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歷史悠久,留下的文物古跡也不計其數,成為我們現在最寶貴的文化遺產。值得一提的是,有些文物還為我們揭秘了古人不為人知的生活,比如山西民俗博物館中有一件瓷器制造的槽子,它竟然是制冰的器皿……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下面小編來給您揭秘。
(本文所有圖片,全部來自網絡,感謝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權利,請聯系本號作者刪除。圖片與內容無關,請勿對號入座)
山西民俗博物館即太原文廟,這是一處始建于清光緒年間的古建,占地面積約3萬平方公尺,在2003年當地文物局才設立了民俗博物館。該管文物藏品極為豐富,主要是古代的勞動工具,以及近現代的一些老物件,此外還有繪畫和瓷器等,每年都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前往游覽和研究學習。在眾多的文物藏品中,有一件奇特的瓷器槽子備受關注,它的高度約60厘米,長度約120厘米,寬度約40厘米,其內壁為白色,外壁為藍色,在燈光的照射下看起來也十分得光彩奪目。不過,對于瓷槽子的作用,專家們一直都無解。
一開始,有人認為這是放東西的容器,比如可以儲水,放米或者放面;還有人認為,這是一件寺廟中的大香爐,用來給善男信女上香之用;也有人認為,這是某個大戶人家的尿桶……總之,各種推測層出不窮,也都有能說得過去的理由。然而,也有專家表示這些解釋都十分牽強,直到1998年的一天,瓷槽子的作用被最終認定下來。這一天,北京的一位民俗文化專家到民俗館考察,期間他就看到了這件藍色的瓷槽,并且毫不猶豫的表示這是一件明代的冰槽。專家們更納悶了,認為是放冰的容器,但其實它并非如此。
在如今社會,我們夏季降溫主要依靠空調和電風扇,平時還能再吃點冷飲,但是在古代社會中可什麼都沒有。不過,聰明的古人也有降溫的妙招,比如他們冬季采冰,到夏季的時候拿出來用,當然這一前提是在地下修建冰窖,因此通常也只有帝王才能在夏季享受到冰塊降溫的舒適。此外,明清時期皇帝還設立的采冰的官職,即「凌人」,而負責采冰的百姓則稱之為「冰戶」,另外還有「貢冰」和「賜冰」的禮儀制度,反映了當時人們對冰塊的重視。除了采冰之外,古人其實還發明了一種制冰方式,也十分奇特。
明清時期,制作火藥已經十分成熟,在制作火藥的時候就離不開硝石,即一種無色無味的白色塊狀晶體。現代科學研究表明,硝石的主要化學成分是硝酸鉀(KNO3),且含量大于98%。硝石及易溶于水,而當它容于水的時候就會吸收大量的熱量,讓水溫急速下降到0℃以下,因此液體的水就變成了冰塊,而這就是用硝石制作冰塊的過程。值得一提的是,硝石沒有毒性,也沒有雜質,因此制作的冰塊沒有毒性,可以安全放心的食用。
專家們也恍然大悟,所謂的冰槽就是古人制冰的容器,首先他們將硝石放入其中,然后再倒入井水即可,在硝石和水發生劇烈反應的同時冰塊也就產生了。為了進一步的做驗證,專家們對瓷器的內壁殘留做了分析,果然也發現了硝酸鉀從成分,另外還親自試驗了一次,最終也成功得到了冰塊。如此一來,瓷槽子的謎團也全都揭開,就是古人的「冰箱」。由此,我們也能發現古人無窮無盡的智慧,但可惜隨著科技的發展最終也被淘汰。
除了瓷槽之外,還有許許多多的物件,他們都是古人智慧的結晶,反映了當時的一種生活方式,讓我們對古代社會也有更多的認識和了解。不管在什麼時候,我們都能小看了古代先民,因為看起來不起眼的東西,其實都暗藏玄機,所以都值得我們去不斷的學習研究。
參考資料:
《中華古代科技》作者:李燕,羅日明 編,出版社:海豚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