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三大缺德事」:干了幾百年還樂不思蜀,現如今依舊有人在干
2023/12/04

「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

這句話強調的是正直、誠實與高尚的人格品質。

然而,在現實生活中,我們發現有些人卻完全不顧道德準則,為了追求個人利益不惜采取各種手段,這種行為被稱為「缺德事」。

可以說,從古至今,世界上從來都不缺干缺德事的人。

然而有三大「缺德事」,至今還有人在干。

打瞎罵啞

在我們的生活中,有許多人在遭受難以忍受的壓力和困擾,這其中尤其包括那些身體上有缺陷的殘障人。

他們面臨著更多的挑戰和痛苦,這是許多健康人士都無法理解的。

自古以來,社會一直倡導關注弱勢群體,殘障人的處境向來不容樂觀,他們往往成為社會上暴力與歧視的對象。

所以說,「三大缺德事」的榜首便是「打瞎子罵啞巴」。

殘障人本就需要更多的關愛與幫助,但是在古代,他們常常淪為泄私憤的對象。

其中「打瞎子罵啞巴」最為常見,行徑之殘忍更是令人發指,這種缺德行為不僅嚴重侵犯了殘障人的基本權利,還在社會上造成了惡劣影響。

很多瞎子都會流落街頭,有些流氓無賴則專門盯上這群弱者,把欺負瞎子當成消遣。

有相關記載顯示,古代有一個富商,每當心情不好,就會請幾個地痞流氓去城中擄來街頭瞎子。

他們把瞎子帶到富商面前,富商便恣意拳打腳踢,一通泄憤。

而這些瞎子渾身淤青,卻又無力報復。

不僅如此,還有一伙些拳腳高手,專門蹲點瞎子乞討的地點,看到就是一頓拳打腳踢。

這些瞎子幾乎天天挨打,有時甚至會被打得血肉模糊。

對于真正的盲人來說,他們更是手無寸鐵,只能默默地接受傷害,無法判斷施暴者的相貌,就算是去告狀也是有苦說不出啊。

而和瞎子類似的,還有啞巴。

有句俗話說的好:「啞巴吃黃連,有苦說不出。」

舉個例子來看:比如說一個地主家的孩子生病了,就算是家中耗盡積蓄也無法治好。

後來,財主便四處請大夫為孩子醫治,忽然有一天,他在街上看到啞巴醫者,于是便大喝一聲:你也配當大夫,然后便狠狠扇了啞巴大夫一耳光。

可是令他沒想到的是,這名啞巴大夫卻研發出了藥方治好他的兒子。

然而一直到最后,這名大夫卻也沒有獲得一句道歉。

可以說,這種行為無疑是在他們的傷口上撒鹽,嚴重的話,甚至會給殘障人帶來一些心理上的創傷。

這類事件在古代尤為常見。

那個年代,殘障人得不到應有的關愛與保護,一些手段極端卑劣的歹徒,便趁機打罵殘障人泄憤,他們深知自己幾乎可以逃脫懲罰,這更是助長了施暴的囂張氣焰。

比如說打瞎子,瞎子看不見兇手長相,根本不知如何指認,罵啞巴則是因為啞巴無法還口,行兇者可以肆無忌憚侮辱謾罵。

于是這就出現了一批「打罵專業戶」,他們靠欺壓殘障人為生,見縫插針,每逢不滿就尋一個可憐的瞎子或啞巴出氣。

挖人祖墳

在中國傳統觀念里,「入土為安」,尊重并維護祖先的遺骸被視為最基本的道義。

然而,在歷史的洪流中,總有一些人在利益驅使下背棄這一基本準則,不惜對死者的遺產進行惡意侵犯,這就是被稱為「挖人祖墳」的罪行。

古代人們十分重視禮教,尤其崇尚「百善孝為先」,將先人下葬在風水寶地,不僅是孝道的體現,也被認為能保佑子孫后代。

因此,盜掘他人祖墳不僅是缺德之舉,更是對整個家族的褻瀆。

然而,這世間總有例外。

一些貪婪之徒,為了錢財不顧一切,鋌而走險盜掘墓葬,他們完全沒有道義底線,唯利是圖,尤其是達官貴人及帝王皇親的墳墓,往往儲藏了巨額財寶,更是這些盜墓賊虎視眈眈的目標。

