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彭時:7年首輔,27年仕途,因「打瞌睡」聞名,因持正義名留青史
2023/10/18

楔子:

明朝正統十三年(1448年)三月,明英宗 朱祁鎮遇到一個非常尷尬的事情。當年科舉殿試結束后的第二天,按理說前三甲的考生都要入宮謝恩。可當朱祁鎮上朝時, 榜眼探花都來謝恩了, 狀元卻沒有來。

朱祁鎮以為狀元在路上耽誤了,便讓大家再等等。結果等了半個時辰,狀元還沒來。

朱祁鎮不耐煩了,派錦衣衛去請。等錦衣衛到達的時候,只見狀元郎還趴在桌子上呼呼大睡。朱祁鎮一氣之下,差點把他的狀元給取消了。

這位狀元,名叫 彭時。在明朝歷史上,因為「打瞌睡」而聞名于后世的狀元,就他一人。

在歷史上, 彭時是個了不起的人物。本文,筆者將和大家講述明朝4朝老臣,內閣首輔彭時。希望通過他的一生,讓大家充滿正氣。

一、廬陵狀元郎,瞌睡天下知

彭時,字純道,又字宏道,號可齋。廬陵安福(今江西吉安市安福縣)人。彭時出生于永樂十四年(1416年),他的家族底蘊深厚,自南宋時期,便世代耕讀。

根據《文淵閣大學士謚文憲彭公神道碑銘》記載:

公自幼凝重嗜學,穎悟過人。甫長,從諸父受春秋,習舉子業,肆力群書,淹貫經義……

意思是說,彭時小時候為人穩重,聰明過人,酷愛學習。待彭時年紀稍大時,他就跟隨叔伯們學習《春秋》,并研究舉人的課業。在嚴格的教育下,他博覽群書,通曉經義。

正統六年,25歲的彭時中舉,此后進入國子監學習。彭時學習刻苦,為人正直,當時的國子監祭酒李時勉很欣賞他。

彭時一共參加過三次科舉會試,前兩次都沒有考中。

正統十三年,當年是農歷戊辰年,因此當年的科舉又稱「戊辰科」。32歲的彭時第三次參加會試,待到發榜那天,他驚喜地發現,他的名字竟然在第三名。

同窗們都要在酒樓為彭時慶賀,彭時卻謝絕了所有的交際,他回到住處認真溫書,準備接下來的殿試。

一個月后,明英宗朱祁鎮親自主持殿試。 彭時的答卷非常出彩,被朱祁鎮欽點為一甲第一名,是為狀元。當時,榜眼是蘇州人 陳鑒,探花是明朝的另一位名臣、天順年間的內閣成員 岳正

值得一提的是,位列三甲的彭時、陳鑒、岳正三人都出生在永樂十四年左右,他們金榜題名時,都不超過35歲,正是為國出力的年紀。朱祁鎮也非常喜歡,只待第二天,他們三人上朝,好正式安排具體職務。

且說彭時高中狀元,歡喜不已,同科們紛紛慶賀。

等他招待完這些朋友們,將他們送走,一個人回到住處時,已經很晚了。考慮到第二天天不亮就得去宮中謝恩,彭時便沒有了睡意。《智囊全集》記載:

十三年,彭時中狀元,當上表謝恩之夕,坐以待旦,至四鼓,乃隱幾而寤,竟失朝。

彭時把謝恩的奏表寫好,一個人坐在桌邊,靜等天亮。不承想,到了后半夜,他又累又困,不知不覺趴在桌子上睡著了。

待到天亮,群臣上朝, 陳鑒岳正早早等候在外,向朱祁鎮呈上謝恩奏表,可是,朱祁鎮卻沒有等到狀元 彭時。這便是本文開篇的那一幕。

朱祁鎮以為,彭時可能是第一天上朝,在路上耽擱了。可等了半個時辰,還沒等到彭時。有御史便上奏說,彭時無故失朝,應該派錦衣衛去捉拿。關鍵時刻,四朝老臣、禮部尚書 胡濙反對說:「彭狀元沒來,應該讓錦衣衛去尋找,而不是捉拿!」

明英宗朱祁鎮立即明白胡濙的意思: 如果彭時第一天中狀元,第二天就被捉拿問罪,丟的豈不是明朝的臉?于是,他下旨讓錦衣衛去尋找。

待錦衣衛來到彭時的住處,發現彭時還趴在桌子上,鼾聲如雷。

後來朱祁鎮為了顧及自己的顏面,并沒有責怪彭時。彭時也因此對朱祁鎮感恩戴德。

在歷史上,狀元并不少見,但因為「打瞌睡」而聞名后世的狀元,也就彭時一個。彭時的故事,很快在當時的士林之中傳為趣聞。

二、王師陷土木,彭時辭內閣

彭時中狀元之后,雖然有「打瞌睡」的小插曲,但他還是被明英宗朱祁鎮任命為翰林院編修。第二年,朱祁鎮在宦官王振的勸說下,御駕親征,結果明朝50萬大軍在土木堡失陷,全軍覆沒,朱祁鎮被俘。

