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考古隊後來又挖了整整十年,居然還挖出了好幾個中國第一。
這就是秦公一號大墓。
這座古墓還有一個詭異的地方,就是那裝滿了數百個活人的殉葬箱。
最重要的是,專家檢驗這些活殉者的死因后,還揭開了千年前人殉制度的真相。
這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呢?
在始皇帝統一六國之前,秦朝的首都其實是在一個名叫雍城,也就是如今的陜西鳳翔這塊。
因此,為了找尋秦代的歷史,不少考古學家早早地就來此地扎根,其中就有一個名叫韓偉的青年學者。
1976年,來到雍城的韓偉深知自己腳下的這片土地藏金納寶,但無奈的是,不管自己如何翻來覆去地找,都一無所獲。
難道,秦王們的墓葬并不在這里?
就在韓偉快要心灰意冷的時候,一個名叫靳思治的農民找到了考古隊。
原來,靳思治聽聞考古隊有所謂的「穿地鏡」之后,對考古工作是相當地好奇,于是便找上韓偉想一睹究竟。
韓偉聽完,卻笑著說自己并沒有什麼「穿地鏡」,考古憑借的是洛陽鏟這種工具,一旦用這種工具挖出了五花夯土,那麼地底就極有可能有古跡。
一聽這話,靳思治立馬說道,自己村里就有塊地很神奇,一年四季不長任何植物,可能就是韓偉要找的土。
將信將疑的韓偉就帶著考古隊一行人來到了靳思治所說的地方,用洛陽鏟一挖,結果還真發現了厚實的五花夯土。
沿著五花夯土往下挖,韓偉一行人果然發現一座超級大墓。
整個墓室共有兩條斜坡墓道,基本呈「中」字形格局。
通過判斷墓中的文物,以及墓室底部的青膏泥、木炭等年代,韓偉認定這是一處秦公大墓。
由于這是在雍城發現的第一座與秦公相關的大墓,因此又稱為秦公一號大墓。
作為我國發掘的首個秦公大墓,考古學家希望從中去窺探秦國的歷史。
然而墓室雖然找到,但墓室的情況卻不大樂觀。
在挖掘的過程中,韓偉就陸續發現了一些比較小的洞。
有些小洞中,甚至還散落著宋代的瓷碗碎片。
這也就意味著,這座秦公墓可能在宋代的時候,就已經被盜了。
隨著挖掘的進一步深入,盜洞也越來越多。最終,經過韓偉一行人的整理得出,光是盜洞,就有247個。
換言之,即使韓偉等人順利完成了對墓室的挖掘工作,也有可能毫無收獲。
盡管如此,抱著些許的希望,韓偉一行考古工作者還是堅持地將大墓挖掘下去。
這一挖,便是十年。
1986年,秦公一號大墓終于在考古學家移動了將近十多萬立方米的土方之后重見天日。
它身長三百米,寬度在五十五米,深度在二十五米,是
我國迄今為止最大的先秦古墓。正如韓偉所料想的那般,整個大墓中的隨葬品所剩不多。
其中,被盜的大件文物更是多達一千多件。
但是,判斷墓葬的價值并不局限于出土文物數量的多寡,而在于其中發現的現象是否反應了當時的經濟、文化等。
比起墓葬的出土文物,其中數百座殉葬者的箱子更引人注意。
據韓偉的說法,這座大墓中的殉葬者比已知的任何周秦墓葬都要多。
圖片中,這些密密麻麻的箱子,就是古人用來裝活人的殉葬箱。
用活人殉葬,并不是秦朝獨有的制度。
先秦之前,活人陪葬乃是墓葬制度的基本要求之一,不論是周王室還是其余諸侯國,均以活人隨葬為權力的象征。
然而,秦公一號大墓中的殉葬者人數卻遠遠超出已知的所有先秦墓葬。
在其墓室之中,除了有將近166個用來裝殉葬者的木質箱匣,還有數不清的白骨。
試想一下,當考古隊員深入墓室,迎接他們的卻是滿地的白骨,這是多麼恐怖的場面。
根據《挖掘簡報》記載,韓偉一眾人剛進入墓室二號台的時候,完全被嚇住了。
緩過神來的他們認真清理了這滿地的白骨,最終認定這是20人的骨骸。
然而,這還僅是「巨大驚喜」的開頭。
韓偉一行人剛來到墓室的第三號台,就發現圍繞著墓主棺槨的是166個箱匣。
其中,72個木箱寬厚且面積較大,里面裝的則是被繩索捆綁著的殉葬者。
另外94個匣子面積遠小于木箱,且裝飾較為簡單,里面同樣是殉葬者。
韓偉通過這些出土文物初步判斷,木箱中的殉葬者應該是身份較高的姬妾、大臣等人。
匣子中的94具尸骨,則是地位較低的奴隸。
至于墓室第2階台的、裸露的人骨,應當是身份最低的「人牲」。
對于韓偉一眾人,先秦的殉葬制度早有聽聞。
但令人感到震驚的是,姬妾與大臣這類身份相對而言較為高貴的人,也要為君王殉葬,而且還是以被縛的姿態捆綁在木箱之中。
據《史記》記載,秦國自從第5代秦君起,就開始了人殉制度。一直到第24代秦君,也就是秦獻公的時候,這種制度才被廢除。
在一眾秦君中,據《史記》所言,殉葬者最多的應該是秦穆公。
當時,秦國的三位賢臣:奄息、仲行、虎也在殉葬者的行列。
毫無疑問,賢臣就算對君王如何忠誠,也不至于想要陪伴君王一道下黃泉。
這就不得不讓人懷疑,當時的殉葬者是以什麼姿態進入墓室之中。
難不成,所有殉葬者都以能夠作為陪葬品為榮嗎?
