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封建王朝時期,王朝統治者將自己視為社會的中心,并以皇帝為核心劃分出不同的服區,這就是「五服」說的由來。所謂「五服」,是指以天子為中心,根據距離天子遠近來劃分的五個服區。
最里面的甸服地區,是天子直接管轄的區域,每日要向天子進貢。這代表著最高等級和最高榮譽。稍微遠離中央一些的侯服地區,每個月要向天子進貢一次。地位和榮譽相對甸服就略低一等。再往外的是綏服地區,每季朝貢一次,地位再次遞減。最后是邊疆的要服和荒服地區,進貢頻率最低,只有每年甚至一生一次,這代表著最低的地位。
可以看出,五服的劃分在根本上就是訂立等級的手段。它明確表明,離天子近者地位更高、榮譽更大,遠者地位較低、榮譽較少。這種觀念滲透到社會的方方面面,制定了人們應得的待遇。生于富裕的甸服之內的百姓,自然比邊遠貧瘠之地的人得到更多尊重。他們更容易獲得提拔重用,子弟也更好地接受教育,日后仕途通達。
五服體系的實施,在客觀上強化了皇權中心化,凸顯了等級森嚴的社會結構。它鞏固了統治階級的權威,維系了封建秩序的長期穩定。正因如此,即使郡縣制逐步取代五服,成為實際的地方管理模式,五服理念的影響還是長期存在。在人心中,那種以皇權為核心的等級觀念并未根除,為五服傳統在民間社會的延續和變異埋下了伏筆。
在古代的民間社會,「五服」的概念也被吸收借用,并賦予了新的內涵。它被應用到判斷親疏關系這個新的方面。
按照民間的標準,五服之內的直系血親被視為近親,在當前社會中,農村所說的「五服」,指的是 以九族為基礎的親戚族人(九族:高祖、曾祖、祖父、父親、自己、兒子、孫子、曾孫、玄孫。)。出了這九族,但卻又是本家族的人,那就是 「出五服」。
這類說法,是現如今最令人接受的一種說法,可古代封建王朝之中,五服的具體含義,卻遠比人們想象的還要 復雜。
古代歷史上,人們將以天子為核心的 「五服論」,視為五服的由來,其意思就是根據距離天子的遠近,來確定不同的「服區」。這種應用五服劃分親疏的做法,形成的社會背景與原因主要有兩個:
第一,在古代封建社會,嫡長子與庶子地位懸殊。嫡長子代表正統血脈,其子孫后代在宗族中地位較高,是正宗的一脈,得到最多榮譽與利益。而庶子的后代則屬于支庶,不得與正宗平起平坐,地位較低。古人判斷親疏時,往往會更看重嫡長子一脈,視為近親;其他庶出則屬「有距離」的遠親。這種「親疏有別」的觀念,以五服作為劃分標準,將嫡庶關系具象化,便于操作。
第二,古人講究「五代遷墳」,認為五代以后就不必再祭祀先祖。這與當時的喪葬文化和祖先崇拜觀念有關。如果一個血親超過五代,就不再需要祭祀,也就被認為不再是親近的親族了。按照這個邏輯,五代以內需要祭祀的才是真正的近親。
基于這兩個主要原因,民間吸收了五服的概念,但賦予它判斷親疏遠近的新職能。原本只代表地域等級的五服,變成了區分近親和遠親的衡量標準。這種概念的延伸適應了民間對親疏判斷的實際需要。
在古代社會,「五服」不僅被用來判斷親疏關系,也成為決定兩人是否可以通婚的重要標準。
古人有句諺語:「五服之外非親戚」。這句話的原意,就是超出五服的人,已經不被視為自己的親戚,可以考慮與之通婚結為夫妻。之所以有這樣的說法和做法,主要是為了防范近親通婚。
在古代封建社會,上層階級普遍實行一夫多妻制,皇族和權貴們往往都有許多妻室和妾侍,子嗣眾多。如果不采取某種標準來規避近親通婚,一旦子孫后代之間出現婚配,就很容易導致[亂.倫]。這對當時以血統純正為榮的統治階級是大忌。
于是古人利用「五服」這個概念,作為判斷對象是否屬于近親的規則。只有兩人都在五服之外,即便存在血緣關系,也可以考慮結為夫妻。否則,即使雙方再喜歡對方,也不得不放棄,以絕后患。
這種利用五服圈定可能婚配范圍的做法,在當時也有一定的合理性。它為復雜的權貴關系劃定了一個 ,避免子孫后代在茫茫人海中出現[亂.倫]。這在某種程度上保證了統治階級的血統純正性。
當然,這種防范近親通婚的考量在今天看來已經過時。現代社會普遍可以接受遠親甚至異族通婚。但在當時的歷史語境下,五服標準幫助古人規避了可能的[亂.倫]風險,這一點還是值得理解的。
通過上述分析我們可以看出,相比于今人,古人對「親」「疏」的界定無疑更為嚴苛。這與古代等級森嚴的社會有直接關系。在那個時代,判斷一個人是否屬于自己的親戚,往往關系到實質性的利益和榮譽分配。今天社會已不再如此,「親疏」標準也更為寬松。
但我們在批判前人的同時,也要保持中肯客觀的視角。古人在沒有現代科學指導的情況下,試圖尋找一個劃分親疏的標準,這在當時也是一種合理的選擇。利用已有的「務服」概念拓展應用,既省力,也便于被廣泛接受。雖然這種標準在今天看來不夠科學嚴謹,但對當時的社會規則建設還具有一定積極意義。
今天我們有更科學的方法判斷血緣關系,但回顧「五服」的歷史淵源,還是讓我們更深刻地思考:隨著時代變遷,人與人之間關系和倫理觀念也在不斷調整變化。我們既不能簡單否定前人,也不能毫無疑問地接受前人。保持批判性思維,才能在汲取歷史智慧的同時,避免其局限性。這對我們正確看待今昔變遷,建立符合時代要求的倫理關系,也會有一定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