史稱「土木堡之變」。

王師兵敗,京城嘩然。蒙古瓦剌人趁機攻占宣府,直逼北京。在關鍵時刻,于謙等人擁立朱祁鎮的庶弟朱祁鈺為帝,改元景泰,帶領眾人御敵。

當時,朝堂之上,除了于謙等人外,都是朱祁鎮留下來的老臣。朱祁鈺為了鞏固自己的皇權,必須要培養屬于自己的勢力,尤其在內閣之中,朱祁鈺必須提拔屬于自己的人。

可是,稍微有資歷的大臣都是太上皇朱祁鎮的老部下,朱祁鈺不想用。而資歷不高的人,若想盡快進入內閣,肯定會遭到大臣們的非議。最終,朱祁鈺想到了一個好辦法,他下旨,把 商輅彭時二人調入內閣。

彭時是正統十三年的狀元,而 商輅是正統十年的狀元,后者比前者比彭時早一屆。

換句話說, 商輅彭時雖然資歷淺,但他倆是狀元,朱祁鈺重用這兩個人,其他人肯定沒話說。

所以,就這樣,商輅和彭時入閣參預機務。 商輅不僅僅是狀元,還是明朝的「三元及第」,他被朱祁鈺調入內閣,非常興奮。 但彭時卻并不是很樂意,他向朱祁鈺辭行。《明史》云:

令(彭時)同商輅入閣預機務。聞繼母憂,力辭,不允,乃拜命。釋褐逾年參大政,前此未有也。尋進侍讀。

彭時以繼母去世為由,堅持要回鄉守孝。朱祁鈺則不批準,彭時力辭,朱祁鈺下旨嚴令彭時入閣。彭時不敢抗旨,只得從命。

頭一年中進士,第二年就入閣的人,之前從未有過,彭時是第一人。彭時之所以有這樣的機會,也是因為朱祁鈺的特殊政治考量。

在國家危難之際,彭時和商輅等人在中樞運籌,于謙等人在外奔走,最終打贏了「京師保衛戰」,趕走了瓦剌人。接朱祁鎮回京,待朱祁鎮回京后,被朱祁鈺幽禁在南宮之中。

這時,彭時再一次辭去內閣職務,理由仍是要回鄉為繼母守孝。朱祁鈺賜彭時金帶和五品官服,力勸彭時留任。但彭時還是不給面子。朱祁鈺有點生氣,覺得彭時很「不識趣」。于是,他放彭時回鄉。待彭時守孝期滿,朱祁鈺沒有讓他再入內閣,而是讓他仍回翰林院。

景泰三年,朱祁鈺廢掉朱見深(朱祁鎮之子)的太子之位,立自己的兒子朱見濟為太子。

筆者讀明史,認為朱祁鈺是一位出色的帝王。然而,他一生唯一有瑕疵的地方,就是違背了先前的承諾,廢黜朱見深。

彭時一身正氣,朱祁鈺廢除朱見深的時候,彭時曾上書勸阻,但并未能改變朱祁鈺的決定。

在景泰朝,彭時本有機會得到朱祁鈺的重用,可是,他卻三番兩次不給朱祁鈺的面子,最終未能再次入閣。在景泰后期,彭時從翰林院侍讀升任太常寺少卿,但仍未被重用。

沒想到的是,彭時的這種做法,反而讓他因禍得福,因為朱祁鈺在明朝僅僅是個「臨時工」。

三、成化任首輔,立身守大義

景泰八年,明代宗朱祁鈺病危。因為太子朱見濟早在三年前就夭折了,為了取得擁立之功,石亨、徐有貞、曹吉祥等人發動「奪門之變」,迎接太上皇朱祁鎮復辟。

明英宗朱祁鎮二次登基后,景泰朝的臣子們遭到了「大清洗」。首先,功臣于謙遭到冤殺,內閣成員王文被斬首,那個曾經和彭時一起被朱祁鈺提拔的 商輅被削籍為民。而彭時因為在景泰朝不受重用,反而被朱祁鎮被晉升為學士,入內閣參預機務。

在景泰和天順交替之際,彭時和商輅兩位名臣的一升一降,是王朝政治的最真實的寫照。

天順初年,朱祁鎮先任命「奪門之變」的功臣 徐有貞為首輔,後來徐有貞被罷免, 李賢擔任首輔。李賢是明朝繼「三楊」之后,難得的好宰相。李賢素知彭時為人正直,因此凡事都和彭時商量。《明史》云:

時引義爭可否,或至失色。賢初小忤,久亦服其諒直,曰:「彭公,真君子也。」

彭時雖然在內閣中排名最末,但遇事都堅持大義,敢于和首輔李賢爭論,不計得失。李賢因此感嘆道: 彭時真乃君子也!

