到哪都跟著,睡覺的時候也在門外守候;還有次一級的乾清門侍衛、乾清門行走,就是專門給皇帝看門的,保證任何人都不能輕易進入內廷。
這些侍衛都是高等侍衛,是從王公貴族中挑選出來的,而且等級特別高,是武官二品或者三品,待遇也很優厚,前途更是不可限量,未來都有可能成為宰輔之臣,比如說乾隆皇帝的小舅子傅恒就當過御前侍衛,後來被予以重用,位極人臣。
侍衛首領稱為御前大臣,由軍機大臣兼任,而且多是宗室王公擔任。
也就是說,能夠擔任皇帝侍衛的人,都是滿清貴族,而且多半是皇帝的親戚,由這些人保護皇帝的安全,皇帝是一點也不用擔心的。
當然了,話雖然這麼說,但凡事無絕對,萬一有人謀害皇帝呢?
為此,清朝皇帝也采取了一些措施,比如在選擇侍衛的時候,重點考察家世和人品,與皇帝利益一致且品德優秀者才能入選;對侍衛進行洗腦,灌輸忠君愛國的思想,叛逆者全族遭殃,等等;善待侍衛,將侍衛視作左膀右臂,時常恩賞并許以美好前程。
如果這些還不夠,那還有其他措施,比如侍衛家人一旦犯法被殺,那侍衛就會被立即遣送出宮,為的就是防止報仇;侍衛不能輕易走動,在距離皇帝一定距離內不許佩刀,而且佩刀的刀柄必須朝后,這是為了防止一旦有侍衛刺殺皇帝,皇帝有反應的時間。
當然了,具體到細節方面,也不是一句話兩句話說得清的,總之清朝宮規森嚴,侍衛也不是可以為所欲為的,想要刺殺皇帝,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情,清朝沒有發生過一次類似事件就是個很好的證明。
前面說了,乾隆皇帝為了防備侍衛,制定了一系列規矩,但就是這規矩,差點要了他兒子嘉慶皇帝的命。
一日,嘉慶皇帝準備出宮,途徑一處花園時,從里面沖出一個男子,拿著一把菜刀直撲而來,很明顯,他是要行刺。
結果在場的侍衛們都懵了,第一反應不是救駕,而是怎麼處理自己的刀。
這一猶豫,就讓刺客近了嘉慶的身。
幸好此時一位蒙族侍衛沖了出來,一把抱住刺客,另外饑民侍衛趕忙沖上來幫忙,最后嘉慶才沒出事。
在場上百名侍衛,僅有6人出手。
這件事說明,凡事過猶不及。侍衛的作用就是保護皇帝安全的,結果皇帝因為擔心侍衛圖謀不軌,加了太多限制,反而妨礙了侍衛發揮本來作用。
此舉與因噎廢食無異。
當一群侍衛都成為擺設的時候,皇帝確實不用擔心侍衛危害自己的安全了。但是一旦出現刺客甚至叛亂,誰又能保護皇帝的安全呢?
總之,縱觀歷史,侍衛加害皇帝的事情,是少之又少,大多數侍衛還是忠君愛國的。只要用人得當,加上恩威并施,皇帝的安全自然有保障。
與其花心思防備身邊的極小機率威脅,不如將時間花在富國強兵上。要知道,清朝并非亡于侍衛,而是亡于軍隊不給力,缺乏戰斗力。
一個王朝連輕重緩急都分不清,豈有不亡之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