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為保江山,朱元璋給朱允炆留下9字錦囊,可他卻忽略了最關鍵的3字
2023/10/25

前言

朱元璋出生在一個普通農家,從小就展露出異于常人的膽識和氣度。十幾歲時,朱元璋便仗義支持紅巾軍起義,後來更是在軍中憑借出色才能逐步晉升,終于在漢官垴稱帝,建立了大明王朝。

作為一個從底層百姓起步的皇帝,朱元璋對民間疾苦有著無比的同情和理解。他自小辛勞工作,深知百姓生活的不易。

一、朱元璋從放牛娃到開國皇帝

每每想到自己曾經也是那樣衣食無著,與豬狗同吃一碗,朱元璋的心中就激起了一腔豪情壯志。

他發誓要讓老百姓們過上好日子,要讓他們衣食無憂,免受欺壓。正是朱元璋的這種熱忱與胸懷,讓他獲得了廣大人民群眾的支持與擁護,使一個普通放牛娃終成為開國皇帝、一代梟雄。

二、大開殺戒鏟除異己

作為皇帝,朱元璋深知要讓這個剛剛建立的王朝得到長治久安,必須得清除異己,確保皇權在自己手中。于是他先是設計四大案件,將部分有威脅的開國功臣一一除去。

隨后又將自己的親生兒子們封為藩王,讓他們分別鎮守全國各地,一方面分權以防止藩王們結黨叛變,另一方面又可依靠他們來整頓各地吏治,可謂是一舉多得。

朱元璋這一系列舉措,一方面彰顯他果敢堅決的政治手腕,另一方面也表現了他切實可行的治國理念。

他深知自己作為一個平民出身的皇帝,必須首先鏟除潛在的政敵,確保皇權穩固。因此他大開殺戒,以雷霆手段清洗異己勢力。

同時他也理解權力過分集中容易滋生腐敗,因此分封兒子們鎮守各地,這對的國家有利。朱元璋采取了保障皇權與分權制衡的雙重手段,可見他既是一個果決的政治家,又是一個務實的治國者。

三、兒子們的野心難以遏制

朱元璋原以為這樣便可萬事大吉了,卻沒想到皇位的誘惑力原來這麼大。兒子們個個都覬覦皇位,雖然面上對朱元璋俯首帖耳,暗地里卻早就蠢蠢欲動,想方設法地拉攏人心,培養自己的力量。

朱元璋這才后知后覺,自己的如意算盤落了空,兒子們的野心根本限制不住。然而一切為時已晚,朱元璋已經老去,無力再改變什麼了。

朱元璋原本以為通過恩威并施,既分封兒子們又設置制約,就可以遏制住兒子們的權力欲望。可他沒想到,皇位的誘惑力是如此巨大,以至于沒有任何外在力量可以約束得住。兒子們只是暫時表面上隱藏野心,私下里卻早就在謀劃奪權之事。

朱元璋也許是因為自己平民出身,沒有親身感受過皇位的誘惑,才會對此盲目樂觀。當一切塵埃落定,朱元璋才明白兒子們的心思已不可收拾,而自己又無力回天了。

四、朱標早逝成為致命打擊

在這種背景下,朱元璋唯一的希望就是他最疼愛的嫡長子朱標。朱標聰慧俊逸,朱元璋很欣賞他儒雅溫和而內心堅韌的個性。

朱元璋一直以為,只要朱標平安活著就可以繼承大統,皇位絕對穩如泰山。哪知悲劇還是發生了,朱標在四十歲時突然病逝,對朱元璋的打擊可以說是晴天霹靂。

朱元璋失去了最信任的兒子,也失去了心目中的接班人,他一下變成了孤家寡人。

朱標的早逝無疑是對朱元璋晚年的沉重打擊。朱元璋寄予厚望的兒子,一個還沒有活到中年就病故了,這對老人的精神觸及極為嚴重。

朱元璋也許會反復自責,如果自己能夠延請更好的御醫,是否朱標就不會病死了呢?他也會深感人生無常,自己開國不久,心愛的妻子與兒子卻相繼離世,人生的成功在這一刻也顯得無比空虛。朱標的離世,直接導致朱元璋在晚年更加孤獨凄涼。

