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老照片:80多年前的成都,大美蓉城風貌,令人驚嘆!
2023/10/21

有人說,成都是一座來了就不想走的城市。九天開出一成都,萬戶千門入畫圖。曉看紅濕處,花重錦官城。所有這些詞匯,都難以形容成都的美。

30年代成都街頭

如果文字還不夠直觀,那就用27張民國時期的老照片(黑白照片上色修復了清晰度),來勾勒成都獨特的輪廓。照片搜集不易,有些是第一次曝光,你值得收藏!

1930年,成都蜀王府南大門,看上去非常氣派。朝南的三券城門前,矗立著一座三間四柱二樓的石牌樓。牌坊上方四個大字:為國求賢;左右兩邊各有兩字:會昌、建福。

蜀王府,始建于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它規模宏大,是最壯觀豪華的藩王府之一。民國時期,蜀王府遭到了嚴重破壞。到了1967年,被徹底拆除。如今只剩下了一個地名。

30年代,位于成都的劉備惠陵景象。這是寢殿,建筑面闊三間,寬11米,進深8米,灰青筒瓦屋頂,建筑簡樸莊嚴。殿內高懸清人馬維騏所書「千秋凜然」四字匾額。

其后為闕坊,闕坊正中嵌墓碑。弧形碑帽上刻雙龍戲珠浮雕。碑身刻「漢昭烈之陵」五個大字;下款署「大清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三月上浣重建。」闕坊后即為劉備墓。

成都南門外錦江右岸的山崖上,有一座三層重檐樓閣——廻欄樓。廻欄樓建在一座高台之上,四周分布著一些民居建筑。由于年代久遠,樓閣上部飛檐出現了坍塌,露出了木龍骨。

在過去,廻欄樓曾是眾多文人墨客心中向往的所在。他們登臨廻欄樓,一覽廣袤的成都平原,都忍不住留下了千古名句。照片拍攝于1938年。

30年,位于錦江邊上的望江樓。望江樓也叫崇麗閣,樓高28米,是一座全木結構的建筑。望江樓是為了紀念唐代女詩人薛濤而建。民國時期,這里開辟為望江樓公園。

望江樓,始建于光緒十五年(1889年)。朱柱彩繪,碧瓦黃脊,四層高的樓閣臨江而建。明崇禎十七年,望江樓毀于戰亂。現在看到的望江樓為后世重建。

1937年,位于成都郊外的雙孝祠堂。為清末成都富商馬長卿所建,這座祠堂并不是為了紀念馬長卿的雙親,而是為了紀念他因病而亡的兒子和女兒。這類祠堂是比較罕見的。

雙孝祠內花木繁盛,亭台樓閣,被當地百姓稱為「馬家花園」。馬長卿去世后,雙孝祠沒落。後來,被改建為沙利文飯店郊外分店。雙孝祠自此消失了,馬家花園被沿用至今。

30年代,一名男子走過成都的街頭。他是一名流動小販,扛的棍子上掛著待售的小商品。在他背后,還斜挎著一張葦席。白天走街串巷賣東西,晚上睡在隨身攜帶的席子上。

一個小孩子,被小販嘹亮的叫賣聲吸引,拉開門站在門檻里朝外張望。在門前的台階上,有兩個挑水的工人在休息。天氣很冷,他們卻熱得脫掉了身上的棉衣。

這是1939年的成都九眼橋。九眼橋,也叫宏濟橋、鎮江橋。該橋始建于明萬歷二十一年(1593年),距今已有400年的歷史了。九眼橋橫跨在錦江之上,成為當時的地標性建筑。

九眼橋有9個橋洞,是錦江上最大的石拱橋。據說,在該橋以南不遠處,曾有一座回瀾塔。該塔直插云霄,與彎弓形的九眼橋相互輝映,形成了「橋是彎弓塔是箭」的壯觀景象。

這是位于成都的杜甫草堂內景觀。杜甫草堂,位于成都西門外的浣花溪畔,是唐代詩人杜甫在成都時的故居。

后世又有多次修葺擴建,現存建筑為明清時期修建。

杜甫草堂,建筑古樸典雅、園林清幽秀麗,是知名度最高的杜甫行蹤遺跡地。1985年,這里改名為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館。照片拍攝于1930年。

