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諸葛亮死后,司馬懿為什麼終身不再伐蜀?七個字看懂司馬懿的智慧!
2023/10/25

三國分天下,烽火塑英豪。后漢時期可以說是我國歷史上相當混亂的一段歷史,諸侯逐鹿都想要在烽火狼煙中建立自己的千秋基業。

烽火狼煙里能人輩出,以一當十的驍勇將軍不勝枚舉。但是打仗不能空有一身武力,才智也至關重要的。到了后期更體現出軍師的作用。

諸葛亮與司馬懿可謂是棋逢對手,稱得上一時瑜亮。諸葛亮在北伐途中病死,正是攻打蜀國的最佳時機,司馬懿放棄征伐的做法令人費解。

當得知諸葛亮病死,蜀國撤軍以后,魏國當時的國君做出一件令人意想不到的事情。大興土木修葺宮殿供他享樂之用,好似將蜀國忘了。

擺出一副諸葛亮已死蜀國無可用之人,那就饒他們一條小命的姿態。其實這一切都是司馬懿的受益,他曾言表不攻打蜀國的兩大原因。

第一個原因,瘦死的駱駝比馬大。諸葛亮雖然死了,但是他生前曾為劉禪培養了許多可用之才。這些人既忠心又有才能,以后必成大器。

有這些能人志士的輔佐,劉禪尚可身居高位。再加上諸葛亮病逝三軍悲痛蜀國士氣正旺,此時攻打對于魏國沒有好處,無異于以卵擊石。

第二個原因,天塹之勢非人力抗衡。司馬懿進言,就算魏國大軍驍勇無敵,能夠打得蜀國軍隊屁滾尿流,甚至直逼劉禪老家,也攻不下來。

蜀地易守難攻,自古便是天塹。自然形成的崇山峻嶺,單憑人力怎麼可能是對手。蜀國如果依靠地勢死守,魏軍只落得個死傷慘重的下場。

魏國國君聽了司馬懿的進言,覺得大軍師說的在理,便打消生擒劉禪的念頭。但是他必須做出勝利者的姿態,這才有了大興土木的場景。

當然,這只是司馬懿說給魏國國君聽的。對于司馬懿來說,最重要也是最真實的目的他卻緘口不言。放棄攻打蜀國是為了保住性命。

兩位「智多星」的對話盡在不言中。

而這一切都要從諸葛亮北伐說起。諸葛亮的北伐最后以失敗告終,世人皆嘆息他滿腹算計終成空,但這又何嘗不是另一種成功。

北伐途中,諸葛亮的算計被司馬懿步步勘破。當諸葛亮兵敗撤軍之際,司馬懿正好將人堵在城里,這才有了故弄玄虛的空城計。

諸葛亮登城樓撫琴嚇退司馬懿,然而城內幾千殘兵真的能夠嚇退兵強馬壯的司馬懿嗎?其實諸葛亮的目的本就不是嚇唬而在于爭取時機。

爭取跟司馬懿說上幾句話的時機,渴望幫助蜀國擺脫滅頂之災。諸葛亮只說了一句話,「我就在城樓之上,你大可以率軍來拿我。」

諸葛亮手無縛雞之力,擒獲他易如反掌。可諸葛亮真正在他眼前時,司馬懿卻猶豫不決,最后選擇放過諸葛亮。只留下唯恐有詐四個字。

司馬懿的親信詢問他,大好的時機為何付諸東流。司馬懿只是搖搖頭,說了一句,「你們又豈能勘破。他生性狡詐,城內必有埋伏。」

放走諸葛亮,勸說魏國國君打消攻打蜀國的念頭,這些都是司馬懿為了自保而做出的努力。兵臨城下之際,他聽明白了諸葛亮的暗示。

抓一個諸葛亮并不難,那麼抓住諸葛亮以后呢?恐怕等待司馬懿的便是刀斧加身,死無葬身之地。畢竟現在國君的疑心病與曹操如出一轍。

功高震主。

魏國國君想要剝削司馬懿手中的權力明眼人都能看得見。在北伐之前,魏國國君就想要規勸司馬懿歸鄉養老,收回兵權。

只不過諸葛亮再次出山,魏國除了司馬懿沒有第二個能與之相對抗的智多星。若北伐事了,魏國國君一定會落井下石,司馬家大難臨頭。

既然如此,不如給魏國國君制造出北伐戰爭雖然結束但是之后依舊很麻煩的局面。「你們又豈能知曉」短短幾字足能看出司馬懿的智謀。

諸葛亮雖然身死,卻在司馬懿心中種下一顆恐懼的種子。司馬懿想要自保便要先保護蜀國這個敵人,諸葛亮北伐又怎能說他沒贏呢。

一開始司馬懿也是忠君報國的義士,但是再忠心耿耿的臣子,也擋不住國君的猜忌。

留下蜀國,穩住國君,便是他的謀劃。這也是為了能夠有充足的時間積蓄力量,才能在亂世中為司馬家族謀求出路,安身保命。

-END-

嚴禁無授權轉載,違者將面臨法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