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曹操一輩子沒能稱帝,曹丕為何一繼位就能稱帝?他是怎麼操作的?
2023/10/16

其實在歷史正統印象之中,是沒有「三國」這個概念的,朝代順序之中,漢朝之后直接就是魏晉了。 「三國」這個歷史的概念是因為陳壽同志編撰了一部《三國志》,且後來的演義小說《三國演義》太深入人心了,所以世人才經常提及「三國」這個說法。

就算是按照大家約定俗成的「三國」說法,其實「三國時代」真正開始的標志是關羽、曹操的相繼離世,時間在公元220年前后。 因為曹操去世之后,繼位的曹丕開啟了稱帝之路,漢王朝才進入了真正的物理死亡狀態。

那麼,問題來了,曹操倥傯一生,打下了一大片基業,他為什麼不稱帝?是不想還是不能?其實透過曹操一生的軌跡,大抵還是可以看出,曹操的內心還是很想當皇帝的,其晚年的「步步緊逼」恰恰說明了這個問題。

只是路要一步一步地走,飯要一口一口地吃,曹操一輩子緊趕慢趕終究沒能在有限的生命中把流程走完。 他不是不想稱帝,而是一直不能稱帝!

可是,曹操一輩子不能稱帝,為何他的兒子曹丕一繼位就能大張旗鼓地張羅稱帝之事呢?他又是怎麼操作的呢?

曹丕稱帝的大致操作過程

公元220年正月,一代雄主、霸主曹操表示自己太累了,無限期到另一個世界休息去了。曹操走了,他打下的基業順理成章地由他的兒子曹丕接棒了。

曹操繼位時,天下牌局變得非常有意思: 籌碼最多的曹丕此時34歲,尚顯青澀,技術、管理方面還不夠成熟,把握機會的能力欠佳;剛剛出賣完盟友的孫權此時38歲,已經肉眼可見地在逐步魔化;剛過完60大壽的劉備無論是在經驗還是城府上,都算得上是爐火純青了,但受限于自身實力,反而要受兩個晚輩的擠兌。

按照這個局勢,曹丕掃桌子清場其實只是時間上的問題。但恰恰相反,歷史上真正的「三國鼎立」局面正是在他當家的時候形成的。何以至此?其實主要就是跟曹丕耐不住性子要稱帝有關。

曹丕這個人是個才子,他和父親曹操、弟弟曹植便是歷史上著名的「三曹」。按照世俗看法,他接班曹操應該是毫無壓力的。但事實上,曹丕的上位過程還是比較曲折的。 首先,他的大哥曹彰如果不是被他老爹浪死在宛城,曹丕是沒有機會的。其次,他攤上了一個太牛叉的爹了,曹操經過三十年的打拼,一步一步登上了人生巔峰,在集團內部擁有絕對權威,很多人是只服曹操而不會服曹丕的。比如曹操當年收編的那支青州兵還有臧霸的徐州兵就絲毫不給曹丕面子,他們在曹操死后高調返鄉,敲鑼打鼓地自行解散了,這在政治上可是侮辱性極強的反動事件,但曹丕能怎麼樣呢?

最后,曹丕還有一個強有力的競爭者曹植,人家曹植也是一表人才,接班的呼聲也一直很高。

總而言之,優秀不是曹丕的錯,錯就錯在他出生在一個太過于優秀的家庭,攤上了一個太過于優秀的爹。身處更高的平台,往往要經歷更大的風雨,世間萬事,蓋莫如此。

按照常理,其實曹丕在繼位之初,正確的做法是沉下去,依靠時間去積累權威。但是他沒有這麼做,而是想迅速趁著老爹的聲威尚在和新王繼位后的慣性將大漢的過戶文件徹底簽名過戶。這其實在另外一個方面也反映了漢王朝的余暉已經頂不住夜幕降臨了。

曹丕選擇的過戶方式是就傳統的禪讓。啥叫禪讓?其實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主動贈與。聽上去很有逼格,其實背后就是 名不正言不順的威脅敲詐

