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帝一輩子沒嫉妒過誰,李衛算是個例外。
李衛出生于1688年,江蘇豐縣人。李衛進入官場的方式,跟《雍正王朝》中的描述有著天壤之別,他並不是個吃不起飯的小乞丐,恰恰相反,他家裡很有錢,以至于他沒讀過幾天書,最後也可以通過捐納得一個官職。
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李衛家裡花鉅資給他捐了個員外郎的官職,不久之後李衛就去到京城,開始擔任兵部員外郎之職。員外郎大致相當于現在部級單位的副司長,那會是從五品,這對于31歲的李衛來說,起點已經很高了。
由于李衛認不得多少字,所以他就隨身攜帶一名師爺,負責幫他起草公文和奏章。不過據歷史記載,李衛文化程度雖然不高,但是政治天賦很高,他很快就適應官場,而且看問題總是切中要害,提的意見很很中肯,康熙帝因此很喜歡他,便在康熙五十八年提拔他為戶部侍郎。
李衛是個很有正義感的人,他雖然不愛看書,但很喜歡聽書,每次聽到奸臣當道或者忠良遇害,他都感到憤憤不平,有時候甚至激動地拔劍而起。李文還很尊重文人,他做官之後也時常資助文人,還出錢修過地方誌,甚至還辦過書院。
在戶部任職期間,李衛剛正不阿,有一位親王多收庫平銀,他在清點銀庫的時候知道了了這件事,很是氣憤,他就想了個辦法將事情給捅了出去,搞得那位親王很尷尬,只好找皇帝認錯。
這件事被還未登基的雍正帝知道了,他因此很欣賞李衛,繼位之後做得第一件事就是任命李衛為直隸驛傳道,不久之後又任命他為雲南鹽驛道。李衛在任上都幹得不錯,他因此越來越被雍正帝賞識,他的仕途也開始火箭般躥升。
雍正二年,李衛升任雲南布政使,主管全省財稅,兼管鹽務;雍正三年,李衛升任浙江巡撫;雍正四年,李衛升任兩浙鹽政使,主管鹽務,緝拿私鹽販;雍正五年,李衛升任浙江總督,成為封疆大吏。
大家可以發現,李衛幾乎是一年升一級,五年之內就從從五品升為從一品官職,這個升職速度,對于漢人來說就是個奇跡。那麼有人就要問了,李衛哪裡厲害了,雍正帝為什麼這麼喜歡他?
首先必須要說的是,雍正帝提拔李衛,是有培養心腹的意圖在裡面的,但如果李衛沒有真才實幹和重要貢獻,雍正帝也不可能如此看重他。事實上,李衛很有才幹,而且他所做的事情,在當時對清朝確實十分重要。
簡單來說,李衛在這五年間主要做了兩件十分重要的事情:
第一,稽查私鹽。
清朝時期是分鹽區的,全國一共十幾個鹽區,每個鹽區裡的人只能買這個鹽區的鹽,不能跨境購買。浙江鹽區就是清朝十幾個鹽區之一,主要管江蘇,浙江,安徽和江西這四個省份。
不過浙江鹽區在雍正時期有個特點,那就是鹽價要比別的鹽區貴,至于為什麼這樣,其實也很好理解,因為江浙一帶比較富庶,自古以來就是賦稅重地,所以官鹽價格高是朝廷為了在浙江鹽區多賺錢。
但老百姓不買賬,久而久之,浙江鹽區的私鹽就十分猖獗了,因為私鹽價格低,所以官鹽賣不動,這就嚴重影響了朝廷的收入。
李衛到浙江任職之後,經過詳細調查後發現,控制私鹽通道的主要是幾個大鹽梟,他們有龐大的私人武裝,官兵很難與之匹敵,他們甚至還賄賂官府,進行官商勾結。
李衛在搞清楚問題出在哪裡之後,就調用軍隊控制運鹽通道,然後對大鹽梟進行各個擊破,最後終于將私鹽買賣給鎮壓下去,浙江的官鹽收入因此大增。
李衛做的這件事看起來沒什麼,但是大家要知道的是,李衛完全有機會在主管鹽務的時候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的,然後大撈特撈。但李衛沒有這麼做,他抵擋住了*惑,用自己敏銳的觀察力找出問題的關鍵點,然後使用雷霆手段快速解決問題,一系列操作一氣呵成,解決了浙江鹽區幾十年的弊病,也大大增加了朝廷的收入。
就單說這一點,雍正帝也要對李衛豎起大拇指。
第二,修築海塘。
江浙一帶臨海,所以每年都要遭受海潮侵襲。清朝時期,江浙一帶有松江,嘉興,杭州和紹興四個州府有海塘,其中尤以錢塘江口的海寧塘最為險要。然而奇怪的是,朝廷撥款修繕海塘,但每年錢都不夠,結果第二年還是要繼續撥款,這是為何呢?
