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80年代山西農民砍柴發現藏金洞:攜2塊金磚到銀行兌換,當場被抓
2023/12/09

在現在這個世道,很多人都在宣揚「讀書無用論」。尤其是網紅經濟大行其道,許多小孩子的志愿都從 「我要做解放軍!」、「我要做科學家!」變成了 「我要做網紅!」、「我要當明星!」。

那麼,讀書是不是在這個浮華的社會已經缺少了必要性其實不然,很多人都只看到了網紅、明星的光鮮,卻并不知道在光鮮的角落,更多的是無法出頭的苦苦煎熬。

無論是哪個時代,不讀書都是會吃虧的。讀的書越多,懂得就越多,在遇到問題的時候,就會有更多的解決方法。

上世紀八十年代,就有一個農民,因為讀書少,見識淺,而吃了個大虧。

老漢在深山中發現一個山洞,洞里全是金磚讓他貪念頓生

眾所周知,那個年代剛剛改革開放,是先富帶動后富的時機。

很多人抓住了時代的機遇,從收入平平變成了億萬身家。

但是,依然有一部分人,因為各種限制,沒辦法走上富裕的道路,甚至連溫飽都算得上十分勉強。

楊大爺就是這其中之一,他是山西人。 那時候,山西因為煤礦行業,讓一批人致富。可是楊大爺卻完全沒有討到半分便宜。

此刻的他已經年屆六旬,卻還是以砍柴務農為生。說不想致富都是假的,但是以楊大爺的見識,要找到一條致富之路,真的很難。

這天,楊大爺照常去山上砍柴。因為前一天下雨,很多山體上松動的泥土都被沖刷了下來,不僅使得路面變得十分濕滑,一些原本掩埋在泥土下的東西,也重見天日。

楊大爺就是在這種情況下,發現了他平時走的山路旁,突然出現了一個山洞。這山洞未曾見過,外表看上去和普通的山洞沒什麼區別。

但是楊大爺的直覺告訴他,這內中必有乾坤。于是他扒開外面的雜草,往里面探去,越走進去,楊大爺越覺得不簡單。

因為這山洞內部,越里面,人工的痕跡越重。這代表這個山洞是人為的,那麼一定是有什麼見不得人的因由。

楊大爺沒過多久就走到了山洞的盡頭,很快就發現了里面的端倪: 這里面果然有很多秘密!但這些秘密都是「金燦燦」的!

原來,山洞深處的泥土中,冒出來一些金光閃閃的東西。楊大爺連忙上手將里面的東西挖出來,用手撥開上面的泥土。

定睛一看,這些金黃色的長條和塊狀物,好像是金條和金磚!有些上面刻著古文,有些則什麼都沒有。

楊大爺大喜過望,拿著金條左看看、右看看。

他揣起兩根金條,高高興興地回了家。就連原本的砍柴業務,都忘得一干二凈了。

回到家的楊大爺,第一時間就被家里人問怎麼沒有砍到柴。楊大爺掏出了金磚,跟家里人說了這事。

當然,家人第一時間是不信的。主要是他們窮慣了,又沒什麼文化和見識,只是下意識認為這種事情不會發生在他們身上。

楊大爺的兒子務農回來,聽說了這件事。他早年也是去過礦地的,見過一些世面。聽說楊大爺挖到了金磚,也看了看。

不過,楊大爺的兒子畢竟不是鑒定專家,看來看去也看不出什麼。只是和其他人一樣,總覺得好事不會落在自己頭上。

楊大爺的兒子表示,有一種金屬叫黃銅,和黃金的外形非常相似,極有可能是以次充好,假冒黃金。

楊大爺好不容易發現了生財之道,怎麼可能輕易放棄。他敲了敲金磚上的一些碎金,特地跑去鎮上一些專門幫忙打金飾的店鋪里,問問成色。

對方表示,這確實是金子,還問楊大爺從哪里弄來的。楊大爺生怕別人發現他的藏金洞,連忙找了個借口離去。

雖然楊大爺沒有讀過什麼書,也知道什麼叫做「財不可露白」。他告訴了家人們,店鋪老闆的話,確定了是金子之后,一家人高興壞了。

楊大爺決定,將那山洞里的金子有多少就運多少過來。于是在一個深夜,楊大爺帶著兒子循著老路來到了山洞。

他們當時拉著一個板車,本是平日去鎮里趕集用來拖貨物的,此刻卻是用來拖黃金。 來到山洞里,楊大爺和兒子忙不迭地將山洞里的黃金往板車上裝。

未幾,這板車就裝得滿滿一車,粗略估計有上百斤左右。直到裝不下了,才大汗淋漓地抹著汗,選擇放棄。他們又將布蓋在黃金上,以免招來不法之徒的垂涎。

回到家后,楊大爺一家人數著金子,喜不自勝。 可是沒過多久他們就犯了愁:這麼多金子,怎麼花出去呢?

