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實話,唐太宗李世民一生的經歷就是起點爽文作者都不敢這麼寫,出生于一個關隴貴族集團家庭,曾祖父是西魏的太尉李虎,后被追封為唐國公,父親是隋朝獨孤皇后的姨侄,自己是隋煬帝的表侄,可以說這個身份就是天胡的開局。
天可汗威名遠播
最離譜的是自己表叔楊廣亂搞,天下大亂,群雄并起,僅僅19歲的李世民就鼓動自己父親李淵起兵,以右領軍大都督的身份征討天下,先后平薛舉、平劉武周、平王世充竇建德、平劉黑闥,四次大戰奠定大唐版圖基礎。
在這些戰斗中,李世民采用了步騎結合、堅壁清野、截斷糧道、以少勝多、奇兵突襲等策略,全方位地展示了自己軍事天賦,此時的他不過才23歲。
然后在27歲這年,發動玄武門之變,逼迫父親退位,自己成功登上了皇帝寶座,開創了帝王盛世楷模「貞觀之治」
,自己廟號「太宗」也成為后世皇帝人人都想得到的廟號。如果起點有小說這麼寫,肯定被噴的體無完膚,但李世民用自己的一生告訴大家,歷史永遠比小說更精彩。
武德元年(618年),李淵稱帝,但疆域僅限于關中和河東一帶,尚屬弱小,薛舉趁機進軍,想要滅了李淵勢力,李淵命秦王李世民為元帥,帶領四萬大軍迎戰,這也是大唐開國后的第一場生死大戰。
隋末割據勢力
不料李世民因瘧疾而病倒,只能命行軍長史劉文靜、司馬殷開山代替指揮,這二人不聽李世民告誡,不加防備,被薛舉偷襲成功,唐軍死傷慘重,好在薛舉因生病無法趁亂繼續追擊。
同年八月,薛舉病逝,兒子薛仁杲繼續進軍,李淵一邊和盤據涼州的李軌修好,一邊派李世民繼續抗擊。
面對來勢洶洶的薛軍,李世民閉壘以待,在淺水原扎營利用步兵引誘敵軍,靠步兵正面堅壁挫其精銳,等對方進攻筋疲力盡后,李世民帶領幾十名騎兵率先從背后果斷出擊,前后夾攻,并乘勢追擊,攻滅敵人的老巢,使其兵不得聚,從而獲勝。
李淵出于四戰之地
這一套步騎結合的兵法成為日后李世民連破強敵的典范之作,哪怕自己騎兵不占優勢,李世民依舊靠著自己驍勇和果斷取得全勝。
淺水原之戰徹底消除了唐朝建國以來面對隴西的威脅,順利地保障了關中的安全。
劉武周原本是隋朝的鷹揚府校尉,趁著隋末大亂,殺馬邑太守自立,雖然起兵較早,但攻克了樓煩郡之后卻止步不前,難以攻下南邊的太原,直到與軍事能力較強,精兵較多的宋金剛的勢力合并之后才開始有所作為。
劉武周大軍
武德二年(619年),沉寂許久的劉武周在得到突厥的支持下起兵南下,駐守太原的李元吉不敵,直接棄城逃走,隨后接連攻克前來增援的裴寂大軍,直接占領唐朝在山西一帶的領土,威逼關中,一時間長安震動。
當年十月,李世民領兵出戰,這一戰形勢比薛舉進攻的時候還危險,因為此時山西全部失守,劉武周完全可以沿著李淵曾經的道路南下直接進入關中,而李淵的主力卻忙于救援被王世充和竇建德夾攻的李勣,最終全軍覆沒,盡喪山東之地,大量唐朝重臣被竇建德俘虜。
可以說李世民的這次出征是非常倉促的,就連軍糧都難以為繼。
按照大家的理解,唐軍應該趁著糧草充足的時候主動出擊才是,但李世民卻堅壁不出,派人四處征糧的時候與宋金剛的大軍打起了持久戰。
柏壁之戰
面對宋金剛大軍的挑釁,李世民堅守不出,甚至禁止手下將領出戰,一度引起很多將領的不解,多次李世民是這樣解釋的。
李世民說宋金剛大軍孤軍深入,沒有充足的后勤物資,只能靠劫掠百姓為生,而且他帶領的都是精兵猛將,速戰才是他的策略。
