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18年,84歲的姚廣孝病重將亡。得知消息后,朱棣大為傷感,連夜趕赴慶壽寺,看望朝不慮夕的老和尚。在說到遺囑時,姚廣孝突然淚流滿面,挽著朱棣的衣袖,嘆道:
「僧人溥洽被關了17年,受盡ㄉㄨˊ打,我求你放了他。」
不久后,姚廣孝命染黃沙。朱棣遵照他的遺愿,釋放了ㄙˇ敵溥洽,并罷朝兩日,追封姚廣孝為榮國公、上柱國。在明仁宗朱高熾時,他將姚廣孝稱作「靖難第一功臣」,特下旨準許姚廣孝配享太廟。然而105年后,明世宗嘉靖帝卻將姚廣孝的尊榮全部抹去,還把他踢出了太廟。那麼嘉靖為何要這麼做?姚廣孝與朱棣之間發生了什麼?他又為何在臨ㄙˇ之前請求朱棣釋放溥洽呢?
姚廣孝,江蘇長洲人。1348年,姚廣孝出家為僧,改名「道衍」。在云游嵩山寺時,姚廣孝偶遇相士袁珙。袁珙告訴他:「你的眼眶很奇怪,形如病虎,日后必定與劉秉忠一樣,嗜好ㄕㄚ戮。」
聽完袁珙的話,姚廣孝不怒反喜。在這之后,他又轉投道門,拜弘道法師為尊,學習陰陽術,為日后出人頭地打下基礎。
姚廣孝為人機警聰慧,不守規矩,但極善「偽裝」。朱元璋初次見他時,只賜給姚廣孝一件僧衣,并未給予官職。然而,五年后,姚廣孝卻在宗泐的推薦下,進入天界寺,擔任僧官。
1382年,馬皇后病逝,朱元璋為她舉辦了隆重的葬禮,并挑選高僧隨侍諸王,誦經禮佛。姚廣孝再次被宗泐舉薦,進入皇宮內院,與燕王朱棣結識,將他引為知己。姚廣孝此次入宮,目的性非常強,就是要尋找一位可以讓他施展報復的藩王。
當時,朱標已貴為太子,掌管朝政多年,無需姚廣孝輔佐。而朱元璋的次子秦王朱樉尖酸刻薄,胸無大志且玩世不恭,絕非人主。晉王朱棡雖勇冠三軍、才識卓越,但他不知禮賢下士,對待掌管他生ㄙˇ的廚師都是非打即罵,姚廣孝自然不會投奔于他。于是,朱元璋的第四子,守衛順天的燕王朱棣就成了姚廣孝最好的選擇。
而令姚廣孝更為興奮的是,朱棣是一位心機極深的王爺。他曾秘告朱棣:「你若能把我帶到順天,我就送一頂皇帽給你。」朱棣雖一言未發,卻在數日后就將他從天界寺請到了順天慶壽寺。姚廣孝以高僧之名進入慶壽寺,卻每日往返于燕王府,與朱棣暗中勾連。
朱元璋病逝后,皇太孫朱允炆在齊泰、黃子澄的鼓動下,大力削藩,將周王朱橚、齊王朱榑、代王朱桂、岷王朱楩貶為庶人,流放苦寒之地,而湘王朱柏更是被逼的舉火自焚。朱柏的ㄙˇ刺激了朱棣的敏感神經,作為最年長、實力最強的藩王,朱棣深知,他的命運不會比朱柏好到哪里去。
然而,他卻沒有十足的把握能夠戰勝朱允炆。當時,大明建立已經三十一年,天下承平日久,百姓心向應天,因此朱棣任由朱允炆肆意侮辱、監視,始終拿不定主意。可老和尚姚廣孝卻看到了不一樣的機會,熟識陰陽術的他力勸朱棣起兵,并在朱棣以民心歸附朝廷為由拒絕起兵時厲聲大喝:「天道使然,何必考慮民心。」
姚廣孝一語點醒夢中人,朱棣方才摒棄恐懼,籌劃謀反。
在朱棣起兵靖難的過程中,姚廣孝扮演的絕非是一個謀士的角色。早在朱允炆派遣錦衣衛日夜監視朱棣時,姚廣孝就將燕王府的后院騰空,以厚墻建造房屋,并在后院中飼養鴨鵝,掩蓋屋內鍛造兵器的聲音。而姚廣孝的保密工作做得也非常好,除朱棣、朱高熾外,竟瞞過了所有人。