楊大爺不想讓別人知道,自己獲得了意外之財,怕其他人也紛紛效仿他。所以他沒有想過把金子都交給打金的店鋪。

後來,還是楊大爺兒子出了個主意,要不然就去銀行還錢好了。先拿兩塊換,也足夠他們過上好一陣子的生活了。

楊大爺聽從了兒子的吩咐,決定次日就去銀行兌換。卻沒想到這一去,就出事了。

為還錢老人拿著金磚去銀行,換錢不成反被警察逮捕歸案

楊大爺惴惴不安地揣著兩塊金條前往銀行,銀行人員有禮貌地接待了他。雖然楊大爺衣著寒酸,但是也不代表他手上沒有金條。

可是,拿到金條的瞬間,柜台人員的心里就覺得有些不對勁。

這并不是市面上流通的金條樣式,于是找了專門驗證金條的工作人員前來。

在這期間,柜台人員也旁敲側擊詢問楊大爺是否有國家質檢的證書,楊大爺的反應卻像什麼都不知道,顯然給這個金條的來歷增添了可疑之處。

驗證人員只是粗粗看了一下外表,就可以判定,這個金條的提煉工序并不嚴謹,顯然是粗制濫造。

在銀行多年,這種靠粗劣的手段造假黃金的事情他們見過了不少,于是銀行方面決定報警,看看到底這背后是不是有著一起造假案。

柜台人員先穩住楊大爺,楊大爺還不疑有他,傻傻地等著工作人員回來換錢。

那時候,他都已經開始幻想,拿到錢之后該做些什麼好。

卻沒想到,一聲喝止打斷了楊大爺的美夢。楊大爺扭頭一看才發現,這四周都是警察,他們將自己團團圍住,并且請他們回去協助調查。

楊大爺一生都老實本分,就這一次越了軌,卻沒想到惹到了警察。這讓他嚇得不知所措,傻愣愣地跟著警察回到了局子里。

問詢室里,警察詢問了楊大爺有關于金條的來歷。 楊大爺被這嚴肅的氣氛感染到,一下子就招認了他在山洞里發現金條的經過。

為了證明楊大爺所言是否真實,警察分了兩撥人前去調查。一撥人去楊大爺所說的山洞,一撥人去楊大爺家中。

楊大爺家里的警察,很快就發現了藏在他家里的上百斤金條,還在上面發現了奇怪的文字。

無獨有偶,按照楊大爺指示的警察,也發現了那個山洞,確認了確有其事。 但是,隨著調查的深入,楊大爺雖然沒有參與造假案,但極有可能犯下了另一重罪。

按照老人提示警察發現的金磚,經考證竟然是唐代時期文物

警察們發現楊大爺家和山洞里的金條和金磚上的古文,幾乎一致,可以判定楊大爺確實是從山洞里將金條搬過來的。

但是問題來了,這些金條原先的得主又是誰呢?警察們將這些金條先交給了化學專家做成分檢驗。

化學專家發現,這些金條的冶煉技術相當粗糙,要麼是不專業的人用不專業的器具做的,要麼就是很久以前的古人,在技術不發達的環境下做的。

再加上這些金磚也并不如現今的黃金的成分要純,里面摻雜了許多其他金屬,含金量最高的一塊金磚也只有60%。

這是否意味著,這些黃金極有可能是古代的產物呢?為了進一步對金條的來歷進行探究,考古學家也來助陣。

根據各種復原和猜測,考古學家終于明白了金條上古文的意思是: 「柱國魏國公臣張通儒進」。

這「張通儒」是誰呢?考古學家們查閱了很多資料,首先「柱國」是古代的一種官名,在唐代以前是屢建戰功的官員,唐代以后就變成了獲有勛功的官員。

可見張通儒的官階并不低,甚至可能是朝中重臣。那他為什麼在史書中并不出名?也許他是一個小國,或者是已經消失在歷史長河中的國家的官員。

于是考古學家又從「魏國公」處入手,然而皆一無所獲。也就是說,要知道張通儒本人,除了乖乖地查閱史書之外,別無他法。

于是,考古學家按照朝代開始查閱史書,終于在唐代的史書中發現了張通儒的蹤跡。他首次露面是在天寶初年,是安祿山手下的重要人物。