我們自然不能順著他的想法走,此時最好的辦法就是堅壁不出養精蓄銳,挫其鋒芒,然后分兵進攻,等他糧草沒了的時候自然會撤走,這個時候才是進攻的最佳時機,況且劉武周占據太原依靠的就是宋金剛作為屏障,一旦宋金剛戰敗,無所依靠的劉武周只能棄城而走。
自李世民駐軍柏壁后,不管宋金剛如何挑釁,就是不肯出戰,哪怕劉武周到處攻城掠地也不管。
武德三年(620年)四月,宋金剛終于因為無糧而退走,李世民當機立斷,帶領大軍追擊,甚至一日一夜行軍兩百多里,一旁的劉弘基勸李世民不要追擊了,能擊退宋金剛已經是極大的戰功了,況且現在軍士疲憊不堪,糧草也跟不上了,不如就地駐扎,等待糧草來了再進攻也不遲。
但李世民認為不可,在他眼里,宋金剛的退兵是無計可施后的無奈之舉,而且現在肯定軍心渙散,正是殲敵的良機,一旦停下,敵人就會有喘息之機,下次再遇到這樣的機會可不容易。
在李世民的鼓舞下,唐軍繼續急行軍追趕,先后打了八次大戰,殲敵數萬人,李世民更是親自上陣,三天都沒有解甲休息,成功擊潰了宋金剛的主力,宋金剛手下大將尉遲敬德最后投降李世民。
尉遲敬德
而沒了宋金剛當做屏障,劉武周也不敢戀戰,直接棄太原而走,投奔突厥,最后被突厥人所殺。
蕩平劉武周后,唐軍重新奪回河東地區,消除了北方的威脅,鞏固了關中地區,而這一戰也是戰爭史上經典的后發制人、疲敵制勝的典型戰例。
武德三年(620年)五月,李世民蕩平劉武周后僅僅待了兩個月就出征進攻盤踞河南一帶的王世充,雙方早在大唐立國的時候就大小戰役無數,互有勝負。
王世充
李世民之所以沒有騰出手里解決王世充,一是之前忙著進攻薛仁杲,好不容易平定卻遇到劉武周的進攻,無法兼顧河南一帶。
至于王世充則面對李密的反復侵擾,分身乏力,擊潰李密后的王世充個人威望達到了頂峰,開始逼迫皇泰主楊侗退位,自己想要過一把皇帝癮,這一年可以說是王世充瞎扯騰的一年,白白浪費了進攻唐朝的好時機。
王世充勢力
可惜楊侗在洛陽的勢力根深蒂固,王世充在篡位中導致大批將領離心,在李世民出征前就有很多人很多人主動降唐,比如秦叔寶、程咬金、羅士信等人,到了李世民出征后,更是大批將領投降。
八月,鄧州降;
九月,顯州降,杞、夏、陳、隨、許、潁、尉等七州降;
十月,大將張鎮周降、管州降、滎州降;
十二月,許、亳等十一州來降,隨州降;
次年正月,梁州降;
二月,河陽降、懷州降。
僅僅半年,大量的王世充舊地都向唐軍投誠,再大的家業也經不起這麼投,而此時的李世民則不斷進攻,消除了除在洛陽外圍的一切據點。
武德四年(621年)二月,唐軍已經包圍了整個洛陽宮城,整個洛陽外城已經落入唐軍手中,面對李世民的勸降,王世充堅持硬扛,畢竟他還有一張王牌,這就是竇建德。
竇建德前來救援
雖然竇建德和王世充關系不怎麼滴,但群亡齒寒的道理他還是明白的,如果王世充失敗,竇建德就需要正面面對大唐的精銳了,而且萬一唐軍和王世充斗個兩敗俱傷,自己正好坐收漁翁之利,快速收復河南一帶增加自己的實力。
不久竇建德率大軍十萬火速救援洛陽,面對氣勢洶洶地竇建德大軍,唐軍大部分人認為應該撤軍,畢竟隋煬帝營建的洛陽城宏大氣魄,一時間難以攻破,加上皇泰主楊侗之前又遷入三萬戶居民充實宮城,王世充完全可以繼續堅持。
另一方面唐軍已經出征一年了,以疲憊之態對待精銳的竇建德大軍,勝負難料,且這一戰取得的戰果豐碩,不如就此退兵算了。
但李世民認為不可,他認為如果不能一舉擊潰王世充,這一年的進攻完全付諸東流,現在只要攔住竇建德的援軍堅持到攻克洛陽即可,但問題是如何抵擋竇建德的十萬大軍呢?
