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曾被火燒、被掉包、被指為贗品,為何還能位列中國十大名畫之首
2023/09/03

1

歷史上可能從未有另一幅名畫如它一般命途坎坷。

剛被完成的時候,它的作者就曾預言它的命運是被「強取豪奪」的。

而在此后的歷程中,它也確實「不負所望」:經歷了被燒毀、被當作贗品、甚至還經歷了戰亂......

但即便如此,它也仍然是中國的十大名畫之首。

這幅具有戲劇性的名畫,是憑借什麼在歷史的長河之中熠熠生輝的?

2

一般提到它,大家都可謂是如雷貫耳了:

「這不就是那個十大傳世名畫嗎!」

「這就是國寶級別的文物吧,被稱為「畫中蘭亭」也不為過!」

它的作者在80歲多歲的時候,耗費了長達7年的時間,才將這幅畫完成。

這幅傳世名作,就是黃公望的《富春山居圖》。

年紀如此之大還能夠去潛心研究一幅畫作,黃公望可謂是嘔心瀝血了。

只是他畫完這幅畫之后,立馬就送給了自己的師弟「無用大師」。

這位師弟字如其人,他看到自己的師兄有如此才能,便絞盡腦汁想要「白嫖」一幅畫。

不過當時的黃公望已經看透了世俗的真諦,根本也不在乎什麼名利,認為人從生下來到離開,講求的都是緣分,很果斷應允了師弟的要求。

在他活著的時候將其視若珍寶,舍不得有一點的損害,只是在他去世之后,這幅畫卻立馬被自己的后代變賣了。

自此《富春山居圖》在歷史的洪流之中飽經滄桑,開啟了一段既坎坷又傳奇的收藏故事。

3

等這幅畫再次出現在眾人視線中的時候,已經是明代了。

它先是被沈周收藏,在最初得到這幅畫的時候,可謂是小心翼翼的維護,甚至還要掛在墻上反復欣賞。

甚至在提到這幅畫的時候,還會非常謙虛的稱自己為「后學」。

這可掀起了所有文人墨客的好奇和敬仰之心,到底是什麼樣的畫能夠讓唐伯虎的老師都如此的欣賞?

沒過多久大家就都一睹了這幅畫的真容,沈周發現這幅畫上沒有人題跋,于是邀請了很多好友來家里一起寫一寫,看過的人無一例外都贊不絕口。

只是人多眼雜,這其中就有一個好友的兒子心生歹念。

他在看到這幅畫之后就覺得一定能夠賣一個好價錢,于是將其偷偷變賣,還告訴大家畫是被偷了。

這可把沈周氣得捶胸頓足,悔不當初。

在后面一次偶然的機會中,沈周在畫攤上再次見到了這幅畫,失而復得的喜悅感讓他像個孩子一般直接在大街上手舞足蹈,只是他沒有足夠的錢能去把這幅畫買回來。

等他回家借夠錢再回來的時候,卻已經被人買走了,即使再生氣再后悔,也毫無辦法了。

憑借著對這幅畫的喜愛和深刻的記憶,沈周愣是硬生生的臨摹出來了一幅《富春山居圖》。

而真跡在輾轉了多年之后,被明代書畫家董其昌收藏了,又經過他的手傳到了宜興收藏家吳氏那里。

畫作到了吳洪裕的手里后,卻差一點變成他的陪葬品。

吳洪裕愛畫如命,甚至每天都要看著畫吃飯、抱著畫入睡,在家中產生變故需要逃難的時候,竟然什麼都不帶,只是抱著畫就跑了出來。

他在臨死之前,想著效仿唐太宗,把畫帶到來生,于是就出現了這樣一幕:

他虛弱地躺在臥榻上面,即使疲累的都要睜不開眼了,還要死死地盯住那幅畫,顫顫巍巍的用手指著它說:「這幅畫我得帶走,你們把它燒了吧。」

家人只好無奈的將畫投入大火之中,看著大火逐漸將畫卷吞噬,他也安心地閉上了眼睛。

眼看著這樣一幅千古巨作馬上就要付之一炬了,他的侄子火速上前,立馬「掉包」了這幅畫。

雖然畫作被救了下來,但是被燒成了一大一小兩段,在兩段重新經過裝裱之后:《無用師卷》和《剩山圖》就此問世。

而乾隆也曾和《無用師卷》之間發生了一些小插曲。

「這幅畫雖然不是真跡,但臨摹的不錯,可以買下來收藏。」

1745年,乾隆征收了一幅畫,見到了之后恨不得喜歡到「病入膏肓」。

只蓋章還不夠,還要在畫上題詩,填滿所有的空白處之后,甚至寫在了山體的上面。

不過到了第二年的時候,有一幅一模一樣的畫居然也被征收入宮,送到了乾隆的面前。

他絲毫沒有猶豫,堅定地宣布第一年征收的畫才是真跡,這第二幅贗品畫的不錯,也可以保留下來收藏。

甚至還要帶著大臣們一起,在兩幅畫卷上題字留念。

雖然大臣們嘴上說著皇帝熱愛藝術,贊揚皇帝的包容心,可是誰都沒有點破:

這第二幅,其實才是真跡《無用師卷》啊!