據《挖掘簡報》記錄,秦公一號墓中的殉葬者姿勢尤為奇怪。
首先,在多達166個箱匣中,考古學家發現這些殉葬者都被繩索給綁了起來。
按道理來說,這似乎是在預示著人們:殉葬者并非是自愿殉葬,而是被迫殉葬的。
但問題恰恰就在這。
如果說,一個人不是出于自愿去做某一件事情的話,那麼他大機率是會反抗的。
試想一下,哪怕殉葬者被繩索捆得緊緊的,但出于求生的本能,他們也不可能安靜地呆在箱匣之中,必定要鬧出些許動靜。
可偏偏,考古學家沒有在這些箱匣之中發現任何掙扎的痕跡。
就好似,這些人進入箱匣之前就已經死去一般。
然而,不論是《史記》還是《禮記》,它們都明確記載著,人殉制度的前提是,殉葬者必須是活人。
換言之,倘若殉葬者在進入墓室之前就已經死去,那麼他們就不配作為殉葬者。
那麼,這些殉葬者又是如何在墓室之中集體死亡的呢?
既然靠殉葬品中無法找到答案,那麼考古學家就換了思路,直接檢測殉葬者的骨骸成分。
借助現代科技,考古學家得到了一份關于殉葬者骨骸成分的詳細報告,最終發現其中汞、砷元素嚴重超標。
但是,秦墓本身是沒有過多的汞、砷元素的。
這也是說,這些殉葬者是硬生生地吃下了這麼多有毒元素。
眾所周知,砷元素常見于砒霜之中。
因此,考古學家們懷疑,這些殉葬者先是被人捆綁了起來,被送入了墓室之中,隨后又被喂了大量的砒霜。
如此一來,當殉葬者反應過來這是怎麼一回事的時候,砒霜的藥效也已經發作,想反抗都已經來不及了。
由此可見,為了滿足所謂人殉的條件,當時的統治者是多麼地殘忍。
如果說,身份較低的奴隸在統治者眼中不值一提,可姬妾、大臣好歹也是有權有勢的人,卻仍然敵不過統治者的權威,說陪葬就陪葬。
從這里也可以看出,在當時,被統治者其實是不被當做人的,更別說什麼人權了。
盡管秦獻公繼位之后,就已經嚴令禁止了人殉制度。
但事實上,秦國人殉的傳統卻是沒有改變過的。
據《戰國策》記載,宣太后就曾經直言,等她死了要自己的寵臣魏丑夫給自己陪葬。
另外,《史記》也有所記載,秦二世在始皇帝走后,頒布了一項非常嚴苛的律令:后宮中凡是沒有給始皇帝生過兒子的妃子,都得陪葬。
不僅如此,秦二世甚至要求自己的兄弟們也為父親殉葬。
當然,秦二世可能已經到了比較喪心病狂的地步,將人殉制度的殘忍發揮得淋漓盡致。
但是,統治者的這種暴行,本身還是與這一制度相輔相成的。
沒有人殉制度,其殘忍無法體現;統治者稍微仁慈,人殉制度或許就不一定會出現。
因此,不管給殉葬者加上多麼繁華的棺槨,但都始終掩蓋不了人殉制度對生命的漠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