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不可能 韓國洪水沖出一塊碑,上面7個漢字讓韓國人傻眼
2023/10/23

韓國遭遇了一場毀滅性的洪水災害,導致數萬人遭受災害,給經濟和民生造成了嚴重打擊。然而,在這場大雨中,韓國人還收到了一個令人傻眼的「禮物」。

在災后的清理工作中,人們意外地發現了一塊古老的石碑,上面的文字已經微弱可見。這個發現被人們視為韓國歷史的珍貴見證,然而當上面的七個漢字浮現出來時,韓國人都驚呆了。

這塊石碑上刻著「大清皇帝功德碑」幾個字,讓人們失望至極。顯然,這塊石碑記錄的是滿清王朝皇帝的功績,與韓國歷史毫無關系。而石碑上用滿、蒙、漢三種文字刻劃的碑文更加明確地證明了這一點。

石碑的來源也被人們查明,莫名讓韓國人感到絕望。原來,這塊石碑是昔日的李氏朝鮮政權立下的,而立碑的原因并不復雜,只是應清朝皇帝的要求,在這里立碑以彰顯大清作為宗主國的地位。

許多韓國人對這塊「大清皇帝功德碑」感到恥辱,心都碎了一地。這塊石碑是怎麼出現在這里的?哪位人物立下了這塊石碑?

實際上,這塊石碑是李氏朝鮮政權在歸降清朝后,根據清朝皇帝的要求而立的。李氏朝鮮當時在朝鮮半島統治著,1393年李朝太祖李成桂改國號為朝鮮,成為明朝的藩屬國。每當國王更替,都需要到明都接受冊封,才能被承認為合法的繼承者。

然而,在明朝末年,努爾哈赤發動反明起義,并企圖與朝鮮合作。因為女真人居住在東北地區,與朝鮮相鄰,努爾哈赤希望能夠與朝鮮一同發展。明朝也有意聯合朝鮮,利用地理優勢,從背后攻擊女真。但當時的朝鮮國王光海君在大臣的勸說下,從最初的中立立場轉變為支持明軍。

這自然引發了后金和朝鮮之間的戰爭,努爾哈赤派部隊入侵朝鮮,試圖通過武力迫使朝鮮仁祖投降,但最終未能成功。

雖然朝鮮被迫與后金簽訂了所謂的「兄弟盟約」,并派遣一名王子到女真作為人質。

然而,所謂的「兄弟」很快就反目成仇,后金軍剛剛離開,朝鮮就向明朝遞交了一封信函,揭露女真的惡行并尋求支援。

除了打報告外,朝鮮還拒絕了后金提出的廢除明朝年號的要求,在國內依然使用明朝年號,這些種種,都使得這張白紙盟約脆不可擊,最終導致了皇太極在1636年攻打朝鮮。

皇太極下令立碑為記

這一年十二月,皇太極親率十萬大軍進攻朝鮮,只用了十二天的時間,便將軍營駐扎到了李朝都城的外圍,下一步便是攻破京師直搗黃龍。

眼看皇太極就要殺入京都,朝鮮國王李琮本打算堅守,但是面對清軍的緊逼,被迫逃到了漢城向東四十里的南漢山城里,幾日后主力部隊抵達后,漢城隨即被清軍占據。

待到翌年正月,多爾袞、豪格等人率領的清軍,已經占據了朝鮮絕大部分地區,同時多次擊潰李朝軍隊,并于正月初七日到達了南漢山城,下一步便是對李朝宗室和大臣避難所在的江華島進軍。

幾日后,清軍擊潰守軍成功登島,俘獲了包括李琮的王妃、兒子在內的數十人,而國王李琮,卻躲入南漢山城中一步不出。直到正月三十,自知無力回天的李琮終于做出了無奈之舉:出城投降。

自此,李氏朝鮮徹底投降于清,但皇太極并沒有打算趕盡殺絕,而是提出了幾個條件,李琮根本沒有選擇,只能全部答應。

這些條件包括:不再承認明朝為宗主國,并斷絕一切往來,轉而俸清為宗主國;派兩位王子和多位大臣前往盛京為質;懲辦抗清的大臣。

作為戰勝方,皇太極自然也掠奪了朝鮮大量的財物和人口,并且命令朝鮮在三田渡豎立一塊石碑,贊揚大清皇帝的功德,這便是本文中的大清皇帝功德碑的由來。

韓國人的小心思

但在甲午戰爭后,朝鮮逐漸淪為日本的傀儡,擺脫了清朝后,他們將這塊石碑推倒,埋入了地下,試圖掩蓋那段屈辱的歷史。

幾十年后,李氏朝鮮不復存在,朝鮮半島也分裂為如今的朝鮮和韓國,這塊石碑所處的位置位于韓國境內,自然也就成了韓國的所有物,而韓國人一向不愿承認本國的文化深受中國影響,多年來始終致力于擺脫中華文化圈的影響,因此他們迫切地希望能夠找到歷史實物資料,來為自己正名。

所以,當這塊石碑被大雨沖刷出土時,可想而知韓國人的激動,上至專家學者,下至平民百姓,都認為它必定記載了韓國的「悠久歷史」,然而在看清文字后,卻被狠狠地打了臉。

不過韓國人并沒有選擇將它重新埋回去,而是難得了選擇了理性,將石碑作為文物保存,并且還在此地修建了圍欄。

然而還是有不少韓國民眾對此不滿,因此這塊石碑曾被潑過油漆、人為損毀,但歷史事實是無法改變的,任由韓國人再怎麼選擇忽視和掩蓋,也無法抹去這段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