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民國時期成都舊照:4個城門都還沒拆,街道比現在還繁華
2023/10/29

1917年,一名叫西德尼·戴維·甘博的美國人,來到中國西部考察。當他進入四川境內,立刻就被成都獨特的城市和人文風貌震撼到。因此,1919年甘博又去了一次成都。

在此期間,甘博走遍了成都的山川河流,拍攝了數百張珍貴照片。幸運的是,100多年過去了,甘博當年拍攝的老照片被披露出來。人們驚訝地發現:過去的成都也很美!

1917年的成都北城門

1917年,甘博來到了成都的北城門——大安門,他站在高處拍下了這張照片。城台之上城樓叫「涵澤樓」。清朝時期,大安門是專門用來迎接從京師來成都的官員,是必經之路。

舊時成都有四座城門:迎暉門(東),江橋門(南)、清遠門(西)、大安門(北)。不過,成都當地人更喜歡將四座城門叫做東門、南門、西門和北門。

這就是當時的成都南門——江橋門,上面的城樓叫「浣溪樓」。壯觀的箭樓和巨大的甕城清晰可見,城門外建有很多民居,面前這條大河就是錦江,江水靜靜流淌了千百年,也滋潤著錦江兩岸成都兒女的心田。

成都的老城墻,從民國時期開始拆除。后又歷經五六十年代,到1964年大部分被拆除,剩余部分除現存的北較場一段外,70年代修建人防工程時拆完。至此,成都城墻基本消失。

民國時期,軍閥割據混戰,很多城池被損壞,成都也未能幸免。

照片中,成都的一段城墻,被炸開了一個巨大的豁口。缺口處散落著碎磚和瓦礫,只是用竹竿扎柵欄。

城墻根處的幾棟房屋,損毀相當嚴重,早已沒有人居住。城墻上和城墻缺口處,都有衛兵在把守。還一名當地百姓,無奈地從自己損毀的房子前走過。

這里是當時位于成都的四川督軍署。大門口堆砌有石塊掩體,兩個崗亭里并沒有哨兵守衛。

院內主體建筑為蜀王府,始建于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城門前矗立的石牌坊上四個大字:為國求賢;左右兩側大字是:會昌、建福。清雍正九年(1731年),這里是總督衙門;民國時期,這里成為四川督軍署。

1917,位于成都新都縣的一座孝節牌坊。三間四柱五樓石牌樓,高大壯觀,橫梁上雕刻著精美的花紋。門楣上方「孝節坊」三個字十分醒目,下面還鐫刻著人物事跡和立牌坊的經過。

這些牌坊均為官建,大多是皇帝下旨表彰優秀婦女。但牌坊的背后,是當事婦女不可言說的心酸和苦楚。孝節牌坊作為一種歷史遺留實物,展示了我國古代封建禮制和傳統道德觀念。

在成都的北城門口,一群挑夫光著脊梁,聚集在街邊一家商號門口。商號正在對挑夫們的貨物進行查驗,合格后收購。方形的籮筐里,裝的是食用油。

人常說蜀道難難于上青天。在過去,成都當地的交通還不發達,絕大多數貨物都要靠人力來搬運,挑夫從事的工作,絕對是體力活,他們以挑運貨物、行李謀生,養家糊口。

1917,成都的山路上,走來一名士兵。走在他前面的是一名男孩,男孩光著腳,肩膀上扛著兩支步槍,還有士兵的鋪蓋卷和干糧袋。跟在他身后的士兵,身上只有子彈帶。

照片中這名男孩,皮膚曬得黝黑。可能是這名士兵雇傭了男孩,也有可能是強迫這名男孩為他帶路。在他們身后不遠處,還有一名士兵走下山來。

這張照片,拍攝的是郫縣城門。城門高大雄偉,飛檐高挑,很是壯觀。城門前是一條熱鬧的小街,兩側是沿街店鋪,幾名推獨輪車的男子從街上走過。

公元前314年,秦滅蜀后郫邑為郡縣,稱郫縣。郫縣城墻周長6里,墻高7丈。2016年,撤郫縣設立成都市郫都區。

1917年,成都文殊院的和尚們,正列隊準備進入大殿舉行法事。幾名身穿制服的衛兵在院里安保。在大殿前,有一名戴禮帽的外國人,想必是甘博率領的考察隊成員之一。

成都文殊院,始建于隋大業年間(605-617年),名曰信相寺。后寺廟歷經兩次毀建。清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重建廟宇,改稱文殊院。現為漢族地區佛教全國重點寺院。

1905年,由英、美、加拿大三國教會在成都南創辦了華西協和大學。1910年建成開學。照片中的校園,教學樓等建筑中西合璧,配有寬敞的操場,校園環境優美。

華西協和大學是中國最早的醫學綜合性大學,也是中國現代高等醫學教育的發端之一。是成都乃至中國西部所建立的第一所現代化意義的大學。當地百姓習慣上把這里稱為「華西壩」。