照片中是一個小集市,位置位于成都青羊宮門前。一些小販將商品直接擺在地面上售賣,還有的則掛在架子上,品類多樣琳瑯滿目。借助青羊宮的人氣,平時這個小集市相當熱鬧。

有道是,人間煙火味,最撫煩人心。自古以來,成都給人印象始終是悠閑、輕松的。

在成都有一座石拱橋叫萬里橋。是古代成都水陸交通的一個重要起點站。萬里橋自古以來就為文人墨客們所知。照片拍攝于1930年。

唐代《元和郡縣圖》記載:「萬里橋架大江水,在縣南八里,蜀使費祎聘吳,諸葛亮祖之。祎嘆曰:萬里之路始于此橋。」杜甫詩曰:西山白雪三城戍,南浦清江萬里橋。

1938年冬,成都街頭的一個小吃攤前,圍著幾個孩子。幾十年前的成都街頭,人間煙火氣如此的令人熟悉,特色美食更是讓人直流口水。

成都的美食不僅種類繁多,而且歷史悠久,最早始于南北朝時期。所以,成都是一個集文化,歷史,經濟,美食,旅游為一體的城市。

1938年,成都浣花祠內景象。浣花祠位于成都杜甫草堂旁,是一個小巧別致的院落,門額上書「浣花祠」。大門兩側,懸掛有一副楹聯:紅裙逐馬有如此,翠羽明珰尚儼然。

浣花祠是為紀念巾幗英雄任氏而建。相傳,她住在浣花溪畔,曾幫助丈夫唐代節度使崔寧平叛有功,后人建祠紀念她。明朝末年,草堂、寺、祠均損毀,圖中建筑為光緒年間修建。

30年代,成都街頭景象。正午的陽光很明亮,街道兩側建筑古色古香,沿街店鋪都在開門營業。一些黃包車師傅在陰涼處等待載客。

成都是一座具有悠久歷史的文化名城,街巷極多。過去比較有名的街道有東大街、春熙路、芙蓉巷、錦里等。成都的歷史古跡、人文風尚傳說,都藏在街道的美麗名字里。

1939年的成都青羊宮老照片。青羊宮始建于周朝,初名「青羊肆」。五代時改稱「青羊觀」,宋代名為「青羊宮」。青羊宮是川西第一道觀、西南第一叢林,著名道教宮觀。

照片中那座亭子叫「八卦亭」,建筑共三層,建于重台之上。它是青羊宮保存最完整、造型最華貴的建筑,里面供奉著老子騎著青牛的塑像。

1938年,成都的一間裁縫鋪里,幾名工人正蹬著縫紉機制作衣服,他們是熟練工,臉上都帶著微笑,看得出對自己的工作很滿意。

這是1938年的大慈寺,位于成都東門東勝街。

該寺始建于隋朝,唐代擴建。歷史上,大慈寺經歷興廢,多次毀于戰火。現存建筑為清代順治后陸續重建的。

大慈寺內殿宇宏麗,院庭幽深,古木參天。鼎盛時期,寺內共有96個院子,被稱為「震旦第一禪林」。大慈寺是成都目前年代較為久遠、規模較大的道觀。

這是位于成都郊外河邊的水車。巨大的圓形輪盤不斷轉動,將河水提灌到高處的農田里。這種水車,比傳統的人力灌溉要先進很多。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在一些偏遠地區,還能見到這種水車的影子。照片拍攝于1930年。

30年代,在一個刺繡鋪里,一名年輕女孩正在工作。經過她的一雙巧手,錦緞上繡出了絢麗的圖案。蜀地是中國絲綢文化的發祥地之一,蜀錦和蜀繡更是天下聞名!

1930年,位于成都春熙路上的中華書局成都分局。古色古香的建筑,外面垂下幾條遮陽的竹簾,簾子上寫著「中華書局成都分局」字樣。一名男子挑著籮筐,從門前走過。

中華書局成立于1912年,後來在成都開設了分局,造就了出版業的百年傳奇。到了2012年,中華書局西南編輯在成都正式掛牌。

這座石拱橋,叫駟馬橋,位于成都北門外5里外。駟馬橋原來是一座木橋,後來改建成石橋。它見證了前后蜀兩朝的興衰,更見證了千年成都的輝煌歷史。

駟馬橋,在過去是成都進出北門的第一座大橋,地理位置非常重要。司馬相如來過這里,他感嘆道:不乘高車駟馬,不過汝下。照片拍攝于1939年。

這是位于岷江流域懸崖絕壁上的蠻子洞。蠻子,傳說指的是古蜀之地的山洞里,住著的一種奇怪動物,人們將其稱為「蠻子」。照片拍攝于1938年。

蠻子洞是四川當地民間的說法,洞里未必住著蠻子。也有人將其叫做土匪洞、躲兵洞、兵子洞。現在人們都知道了,所謂的「蠻子洞」其實是漢代人的崖墓。

1939年,位于彭州的白水河銅冶煉廠。峽谷之中的白水河灘上,廠房里正冒出白煙。河面之上,還有一座吊橋,連接廠區和岸邊。遠處的青山在煙霧中時隱時現。

在岷江邊上,一些漁夫站在岸邊的大石頭上,用手里帶有長桿的漁網捕魚。岷江水十分湍急,漁夫們捕魚時都十分小心。在他們身后,是巨大的山體和碎石。照片拍攝于1938年。

1930年,成都郊外的一座客棧。這座客棧建在巖石之上,是一座吊腳樓。客棧用木頭、竹子和席子搭建而成,十分得簡陋。

門口的平台上,擺放著陶罐、竹簍等生活用品。

這是1937年成都博物館內的景象。在一個十分寬敞明亮的房間里,擺放著一些古代的碑刻、石柱、古鏡等文物。這些碑刻還專門放置在特制的木架子上,保護措施做得很到位。

1939年,位于成都郊外的一所學校。學生們穿著整齊的軍裝,正在操場里合影留念,背后的校舍是傳統的古典建筑。身穿長衫的攝影師站在前面指揮,學生們按個子高低排成兩排。

寫在最后:回看30年代的成都老照片,讓人感慨萬千。如今的成都,更美麗、更富有活力。它的包容度與多元化,讓無數人為之傾倒。無論男女老少,都能在這里找到最適合自己的生活方式。你去過成都嗎?你眼里的成都是什麼樣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