據說第一幅畫作乾隆當時大概花了2000兩銀子,折合現在40萬人民幣買下的。

雖然皇帝的金庫中不缺這一點,但總歸也不想要花錢買假的。

但話又說回來,乾隆作為一名資深的書畫愛好者,怎麼可能看不出來什麼是真跡、什麼是贗品呢?

雖然它被打入了「冷宮」,但也一直被完好的保存在皇宮之中,直到1933年,為了避免戰火的殃及,《無用試卷》就跟著故宮的重要文物一起南遷了。

在經歷了15年的輾轉流離之后,最終被收藏在台北故宮博物院,而另一幅《生山圖》則是存于浙江省博物館之中。

自此,《富春山居圖》的「傳奇人生」終于有了一個最終的歸宿。

而這幅畫之所以會這般坎坷,不也正是因為它受人喜愛嗎。

所以它的背后想必也承載了作者的靈魂,暗含了作者的一生。

4

黃公望的前半生雖不能說是郁郁不得志,但總歸一直沒有獲得自己想要的。

南宋時期是一個對文人來說并不友好的年代,不僅僅是地位大不如前,甚至唯一能夠考取功名的途徑---科舉制度,都會被逐漸廢除。

黃公望就出生在這樣的大環境之下。

他本是出生于江蘇常熟的一戶姓陸的人家,但是由于父親早逝,家中實在是貧困,就在七八歲的時候被過繼給了一位叫黃樂的老人。

老人有90多歲了,雖說家境富裕但是一直膝下無子,在耄耋之年可以得到這樣一位繼子,高興地直說:「黃公望子久矣。」也因此改名叫黃公望。

殷實的家境和老人對他寄予的厚望,使得他從小就能接受到良好的教育,再加上他自身本就勤勉好學,年紀輕輕就能夠吟詩作詞,在畫畫方面的才華也同樣是不容小覷。

他人生的開端本能奠定他有一個坦蕩的仕途,考取功名,高中進士。

只是造化弄人,北方的鐵蹄踏破了南方的領土,科舉考試被廢除,他再也沒有機會能實現夢想。

年紀輕輕的黃公望不肯放棄曾經的所學,希望有一處地方能施展自己的才華,心中還有著對于功名的渴望。

只是這一等,就等到了24、5歲,彼時他被江浙行省平章政事張閭所看中,聘為書吏,不過那時候他也不知道,這究竟是福還是禍。

黃公望在這個官職上居然一待就待到了42歲,而這居然會成為他仕途的最高點。

因為到1314年,張閭因為在辦理群眾稅收的過程中鬧出了人命,所以為了平民憤,皇帝下令逮捕張閭,黃公望也因此被牽連入獄。

可造化弄人啊,在他入獄的時間中,科舉考試居然重新恢復了,身邊的好友也都依次高中,去各個地方都謀求了一官半職。

黃公望如此追求仕途,可能大家想著他會重新去考取功名,但事實并非如此。

雖然已經年近五十了,但他不僅人生中沒有過什麼高光時刻,反而還一直備受命運的捉弄。

經歷了不斷的失意和跌倒后,黃公望早就對官場失去了興趣,便放棄了自己前半生所一直追求的仕途。

不過他也沒有任由自己沉入谷底,而是選擇隨心而動,經人介紹后加入了全真教,成為了一名教士。

他約上好友游山玩水,一邊旅游,一邊靠著替他人占卜、賣畫來賺錢。

在這個過程之中,他認識到了很多畫畫很好的朋友,經過跟他們不斷的切磋和交流,黃公望漸漸對畫畫的興趣越來越高,技術也越來越好。

這時他索性就想著干脆專門攻克繪畫算了。

黃公望的繪畫天賦在小時候就已經「初露頭角」了,而且在後來還得到過趙孟頫的提點,所以他的技藝是沒得說的。

他沉醉在山川秀麗中無法自拔,因此他決定通過繪畫,將眼中的景色記錄下來。

不管是細小的樹葉,還是波濤洶涌的大江大河,他都會細細去觀察,仔細去品味。

到後來他干脆就定居在了富春江,那個被稱為「無處不畫圖」的地方。

他日復一日、年復一年都與良辰美景,秀麗山水呆在一起,也逐漸沉淀了下來,漸漸變得寵辱不驚、淡定從容。

縱使時局動蕩,但他的心中仿佛只有山水,《富春山居圖》也正是這個時候所畫出來的。

他的繪畫充滿了隨性和堅持,不僅要觀察細致之后再構思,而且往往也只在興致最高的時候才會動筆,所以久而久之,富春江到處都能夠看到他的蹤跡。

他的畫作中不僅包含了富春江的美不勝收,也包含了他豁達的人生態度。

「擇高處立,就平處坐,向寬而行。」

這是左宗棠寫出的一句話:一個人哪怕處于低谷,但是不放棄夢想,熬過了孤獨之后,便能夠成就一番大業。

這不就是描繪的黃公望嗎?

現如今也常會有人去富春江尋找畫中的實景,甚至也會拍下照片作一下對比,只是根本就比不上畫中的意境。

那畫的表面雖是山水風景,但背后卻包含了他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