據說東漢末年,曹操下令成立「摸金校尉」,公然搶掘帝王將相墳墓中的金銀。

根據史書記載,這些「摸金校尉」鐵騎橫行,所過之處,無數帝王將相的墳墓被挖掘一空。

他們為了尋找財寶,甚至連棺槨也不放過,棺木被撕毀,遺骸暴露天日,

如此粗暴和殘忍的盜掘行為,無異是對這些先人的褻瀆。

後來,盜墓行為變得更是猖獗,甚至還出現了一些以此謀生的盜墓組織。

這些盜墓賊手段極其殘忍,不但掘出死者遺骸任意處理,還撕毀棺槨無所不用其極。

而在一些偏遠農村,小規模的盜墓行為更是時有發生。

這些盜墓賊大多是本地人,他們熟悉村民家族墓地的位置,一旦發現哪戶人家最近下葬,便會趁夜色潛入,盜掘墓穴。

這些賊人手腳俐落,來去無蹤,給村民帶來莫大的痛苦。

如果被抓,盜墓賊往往會被村民痛打一頓以泄憤怒,可即便如此,

為了財富,仍有人視之為價格不菲的冒險。

盡管歷代朝廷都禁止盜墓行為,但是錢財的誘惑力顯然戰勝了這些人的道德底線。

他們為了發家致富可以不擇手段,即便是褻瀆死者也在所不惜。

歷史上,盜墓行為屢禁不止。

王朝更替,王公貴族的墓葬往往更受盜墓賊青睞,他們挖空里面的金銀財寶,將棺木焚燒,墓中尸骨也被他們七零八落分散。

看著先人遺骨被如此糟蹋,家屬肝膽欲裂卻無可奈何。

要知道,盜墓行為歷來為法律所禁止,但是人性中的貪婪與冒險,使一些人仍我行我素,不顧祖墳主人身份地位,也不顧家人的痛苦,只一心想發財。

「吃絕戶」

古代的「吃絕戶」這個詞,指的是當一個家庭的男主人去世后,如果他沒有子嗣,那麼他生前積累的財富和房產,就會被村里的權貴階層瓜分。

這其中,起主導作用的通常是那些地主和長老。

他們會先把死者的房子田地統統變賣,把錢收為己有。

然后在全村通告,聲稱要用這些錢來「妥善處理」死者的后事,為他舉辦體面莊嚴的喪禮。

但是這些人真正的目的,是要在村里開設一桌長期的宴席,供自己和村民大吃大喝。

這場酒席可以長達數月,每天都有村里的人前來吃喝,結果就是硬生生地把一個家族的血汗錢,都吃掉喝掉了。

更令人反感的是,有些權貴們甚至還會當著賓客的面公開羞辱死者的遺孀,強迫她穿上喪服,向客人敬酒。

一個本應哀傷肅穆的場合,被他們變成了戲耍人性的舞台,這種行為簡直是令人作嘔。

在這場馬蜂窩式的村宴里,村民個個抱著斂財和占有欲放浪狂歡。

在這場酒席結束后,死者的妻女往往會立即淪落到最底層,生活在絕望與惶恐中。

而「絕戶」現象的根源其實可以追溯到很久很久之前,在那種社會環境下,一家沒有子嗣自動失去了繼承權,毫無保障。

根據當時的規定,「絕戶」的遺產會被「公有化」,變成鄉村公共財產。

于是,鄉親們就借機大擺筵席,通過揮霍「絕戶」的積蓄來顯示自己的勢力。

印度的一些地方也有「吃絕戶」的傳統習俗,即在當地人眼中,擁有女孩的家庭被認為是不幸的,因為這意味著他們將無法生育男孩來延續家族的血脈。

于是,村民們便會聚集在一起分享這位不幸家庭的財產,甚至會迫使這名婦女嫁給某個與其毫不相干的陌生男人。

人性善惡之爭歷來難分難解,我們能夠看到人性光明的一面,也會看到人性黑暗的一面。

嚴禁無授權轉載,違者將面臨法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