但是,按照江湖規矩,瓜分公共利益,見者有份。

你曹丕雖然拳頭最硬、身份最高、分量最重,但要吃獨食可不行。所以,曹丕要想順利稱帝,必須要做出一定的妥協才行。 這種妥協是為了讓大多數局中人都能心安理得地做一個明面上的體面人。

曹丕需要向哪些人妥協呢?自然是曹魏集團那些盤根錯節的士族勢力。他又是怎麼妥協的呢?大致是針對三個核心問題做出了相應的讓步。這三個核心問題分別是: 行政權力的問題、軍事權力的問題、天意民意也就是切入點和借口的問題。

第一個問題的核心要點在于那些文官集團的支持與否,他們掌握了國家機器的操作系統,若是他們不愿意配合或者不愿意接受你當皇帝,你根本沒法正常統治和管理。你想當主角,必須要配角們配合。

第二個問題的核心要點在于自身的防火墻有多厚實,槍桿子里面出政權

,要是槍桿子不承認某個政權的合法性和合理性,萬一出現了什麼緊急情況,能及時找到滅火器嗎?

第三個問題的核心要點其實在于輿論、風評的問題。人在做,天在看,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你的行為連面子問題都解決不了,誰會真正給你里子呢?你得給自己立牌坊,得學會造勢借勢,讓大家明面上都過得去。

曹丕針對這三個核心問題,作了以下的具體安排:

第一個問題,在曹操走人之后,曹丕就安排了文官大佬陳群(潁川四大家族之一的掌門人)跳出來提出了「九品官人制」(九品中正制)的議案。陳群提出這個議案的根本目的是什麼呢?是替領導發福利,替領導去團結士族集團。因為「九品官人制」本質上就是一個人事管理制度,是士族集團的核心利益所在。陳群把這個繡球拋出來,不就是替領導拉選票?陳群提出這個議案,曹丕以蓋章簽字,文官系統就會換一種說法,叫「天命不于常,帝王不一姓」

,言下之意是你老劉家趕緊給人老曹家騰地方!

第二個問題,曹丕繼承王位后,對軍隊方面進行了收攏調整。中央軍方面:前將軍夏侯惇升為大將軍;都護將軍曹洪升衛將軍,遷驃騎將軍,這哥倆成為了中央軍中的總司令。 禁衛軍方面:譙縣自己人許褚遷武衛將軍,都督中軍宿衛禁兵;中領軍曹休繼續為領軍將軍,後來曹休調整崗位后又由夏侯淵從子夏侯尚遷為領軍將軍。 南軍方面:征南將軍曹仁升車騎將軍,都督荊、揚、益州諸軍事,成為南方總司令;曹休後來調整為鎮南將軍,負責揚州方面軍事事務。 西軍方面:夏侯惇世侄夏侯楙封安西將軍、持節,承夏侯淵處都督關中;曹真為鎮西將軍,假節都督雍、涼州諸軍事;這小一輩的哥倆負責西線。 看懂了嗎?無一例外全是沛國譙縣人。

第三個問題,也就是輿論和功勛問題。220年三月時,譙縣老家據說出現大龍了,還是黃色的。為什麼是黃色的?因為土是黃色的!這跟土又有什麼關系?土克火,你大漢是火德,我得弄出個土德來克制你才順理成章。隨后,曹丕擔心廣大人民群眾的閱讀理解能力有問題,又在四月份神奇地發現在饒安縣有可遇不可求的純白雞出現。勢、物的表演都結束了,接下來自然是人了,六月,蜀將孟達前來投誠, 給曹丕塑造了一個天下歸心的不可逆轉的形象。至于功勛方面,曹丕更容易解決,因為有江東孫十萬存在,就不愁沒有戰績。曹丕上位后,就命曹休為鎮南將軍,假節都督諸軍事,擊破了孫權的歷陽軍屯,居然還打過了長江,燒了蕪湖營數千家,把這一整套要素給整齊活了。

七月,再也沒有想過要真正站起來的孫權在挨打之后,主動向他的弟弟輩曹丕獻媚,主動上書請求曹丕稱帝。

曹丕繞了這麼大一個圈子,其實不就是在等這樣一份「申請」?于是,趁勢在十月份敲定了稱帝的事情。漢獻帝先是在高祖廟祭祀,報告列祖列宗公司終于徹底經營不下去了,連牌都掛不了了,隨后派代理御史大夫張音帶著全套符節捧著皇帝璽綬以及詔書,要讓位給魏王曹丕。 曹丕三辭三讓之后,最后「勉為其難」地當上了皇帝,燃起大火祭祀天地、山川,更改年號,大赦全國。

至此,漢作為天命的四百年代表,下班了,不,退休了才對!