明英宗天順年間,水患橫行,又歷經「曹石之亂」, 李賢、彭時、呂原三人主持內閣,同心協力,賑災救民,維持社稷安定。

當時,錦衣衛指揮使 門達為了陷害李賢,建議讓明英宗朱祁鎮把李賢罷免,任用彭時為首輔。彭時聽聞后,找到明英宗朱祁鎮,為李賢說了很多好話,還說:「

賢去,時不得獨留。」意思是,如果李賢被罷免,我也不想留下。

彭時的話,救了李賢,更顯示出他的高貴的品格。

天順八年,明英宗朱祁鎮病危,召李賢、彭時入內。朱祁鎮口述遺詔,彭時抄錄潤色,當聽到朱祁鎮說廢除嬪妃殉葬時,彭時涕淚橫流,忍不住哭出悲愴之聲。

《韓非子》中說: 仁者謂其中心欣然愛人也。

意思是,所謂「仁者」,就是發自內心地去憐憫、愛護別人。

彭時認為,明英宗取消殉葬制度,實乃是功在千秋的菩薩心腸。彭時之所以會哭出來,是因為他和朱祁鎮當時的悲憫之心產生了共鳴。

天順八年二月,明憲宗朱見深即位。當時,朱見深的嫡母錢皇后和生母周貴妃都在世。周貴妃以錢皇后久病為借口,勸兒子獨尊自己為太后。朱見深本有意袒護生母,但李賢和彭時為錢皇后力爭,彭時更是說:

「堅持嫡庶之別乃是綱常,不這麼做就不能讓天下人信服!」

最后,朱見深屈服,兩宮并立,以錢太后為尊,周太后次之。

成化四年,李賢和陳文相繼去世,彭時接任首輔。同年,錢太后去世。周太后不愿錢太后與明英宗合葬,彭時又為錢太后力爭,當時周太后恨彭時恨得牙癢癢,但彭時堅守大義,無所畏懼。

朱見深本來是向著自己的生母的,但沒想到彭時這個「倔老頭」非常有毅力,他跪在台階上不起來,并且說道: 「如果陛下不同意錢太后與先帝合葬,臣拒不退下!」後來,諸位大臣見彭時堅持,陸續有40多人跪在彭時身后,向朱見深施壓。

朱見深還是怕了這個「倔老頭」,最后,朱見深把錢太后葬在明英宗的左側,把右邊的位置留給生母。明朝祭祀,以左為尊。這意味著,彭時最終還是戰勝了周太后。

柳宗元有一句名言: 守正為心,疾惡不懼。

彭時守正為心,不愧為君子。

四、首輔歷七載,正義傳千年

成化初期,朱見深專寵萬貴妃,以至于其他嬪妃都沒有生子。彭時為了王朝延續著想,力勸朱見深不可專寵后妃。《明史·彭時傳》云:

「帝雖不能從,而心嘉其忠。」

意思是,朱見深雖然沒有聽彭時的話,但也稱贊他的一片忠心。

彭時在明憲宗時期,擔任了7年首輔。為成化朝作出巨大貢獻。當時,彭時勸朱見深召 商輅入閣,商輅起復后,和彭時二人各有所長。彭時為人正直,善于發現問題,針對性解決,切中時弊;而商輅則擅長集思廣益,推薦人才。二人緊密配合,成化初年算得上是「政通人和」。

《明通鑒》評價說:

成化初閣臣,自李賢以下,其可稱者,彭時、商輅而已。

意思是,在成化時期,李賢去世之后,能成為賢能的閣臣,只有彭時和商輅。而這兩人都是狀元出身,不僅才高八斗,為政水平也很高,非常難得。

成化五年,彭時生病,他在病中多次主持重要的決議,例如承辦光祿寺的貪腐;減免山東、河南等因旱災而受損地區的賦稅等。

成化七年,彭時身體狀況已經很差了, 宦官劉永清因立功,有人建議為他封伯爵。彭時極力反對,他認為給宦官封爵位,必然會導致后世爭相效仿,到時候大明朝恐怕要延續宦官之禍。

幾個月后,彭時請求告老還鄉,朱見深不準,仍讓彭時帶病主持內閣。彭時當時給朱見深提了7條意見,其中包括不要寵信宦官、不要浪費金錢、虛心接受諫言等。

成化十一年正月,彭時病重,朱見深封他為少保。三月二十二日,彭時病逝,終年60歲。

朱見深為他輟朝,賜謚號「文憲」。

《明史》是這樣評價彭時的:

彭時侃侃守義,盡忠獻諫,粹然一出于正。

這句話的意思是, 彭時堅守正義,竭盡忠誠,進獻納言。他這麼做,純粹出于正義,沒有半點私心。

在筆者看來:彭時少年苦讀,32歲中狀元,他人生的前半段,其實就是古代讀書人所追求的「正途」。他為官27年,做了7年首輔,在這期間,他堅持正義,堅持嫡庶綱常,治理國家,愛護百姓,對抗宦官,他的后半生,也是古代士大夫所崇尚的「正道」。

一個前半生走「正途」,后半生持「正道」的明朝名臣,不值得名留青史嗎?

《荀子·榮辱》中說: 義之所在,不傾于權,不顧其利。

意思是說,一個堅持正義的人,是不懼怕權貴,不顧個人得失的。 彭時的「狀元」身份并不值得驕傲,但他一身正氣,值得他驕傲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