五、朱允炆成為托付對象

在這危急的時刻,朱元璋猶如抓住救命稻草一般,將眾望所歸的重任托付給了朱標的兒子朱允炆。朱允炆雖然只有十幾歲,卻已經展現出不輸父親的聰慧和才干。

朱元璋將他接到身邊悉心教導,朱允炆在祖父的呵護下長大成人,漸漸顯露出仁厚儒雅的性格。朱元璋更是欣喜若狂,這個孫子不愧是自己心目中王者的接班人。

朱元璋寄予厚望的兒子突然離世,于是立刻將希望轉移到了孫子身上。我們可以理解這種心理轉移,在巨大悲痛面前,朱元璋必須找一個新的依靠。

而朱允炆又正值可塑之年,朱元璋將所有的注意力都投入到孫子的培養之中。通過親自教導,朱元璋幾乎是在朱允炆的身上見到了朱標的影子,這成為他極大的慰藉。

六、朱棣野心難藏成后患

然而就在朱元璋安心托付江山社稷于朱允炆的時候,一個不安定因素悄然出現——朱元璋第四子朱棣開始在北方崛起。

朱棣勇猛善戰,很得邊疆民心。而且不同于兄長朱標那種文質彬彬的君子作風,朱棣熱衷武力,野心勃勃,很像年輕時的朱元璋。

朱元璋察覺兒子的異心,想要親自除掉他,但時間不夠了。在最后時刻,朱元璋留給朱允炆的密詔只有簡單的三字「除朱棣」。

在朱允炆被確立為儲君之后,朱棣的野心也就暴露無遺。

他在邊疆用武力擴張自己的勢力,顯然是想建立地方實力對抗中央。

朱元璋敏銳地覺察到朱棣的意圖,想要削除這個心腹大患。但是朱元璋此時已經年邁體衰,無力親自解決。于是他托孤于朱允炆,希望允炆能夠鏟除朱棣這個隱患,繼承他的遺志。

七、朱允炆仁厚難施

朱元璋希望朱允炆能夠完成自己的囑托,鏟除隱患,保大明江山。但是他低估了朱允炆的為人。朱允炆本性仁厚,很難下決心傷害自己的叔叔。于是在朱元璋駕崩后,朱允炆并沒有執行密詔。

朱允炆生性溫和,舍不得加害自己的叔叔。他也許認為朱棣只是年輕血氣方剛,對朱元璋的囑托未必就一定正確。因此他想再觀察朱棣的作為,爭取和平解決。

可惜朱允炆過于謹慎優柔,最后還是給了朱棣可乘之機。我們不應責怪朱允炆沒有完成朱元璋的遺愿,

因為他是一個重仁義的君主,不忍心損害親人。也許正是這種儒雅仁厚的性格,才更適合治國平天下。

八、朱棣奪位終結朱元璋心血

最終,果然還是朱棣乘朱允炆懦弱之機發動叛亂。靖難之役爆發,北方重兵南下,朱允炆無法抵抗,只能舍棄明都南逃。而朱棣攻入京城后,自立為帝,建立永樂之世。

朱元璋雖然識破了朱棣的野心,但為時已晚,無法親自解決后患。他寄予厚望的孫子朱允炆,也因為仁慈而無法完成老祖宗的囑托。

江山就這樣落入朱棣手中,朱元璋一生的心血就這樣白白流失。

真正意識到皇位的重要性時,朱元璋與世長辭,朱允炆無力回天。三字遺詔成了歷史的遺憾,也成了后人津津樂道的佳話。

結語

朱元璋在建立大明王朝后,付出巨大心血想要確保江山社稷安穩。但是皇權的繼承問題一直困擾著他,朱標早逝與朱允炆的仁厚都成為漏洞。

而朱棣正是抓住這些漏洞一舉奪位。雖然朱棣的手段狠辣,但朱元璋作為開國之君,在確保大明長治久安方面,的確有不可忽視的失誤與疏漏。這也給后人帶來深刻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