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伯溫死后,朱元璋鋸掉了他的棺材頭,露出的6字,讓朱元璋慚愧
2023/09/19

前言

當一個人站在歷史的風口浪尖,面對的是改朝換代的激流磅礴,他該如何抉擇自己的人生?面對紛亂動蕩的時局,如何在順應時代的大勢與堅持個人信念之間找到平衡?一個充滿傳奇色彩的人物,用他抉擇的故事,詮釋了一個時代的滄桑巨變。

小才子考中天童 才華難展遭貶謫

1240年,一個神童降生在元朝末年的江南。他就是後來令蒙古人為之夜寐以求的明朝開國重臣——劉伯溫。

劉伯溫是元朝南宋遺老劉爚的兒子,自小聰慧過人,舉止文雅。5歲讀書識字,7歲能作古文,人稱「神童」。在劉爚的悉心啟蒙下,劉伯溫學貫古今,對《春秋》、《左傳》了如指掌。12歲時,他參加縣試,輕松考中了秀才,躋身于當時以壯年居多的及第者之列,更是實至名歸的「天童」

當時的元朝已是風雨飄搖,正值動蕩時局。科舉制度已名存實亡,劉伯溫的才華無處施展。14歲進士及第后,劉伯溫空有抱負,卻無法展現鴻雁之志。三年待業在家后,他才終于被任命為一個邊遠縣的推官,實為遙遙華表之人。

縣官劉伯溫廉潔奉公,總是秉公執法,不徇私情,拒絕權貴獻賄,于是得罪了當地豪強。這些豪強聯名告發劉伯溫「妄議朝政」,將他誣陷為謀反。朝廷為維穩起見,將劉伯溫貶為「常德司戶參軍」。

才華出眾的劉伯溫,被貶到鄉野,心中郁郁寡歡。他發現無法改變這個腐朽渡過,最終憤然拋棄官職,歸隱家鄉。

一見傾心 共譜新篇

1355年,江南起義軍領袖朱元璋崛起,目睹明夷定四方。他多方尋訪人才,聽聞劉伯溫的才名,親自前往拜訪。

一見劉伯溫,朱元璋就對他傾心不已。劉伯溫豐采煊赫,談吐高雅,朱元璋對他禮遇有加,說明來意,盛情邀其出山。

朱元璋渴望劉伯溫的才智,誠心誠意地說:「愿借重先生之智,建功立業。」劉伯溫也看出朱元璋氣度非凡,雄心壯志,正是自己夢寐以求的主公。當下毅然決定,舍小家為大家,挺身而出,追隨朱元璋,誓要助他 明日之新天下。