1399年10月,李景隆率軍50萬伐燕。朱棣卻將姚廣孝、朱高熾留在順天,帶領精兵強將北上大寧。朱高熾按照姚廣孝事先繪制好的防御圖,頑強抵御了李景隆兩個月。而在朱棣回程時,姚廣孝又在深夜秘密地將士兵放入城外,對李景隆形成內外夾攻之勢,大破南軍。
朱棣南下圍困濟南時,遭到鐵鉉的頑強阻擊,三個月都沒有攻下。姚廣孝一紙書信,就將憤怒中的朱棣帶回順天。而在東昌之戰,張玉陣亡,朱棣急需撤兵時,姚廣孝卻直言力勸他放棄攻城掠陣,直奔應天。
姚廣孝雖不曾參與任何戰事,也沒有指揮過部隊,可對戰場情形的瞬息萬變極為敏感。正是他極力勸說朱棣飛奔南下,才順利攻克應天,逼走朱允炆。因此,朱棣登上皇位后,立刻以姚廣孝為太子太保、資善大夫,追封他的祖上三代為官。
然而,功成名就之后的姚廣孝卻一改常態,視名利如草芥,不愿居于府中,反而跑到廟中居住。昔年,姚廣孝一心謀取功名利祿,在放棄科舉致仕后,他就將「和尚」當作政治跳板。靖難的成功,讓他實現了早年的夢想。可在衣錦還鄉時,姚廣孝卻沒有得到家鄉人的尊敬、羨慕,反而遭到了冷嘲熱諷。
姚廣孝的姐姐將他拒之門外,他的好友王賓不恥見他,而在硬著頭皮闖入姐姐家后,竟然被一向溫文爾雅的姐姐大罵。在應天,他是當朝太保,朱棣對他禮遇有加。可在家鄉長洲,他卻成了不忠不義、不孝不仁的小人。
自長洲歸來后,姚廣孝的心境發生了極大的變化。他拒絕了朱棣要他還俗的請求,改住在寺廟,誦經念佛。朱棣賞賜給他的美女、財帛,他也拒之不要。
在朱棣邀請他北伐蒙元時,姚廣孝更是數次推辭,寧愿留在應天,也不愿再多些ㄕㄚ戮。而在家鄉受災時,姚廣孝往往會拿出僅有的財帛,捐獻給災民。
1418年,84歲的姚廣孝病重,朱棣多次前去探望,在問及姚廣孝的心愿時,他頓足叩首,淚流滿面的說道:「僧人溥洽已經關在牢房里17年了,受盡了折磨,請陛下釋放他吧。」
朱棣無論如何也想不到,老和尚臨終之言竟是為一個幫助過朱允炆的罪臣求情。昔年,朱棣入主應天時,有人上疏密告僧人溥洽將朱允炆窩藏在家中,甚至在風聲過后幫助他逃跑。向來睚眥必報的朱棣大為惱火,將溥洽抓入天牢,ㄉㄨˊ打了17年。
然而,朱棣對姚廣孝極為尊重。他念及這是姚廣孝生前的最后一個遺愿,且姚廣孝作為「佛門中人」,心懷慈悲之心。因此,當即允準,釋放了僧人溥洽。
沒過多久,姚廣孝在慶壽寺仰天長嘆,隨即病亡。聽聞此事后,朱棣非常傷心,他下旨罷朝兩日,追封姚廣孝為榮國公,給予厚葬。在朱棣ㄙˇ后,朱高熾又將姚廣孝稱作「靖難第一功臣」,特命禮部將他的靈位放入太廟,隨侍君王。在朱元璋、朱棣時期的16位配享太廟的功臣中,唯有姚廣孝一人從未上過戰場。可見,在朱家兩代帝王心中,姚廣孝的地位非常高。
然而,明世宗嘉靖帝在位期間,卻對姚廣孝極為不滿。當時,天下太平,四海臣服,將一個「亂臣賊子」放在太廟供奉,有違嘉靖的治國之道,且不利于推行王化教育。而嘉靖信奉「修道煉丹」,貶斥佛陀。故而,特命禮部李時偕將姚廣孝移除太廟。考慮到嘉靖曾為了他的父親,一度要把明成祖朱棣趕出太廟,驅除朱棣麾下的謀士,也就不足為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