自己帶了三千五百人去防衛虎牢關
李世民的選擇就是自己親自守衛虎牢關,他將大軍指揮權交給李元吉,自己帶了三千五百人去防衛虎牢關,以三千五百人對敵十萬大軍,無異于天方夜譚,但李世民并非常人,不然也不會稱為古往今來帝王中無可爭議的第一人了。
李世民駐扎虎牢關后,親自帶五百人前去偵查竇建德的大營,讓李勣、秦叔寶、程咬金領著這五百個人埋伏于道路兩旁,自己帶著尉遲敬德上前挑釁。
面對李世民的挑釁,竇建德根本沒搭理,但李世民自有辦法,直接掏出弓箭射死對方將領,竇建德一看能有如此箭術并非什麼無名之輩,于是安排幾千人出營對敵。
看見大軍出城,李世民和尉遲敬德邊撤邊回擊,靠得近就射死幾個人,靠的遠就停下來等一會,如此反復,成功激怒了竇建德,直接一路狂追,很快被李世民順利引入伏擊圈,被以逸待勞的伏軍擊敗。
靠著一手先聲奪人,竇建德不敢輕視李世民,也不敢隨意出戰,認為李世民手下軍力很多,怕中了埋伏,任憑李世民的挑釁,就是不出戰,雙方在虎牢關相持月余,期間李世民還派人
偷襲竇建德的糧道。又不進攻,糧道還被偷襲,竇建德大軍內部也出現了分歧,一部分人勸竇建德先退兵,進攻其他地方,不然在虎牢關進退不得,空耗糧餉,百無一利。
眼見竇建德要撤軍,王世充的說客自然苦苦哀求,甚至重金賄賂竇建德手下將領,他們「勸」竇建德留下來,最終竇建德還是決定繼續救援王世充。
竇建德也在等機會,就是等唐軍牧草耗盡、不得不外出牧馬時候進行偷襲,這條消息被唐軍密探得知,李世民為了驗證這個消息,親自帶著十幾匹馬放出去吃草,果然發現竇建德正在列軍備戰。
但竇建德左等右等,就是不見唐軍出來放牧,有點泄氣,甚至發現唐軍居然還有牧草,于是準備商議下一步計劃,正好被李世民登高望見,當機立斷,帶領唐軍傾巢而出,竇建德軍陣瞬間大亂。
一戰擒兩王
這一戰李世民親自帶領突襲部隊卷旗而進,突入敵軍后方后張開旗幟,到處沖陣,竇建德大軍誤以為到處都是唐軍,以為被包圍了,不久自行潰散,這一戰唐軍以三千多人俘虜敵軍五萬多人,甚至竇建德都被俘虜。
竇建德被俘后,河北大亂,唐軍輕輕松松收復河北之地,沒了竇建德,王世充也沒什麼依靠,直接出城投降。
虎牢關這一戰,李世民生擒兩王,統一北方,徹底奠定了唐朝的版圖基礎,而這一戰李世民因功勞甚大,封無可封,李淵特設天策上將賜予他,這一年李世民22歲。
天策上將李世民
說實話同時代能和李世民比肩的大概只有李靖了,放眼整個歷史,大概只有教員用兵和他同一檔。
李靖善用奇擊取勝,而李世民則靠正兵取勝,他的作戰風格就是注重收集戰場上的情報,然后分析敵我優劣,通過積累優勢和擴大敵我力量的對比,最終擊潰敵人。
而在戰爭中,他有足夠的耐心和手段,面對宋金剛的挑釁堅守不出,面對戰機后的果斷出擊,充分積累有益于己方的優勢,削弱敵方的優勢,實現力量的對比轉化,最終擊潰敵人,這就是一個軍事統帥的作用。
各個大佬對李世民的評價
司馬光:太宗文武之才,高出前古。蓋三代以還,中國之盛未之有也;鐵木真:欲安邦定國者,必悉唐宗兵法;朱元璋:惟唐太宗皇帝英姿蓋世,武定四方,貞觀之治,式昭文德。有君天下之德而安萬世之功者也;教員:自古能軍無出李世民之右者,其次則朱元璋耳;李世民自評:今中華強盛,徒兵一千可敵夷狄數萬,夷雖眾,有何懼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