事實上,修繕海塘是個大工程,花費本來就很巨大,且每年都必須花錢維護,這是不可避免的;再者,負責海塘的官員可是個肥缺,搞工程從古至今都是發家致富的捷徑,所以朝廷的款項中,很多都沒有用到修建海塘上去。
李衛在搞清楚這一情況之後,做了兩件事,第一件事是到處詢問專家學者,然後寫了個修治海塘的方案,得到了雍正帝的肯定;第二件事是通過鄉紳捐款等方式自籌款項用于修建海塘。
經過李衛的治理,江浙一帶的海塘就大變樣了,不再那麼脆弱了,而且每年花費的錢財更少了,大大減少了朝廷的壓力。李衛做的這件事可謂是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為人民造福的同時,為朝廷省下了一大筆銀子用于邊疆戰事。你說這麼有才能的李衛,雍正帝能不喜歡嗎?
或許是在治理私鹽這件事上幹得不錯,從雍正六年開始,雍正帝就讓他在江南七府五州治理盜賊。
所謂盜賊,可不是小毛賊,其實是拉幫結派的黑勢力團夥,他們或用迷信的手段來操縱民眾替自己為非作歹,或乾脆借著反清復明的旗號為害一方,嚴重威脅到了人民的生命和財產安全,也威脅著清朝的統治地位。
李衛接受任務之後,沒有打草驚蛇,他通過自己聽書聽來的兵法並加以運用,先是派人四處打聽,弄清楚賊首是誰,藏身何處,然後再擒賊先擒王,將賊首一一抓獲。等到其組織瓦解了,再將賊眾一一抓獲,而且那些包庇他們,或者與其狼狽為奸的官員也隨之浮出水面,最後也受到嚴厲懲處。
經過一年的努力,江南的賊患大為減少,而且前明遺老的氣焰也受到了極大衝擊。我們都知道,康雍乾時期反清復明活動是很猖獗的,朝廷對此十分敏感和害怕,所以李衛一舉肅清江南前明勢力,雍正帝對他是一百個滿意,因此任命他為兵部尚書和太子少傅。
雍正十年,李衛先後擔任刑部尚書和直隸總督。
雍正十一年,李衛將雍正三大心腹之一鄂爾泰(另兩個就是李衛和田文鏡)的弟弟步軍統領鄂爾奇給彈劾了,鄂爾奇因此差點丟了性命。
這件事讓李衛和鄂爾泰產生了嫌隙,一個漢人壓制著滿人,這件事顯然不是好事,但因為雍正帝信任李衛,所以當時並沒有造成什麼嚴重後果。
乾隆帝繼位之後,繼續信任李衛,讓他擔任直隸總督。但雍正帝去世的時候讓鄂爾泰和張廷玉擔任輔政大臣,乾隆帝繼位之後又任命鄂爾泰為總理事務大臣,領侍衛內大臣和軍機大臣,可見清朝皇帝再怎麼重用漢人,但最信任的也只有滿人。
李衛才能卓著,剛繼位的乾隆帝也需要能臣幹吏,所以李衛奏請的事情,乾隆帝沒有一件不答應,但這並不代表乾隆帝會像雍正帝那樣信任李衛。事實上,乾隆帝對李衛屢屢壓制滿人是有所不滿的,但一直找不到藉口發作。
乾隆二年,李衛上奏摺說,誠親王府(乾隆帝的三叔胤祉為初代誠親王)的護衛在安州搶奪民眾的田地,要求治罪,乾隆帝準奏,並對他進行嘉獎,還賜給他四團龍補服。
這件事表面上來看是乾隆帝嘉獎了李衛,但實際上乾隆帝那時候在大搞平反,從多爾袞一直平反到胤禩和胤禟等幾個乾隆帝的叔叔。誠親王胤祉是被雍正帝圈禁而亡的,他也在乾隆帝的「照顧」之列,胤祉剛死就沒多,李衛站出來對誠親王府指手畫腳,你覺得乾隆帝會怎麼想?