從此,劉伯溫成為朱元璋的謀士和左膀右臂,助他決勝千里。劉伯溫謀勇兼備,每戰必勝,所向披靡。朱元璋對他信任有加,兩人關系迅速拉近。

謀圓大業 力排眾議

1368年,朱元璋定鼎金陵,稱吳王,逐步統一天下。為建立新的王朝,朱元璋多次求教劉伯溫。劉伯溫建議朱元璋稱帝建國,并給出了周詳的計劃。

朱元璋的謀臣徐達等人都認為,稱帝尚早。但劉伯溫力排眾議,認為天下大亂,正是建國之時。他的謀略最終說服了朱元璋。

而關于建都,劉伯溫也給出滿漢全帝京的建議,即明朝要遷都北平,統合南北。這一謀略令朱元璋大加贊賞,請劉伯溫細化這個宏偉藍圖。

在劉伯溫卓越的政治智慧指引下,朱元璋順利稱帝,國號大明,史稱洪武。明朝的興起有賴于劉伯溫的謀略布局。若沒有他,朱元璋很可能無法如此順利地建立統一的王朝。

防微杜漸 處處警惕

然而,劉伯溫的才華和威望,也令朱元璋深感忌憚。1382年,明朝國祚已定,但朱元璋對劉伯溫的戒心絲毫不減。

他擔心劉伯溫有異心,會威脅到自己的地位,畢竟以劉伯溫的智慧,奪位并非難事。何況,劉伯溫出身元朝官宦,曾效忠元廷,轉投明朝,其忠誠度令朱元璋存疑。

于是朱元璋處處設防,防止劉伯溫坐大。他放諸多心腹密探監視劉伯溫的一舉一動,尋找把柄。朱元璋還故意在朝堂之上刁難劉伯溫,試探他的反應。

劉伯溫深知朱元璋的疑忌,心中萬分焦慮。他明白,才高八斗的自己,已被朱元璋視為心腹大患。為化解朱元璋的疑慮,劉伯溫處處低調行事,從不越俎代庖,也極力避免在朝堂上出風頭,生怕招致猜忌。

遭猜忌隔閡 不敢有異

盡管劉伯溫小心翼翼,但朱元璋的猜忌之心已經根深蒂固,仍然防備劉伯溫會染指他的江山。劉伯溫的謹慎從容,在朱元璋眼中更似有鬼胎。

朱元璋開始在朝堂上當眾辱罵劉伯溫,試圖激他反抗。劉伯溫含淚忍辱,從不還擊,以最柔順的姿態化解朱元璋的敵意。

這種強烈的猜忌隔閡,讓兩人的君臣關系每況愈下。劉伯溫竭力忍辱負重,小心奉承朱元璋。但朱元璋仍然防備劉伯溫,終究沒有信任他。

劉伯溫深感前功盡棄,心灰意冷。他明白自己無法再為這個疑神疑鬼的君主效力,只能潛心養生,等待在家中度過余生。

功成身退 鋸棺驚現律令

1379年,劉伯溫在家中患重病,臥床不起。朱元璋得知,并未派人慰問。

沒多久,劉伯溫病重不治,以64歲高齡離世。臨終前,他了然自己一生的功業,將在死后被朱元璋抹殺。

果然,劉伯溫病逝的消息傳開后,朱元璋不但沒有發文悼念,反而命人盯梢劉伯溫的喪事。劉伯溫治喪時,竟無一官員前來吊唁,死神草草了事。

更駭人聽聞的是,劉伯溫下葬后,朱元璋竟親自派人,打開劉伯溫的棺木。因為有傳言劉伯溫的尸體蘊含「龍氣」。

當棺木被鋸開,露出劉伯溫的遺容時,一個小木匣突然滾落在地。朱元璋親自打開一看,里面赫然寫著「開棺見尸者斬」六個大字。

原來,這出自明朝律法之規定。朱元璋看后,嚇得魂飛魄散。因為這正是他親自制定的法律。此時此刻,連他自己這位天子,也犯下了滔天大罪。

朱元璋意識到,生前的劉伯溫早已洞悉自己命人開棺的行為,用這死前的「回禮」,警示朱元璋不要錯下彌天大罪。

面對忠心耿耿卻被自己猜忌的劉伯溫,朱元璋無地自容,這一箭已穿心。他再也無法正視自己,以皇權強取豪奪,荼毒忠良的行為。

劉伯溫用他卓絕的智慧,終于獲得了來世的正義和公道。

而暴虐的朱元璋,也在死前領教了何為天理循環,自食惡果。

結語

劉伯溫與朱元璋的故事,是一段跌宕起伏的傳奇,也是一個時代的縮影。

劉伯溫代表著正義,理想,以及一個人對信仰的堅守。他一生披荊斬棘,只為了心中大明天下的理想而奮斗。盡管朱元璋的猜忌傷透了他的心,但他始終沒有動搖,因為他明白自己肩負的歷史使命。

而朱元璋則代表著權力的陰暗面。他缺乏信任,多疑苛察,最終失去了像劉伯溫這樣的心腹良才。他因猜忌劉伯溫,而使明朝功臣凋零,埋葬了開國之本。

時過境遷,我們看到的不僅是一個悲劇或教訓。更應思索的是,一個人的生命意義在哪里?如何在動蕩時局中堅守內心的道標?劉伯溫用他的一生,給了我們最好的注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