曹丕稱帝的相關分析

條件和過程都給大家介紹完了,剩下的我們需要探討兩個核心問題:

曹丕各方面不如他爹曹操,這是毋庸置疑的,但為什麼他能稱帝,他爹曹操卻不行?另一個核心問題就是,曹丕稱帝的利弊何在?

先說第一個問題吧!其實明面上的邏輯大家都懂, 就是一個要循序漸進的問題嘛,但是深層次的邏輯呢?

曹操為什麼不能稱帝?條件不成熟!為什麼條件不成熟呢?因為他的條件都是靠自己親力親為去創造的,而曹丕條件更多是源于繼承。創造條件是一個漫長而復雜的過程!所以,我們一定要意識到, 大部分成功者的成功都是因為他們曾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曹操的條件缺陷在哪里呢?

首先他宦官后代,他一直缺少一張融入主流社會、整合優質資源的入場券,為了這張入場券,他沒死也脫了好幾層皮!他處處討好士族集團是為了什麼?他在袁紹手下夾著尾巴做人是為了什麼?他被迫去做了那麼多違心事是為了什麼?他到處冒著危險去給袁紹補位、去給袁紹救火又是為了什麼?

其次是他的團隊結構問題,他的團隊其實也是一個草創團隊。草創團隊的成員有一個什麼關鍵問題呢?就是那些元老是有雙重需求的,人家既要實實在在的利益(收入),也要有長期保障的股份(權益)。說白了,人家都是以小股東自居的。這個時候,你曹操以發起人的身份去搞內部獨裁和壟斷,阻力是相當大的。別的不說,看看有多少人逮到機會就造曹操的反,就知道了。

然后是他所處的形勢問題。漢王朝四百年的正統影響力沒那麼迅速消退的,大漢的品牌效應早已深入人心,你曹操想換招牌,得給廣大人民群眾一個消化和接受的過程,得去逐一清楚那些沒法轉變思想的障礙!荀彧這樣的忠漢之士、伏皇后一家那樣的皇親國戚,他們在世一天,能允許你曹操稱帝?這都需要時間去瓦解和淡化。

最后是曹操節奏局限問題。曹操這一輩子敗袁紹、征陶謙、伐袁術、滅呂布、打張繡、鎮劉表、敗馬超、定韓遂、敵孫權、剿劉備……他容易嗎?但他渾身是鐵能打幾根釘呢?他能三下五除二就把這些事情都搞定嗎? 歲月蹉跎,時光荏苒,等他把這些事情都搞得差不多了的時候,他也步入了生命的晚期了,一切都來不及了。若再給曹操十年壽命,相信他也會稱帝的。

這個問題的深層次邏輯其實就是體現在起跑線的問題上。 我們現在很多人在吶喊,不要讓這和那輸在起跑線上,其實這樣的吶喊者早就輸在起跑線上了。

再發散一下, 為什麼越是真正有成就的人越有敬畏之心呢?因為他們是知道誰在托舉著他們的。

再來聊聊第二個核心問題,曹丕稱帝的利弊應如何去看待?于私,他稱帝是利大于弊的;于公,他稱帝是弊大于利的。

為什麼于曹丕個人來說,他及時稱帝是利大于弊的呢? 因為在權利游戲中是存在著觀望法則的,特別是繼承式的權力游戲。前老闆樹立了絕對權威不等于他的接班人也能擁有絕對權威,你剛剛上位,就是要趁著前老闆的余威尚在,趕緊大刀闊斧地做自己想做的事情。這叫借勢。權威這玩意,它不光有慢慢積累,也有慢慢消退,你曹丕上位了,人家要是慢慢覺得你哪哪都不如你爹,跟你混沒有跟你爹混日子好過,那你就等著他們對你陽奉陰違吧。但他這麼做的弊端就是,這個局面是他強行打造的, 根基不夠穩,潛在的風險比較大,敵情不太明朗。