事實上,乾隆帝一上台就推翻了雍正帝定下的很多政策,李衛作為雍正帝的寵臣,對此也可能有些想法,所以才站出來表達一下態度。
不過李衛所做的事情不是為一己私欲,都是在為國家著想,而且也只是稍微碰了一下乾隆帝的「老虎須」,乾隆帝是不會也沒有理由把他怎麼樣的。
李衛將這件事看得很清楚,所以他敢于出手,但他想不到的是,得罪乾隆帝為他去世後發生的一件事埋下了伏筆,那件事讓乾隆帝妒意大發,做了一件對李衛不太尊重的事情。
乾隆三年,李衛因病去世,乾隆帝下令以總督禮儀將其下葬,賜諡號敏達。李衛去世數年之後,乾隆帝第一次南巡,他在遊歷杭州西湖的時候發現,西湖邊立著老百姓為李衛和他妻妾的神像,被稱為「湖山神位」。
這是當地百姓為了感謝李衛為浙江做的貢獻才這麼做的,本是一件好事,但乾隆帝看到之後,心中卻酸溜溜的,于是下令將神像推倒並摧毀,還將李衛批評了一番:
李衛仰借皇考恩眷,任性驕縱,初非公正純臣。讬名立廟,甚為可異!
乾隆帝說李衛仗著雍正帝的恩寵,任性驕縱,不是個好官,現在卻立廟祭祀,李衛居心何在,他受得起嗎?
乾隆帝是個自尊心極強的人,他見百姓祭祀李衛並歌頌其功績,很得民心,乾隆帝作為最高統治者都沒有享受過這種待遇,所以他心中就嫉妒李衛了。
更何況,李衛還是前雍正朝的寵臣,所以老百姓對李衛的崇敬,跟乾隆帝半毛錢關係都沒有,乾隆帝對此自然就很不爽了。再者說了,即使李衛有功,老百姓應該祭祀雍正帝才對啊,怎麼能讓一個臣子搶了風頭呢?
再加上李衛生前曾對鄂爾奇進行懲處,還不給乾隆帝的二叔胤祉面子,乾隆帝雖然無法在李衛活著的時候對他怎麼樣,但在李衛死後將其神像給摧毀,以此發洩一下情緒,這點小事還是辦得到的。
乾隆帝自稱是十全老人,其實他的功勞不都是臣子們幫他打下的嘛,但他卻容不下李衛這樣對清朝有功勞的人,所以乾隆帝作為一個帝王的心胸實在不夠寬廣,甚至在某些方面來說還不如雍正帝。
最後說總結一下李衛,他大字不識幾個,歷經三朝皇帝重用,還能夠長期長期擔任總督這樣的高官,不得不說他的能力是極強的。
李衛的能力不但體現在做事情上,而且還體現在為人處世上,他雖然剛正不阿,也得罪了不少人,但他能夠做到屹立不倒,不光是憑藉皇帝的庇佑,更在于他大公無私,讓別人對他無話可說,甚至連他的一些政敵也很佩服他。
值得一提的是,李衛雖然不是讀書人,但是他卻為讀書人做了很多好事,除了資助文人和興辦書院之外,李衛還曾在雍正時期的文字獄中保護浙江的文人,並努力讓雍正帝恢復了浙江學子參加會試的資格,而且那一年的會試前三甲全部都是浙江人,他因此被讀書人所喜歡,這件事現在看來確實挺神奇的。
所以說,李衛這個人確實不簡單,是漢人在清朝為官的典范,也是現在很多人需要學習的榜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