甘博考察隊來到了成都南門附近,看到了這座石牌坊。由于照片曝光過度,門楣上方的字跡看不太清楚,兩側各有「取義」和「成仁」字樣。

牌坊前是一些商鋪,大路上有一名男子坐在路邊石頭上休息,在他的獨輪車上,裝著兩頭豬,想必是去集市上售賣。遠處,還有一名挑夫從街頭走過。

1917年,成都的一條小街上,兩名男子正推著獨輪車趕路,車上并排放著兩頭豬。一人在后面推車,另一人在前面用繩子拉車。背景建筑像是一座寺廟的山門。

在過去的成都,獨輪車是最主要的交通和運輸工具。既可以載人,又可以裝貨。駕馭這種車輛,不僅需要有力氣,還要有技巧,要不然很容易翻車。

甘博一行人來到了成都的北門附近,他們選擇了一家客棧歇腳。這家客棧的裝修很講究,看上去比較上檔次。這種客棧,在成都當地很普遍。

這家客棧規模不小,客棧的天井過道兩邊,擺放著顧客的行李和貨物。客棧里的一名伙計,正提著一壺水送到客人房間。

在成都考察期間,甘博站在存仁醫院的樓上向北面望去。一座座房屋鱗次櫛比,遠處的明遠樓和城墻隱約可見。明遠樓是成都皇城的主要建筑之一,三重檐殿宇,氣勢巍然。

近處的一些民房,屋頂出現了坍塌,這也是軍閥混戰的造成的結果。1917年4月中旬,川滇兩軍爆發大戰,城內很多建筑遭到損毀。

1917,成都街頭走來四抬大轎,四名轎夫看起來像是在抬轎,但是他們所抬的是一個裝飾精美的神龕,里面供奉著神像,神像面前的香爐青煙繚繞。

有人說這是「文昌出巡」活動,神龕里的是文昌君,文昌出巡現已進入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也有人說是祈雨,也或是其他的法事活動。甘博在街上拍下了這張照片。

這張照片,拍攝于四川督軍署院內。院子中央矗立著一尊石獅子,石獅子放置在須彌底座上,目光威嚴霸氣。房子粉墻黛瓦,房前建有有花壇。下過雨的地面十分泥濘。

1917年和1932年,共發生兩次軍閥混戰,這里也逐漸被廢棄,成為了小市場。1967年,剩下的建筑也被炸毀。蜀王府消失在了歷史的塵埃之中,只留下了一個地名。

1917,甘博一行人來到成都考察時,軍閥混戰剛剛結束。城內很多地方,房倒屋塌,到處是碎磚瓦礫,墻壁也被熏黑,讓人觸目驚心。

一些老百姓陸續回到家園,把埋在廢墟下的被褥等,拿出來晾曬。看著被戰火摧毀的自家房屋,心情都很沉重。甘博觸景生情,拍下了這張照片。

在成都的一個角落,甘博看到了一戶無家可歸的人家,他們的房屋被毀壞,就在路邊臨時搭起一個窩棚,一家人都擠在里面,真是太不容易了。

遠處,也有人開始了家園重建,他們正在搭架子修葺損毀的房屋。看到有人對著他拍照,站在窩棚前的男子,舉起手里的扇子,臉上也露出了好奇的表情。

1917年的軍閥混戰,不僅摧毀了老百姓的屋舍和家園,也殃及到了一些在成都的外國領事館,同樣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毀壞。

照片中這棟建筑,是當時法國駐成都領事館,建筑為中式風格。然而,天井處以及一處屋脊被炸塌,地下一片狼藉。照片文字說明是屬于一次誤炸。

1917,甘博在成都郊區考察時,在市場上遇到了一名當地人。他是一名賣竹子的小販,站在成捆的竹竿前,甘博為他拍下了這張照片。

男子的服飾,帶有明顯的巴蜀風格。巴蜀地區服飾自古便豐富多樣,服裝是對巴蜀古老文明的一種反映與傳承,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

甘博在成都一處被損毀的房屋前,看到了一個小土台。台子上放著幾個小神像,看上去像是土地廟。

土台子的上面,原來建有屋頂和墻壁,只不過被炸塌了。為了保護神像,有人在兩尊小神像上面,罩了一頂破舊的斗笠。

在成都鄉下,很多人第一次見到外國人。甘博的到來吸引了很多孩子前來圍觀。他們站在門口,好奇地打量這個長著黃頭髮藍眼睛的外國人。門口有一名士兵,他是甘博雇傭的護衛。

結束語:回看這些老照片,通過一個外國人的視角,我們看到了100多年前成都的獨特風貌。有些照片是第一次披露,很有歷史研究價值。嘆古惜今,如今的成都,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鐘靈毓秀,經濟繁榮,城市時尚現代,美食文化豐富燦爛,是很多人心生向往的地方。你去過成都嗎?你眼里的成都是什麼樣的呢?

嚴禁無授權轉載,違者將面臨法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