但曹丕稱帝為什麼對整個社會的正常發展是帶有無比巨大的傷害性呢?因為他實際上是在開他爹的倒車!他爹這一輩子使勁折騰,窮其一生都在想方設法地擺脫士族集團的束縛,盡管沒有完全成功,但是至少邁出了艱難的第一步。

結果曹丕一繼位,馬上就跟士族集團妥協了,這不是辛辛苦苦幾十年,一不小心又回到解放前嗎?士族集團他們真的在乎誰當皇帝嗎?他們在乎地是他們在仕途、行政、地方利益等各個方面的壟斷地位。再往遠一點說,後來司馬家能成功撬了你們老曹家的墻角,其實禍根不正是你曹丕埋下的?但司馬家也陷入了一個惡性循環,兩晉那些不光彩歷史是中華文明難以言狀的傷痛。

分析了這麼多,其實歸根到底是希望大家能夠正確地看待一些歷史問題和歷史人物。 凡事皆有利弊,所不同的是,我們選擇站在什麼樣的角度和立場去看!但是我們應該選擇什麼樣的立場和角度呢?具體情況具體分析,大的原則是要選取具有代表性的立場和角度。

關羽曹丕稱帝的一些現實思考

有些朋友會說,曹丕稱不稱帝、怎麼稱帝的,關我什麼事?這種遙不可及的事情與我一介平民有什麼關系? 事,確實是沒太大干系,但道理和邏輯確實有。如果你是一個富二代,你應該怎麼去接班呢?如果你是一個天選打工人且恰巧在一個家族企業打工,你怎麼去評判和選擇你的新老闆呢?這麼轉換一下,大家覺得有關系了嗎?

我們生活的社會其實早已進入了雙向選擇的社會,但也一直沒有真正的雙向選擇!求職如是,求偶如是,合作如是,共事亦是如是。平庸者在優質平台面前有選擇權嗎?矮窮丑在白富美面前有選擇權嗎?弱者尋求與強者合作有選擇權嗎?有背景和沒背景的同事會是一種待遇嗎? 選擇,其實是一種資源的主觀傾斜,弱者往往沒有選擇權!

明白了這個基本道理,有很多類似于曹丕稱帝的事情就很好理解了。

比如,你們公司要換老闆了,新老闆你不熟悉,你應該怎麼去做?很多人說,他會不會給我們發福利,會不會給我們提待遇,會不會提拔重用自己……這些其實都沒錯,但沒有觸及根本,根本原則其實就是一條,你就看他會不會出讓原本掌握在他手里的選擇權就可以了。

很多時候,人最怕的就是在自己搞不明白的情況下去做選擇, 不知所以的主動選擇還真不如一動不動的被動選擇。

曹丕上位之后為什麼立馬要推行「九品中正制」?這其實就是一個信號,這一塊的選擇權我讓給同志們了,同志們要積極配合我的工作哈!所以,才有后面那些黃龍、白雞等天降祥瑞的事情,才會有暗示漢獻帝退位的呼聲。

另外,為什麼很多老闆一般都不會直接把自己的想法和意見透露給下屬?非要你猜你猜你猜猜?

這其實是在玩職場默契,老闆得經過多方篩選,篩選出懂自己的人。很多「矯情」的男女小青年在戀愛時不也喜歡玩這一套嗎?

但為什麼這種「矯情」在有些人身上招人厭,但在有些人身上又不招人厭呢?這其實取決于「矯情」的人的條件,一個人見人愛的青春美少女,她矯情起來,保證大多數人都會說她可愛。但一個平凡大齡女青年再矯情,保證會受盡類似于「看看你那德性」之類的嘲諷。 簡而言之,你要是公主,才能得公主病。

總而言之,曹丕稱帝這樣的歷史事件,看似離我們很遙遠,但真正讀透了,它其實就在我們身邊,隨時隨地都能看到它的影子。鑒于篇幅和尺度,就不繼續和大家深聊了,權當拋磚引玉,大家自行去思考和探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