考古學家順藤摸瓜,終于將張通儒的神秘面紗一層層揭開。 原來,在安祿山叛亂的那段時間里,張通儒一直都跟著沾光,擔任節度使等重任,只不過并沒有到「柱國」的官位。

安祿山稱帝之后,建立偽燕政權,張通儒就留守西京,也許這個時候他就被提任為了「柱國」

的官位,甚至已經被封為「魏國公」。

但畢竟偽燕是叛亂政權,唐書不記載叛亂政權中的官場變遷,也在情理之中。

後來,安史的各種政變都沒有影響到張通儒的官位,到了上元二年(公元761年)的時候,張通儒官至散騎常侍,范陽留守。

不過,張通儒顯然站錯了隊。當時史朝義篡位的時候,張通儒還認為安祿山和史思明才是正統,于是極力保護著史思明之子——太子史朝清。

那時候,史朝義大權在握,自然派兵圍剿史朝清。 張通儒和史朝義派來的軍隊大戰了三天三夜,最后死于了亂兵之中。

也許,這些金條,就是當年張通儒帶著史朝清逃跑的時候,將自己的所有家底全都藏了起來。

但是,范陽在如今的河北地區,而楊大爺是在山西挖到的。這二者相距甚遠,難不成張通儒還會瞬移不成?

又有人說,這些金條中有些有張通儒的名字,有些沒有,代表著這是不同來源的的財寶匯聚在一起的。

聯想到當年的歷史情形,極有可能是這樣的。張通儒死后,他的財寶充公,分配到了官府庫銀。

之后又發生了回紇攻打東京洛陽的事情,發生了掠劫官府庫銀之事,張通儒的金條可能就是在這個時候被帶走的。

到了會昌二年(842年)的時候,回紇內部又發生了政權,勢力削弱,在唐朝的招降下,許多回紇舊部投效唐朝。

一部分回紇人遷居到了山西,在此定居。也許這個金條也就是在這個時候,被埋在深山里,以便不時之需。

該金條兜兜轉轉,經過了戰亂、遷徙、埋藏,終于重見天日。原本,挖到金條的楊大爺是有功的,但他卻選擇了知情不報,反而想據為己有,做發財的美夢。

這就意味著,他犯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的相關規定,將會被判處相應的刑罰。

老人因知情不報被判進監獄,文物屬于國有財產應該上交

楊大爺萬萬沒想到,自己因為知情不報,而造成了今天這個局面。照理講,山上發現的東西,應該歸發現者所有才對啊。

楊大爺抱有的這種思想,是很多發現文物的人的心態。 他們的法律意識淡薄,見識也不高,也不明白私自倒賣文物,會造成怎樣的錯誤影響。

試想一下,如果楊大爺真的將這些金磚通過黑市賣了出去,以他的見聞,一定也是被黑市老闆痛宰一筆,而他卻以為自己賺了大錢。

另一邊,拿到金磚的黑市老闆卻可以以大價錢賣出去。 要知道,這些金條因為冶煉技術不夠純熟,所以含金量不高,但是其文物價值和歷史價值則非常高。

到最后,金條就會變成黑市炒賣的東西,不僅轉了好幾手,也根本不會有人在意「張通儒」是誰,更不可能讓更多人知道,安史的偽燕政權中,張通儒的歷史地位。

這對安史政權的研究來說,缺少了太多歷史依憑。 幸好,銀行柜員的工作人員留了個心眼,才讓原本被當作炒賣工具的金條為更多的世人所知。

如今,這些金條有一部分在山西博物館陳列,許多人都知道了歷史上的安史政權中,曾經有一個叫做張通儒的人位高權重,但最終卻落得如此慘淡下場。

從楊大爺身上可以知道一個道理,如果他有條件多學習、多見識,就不會落得個在監獄里終老的下場。

「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這是《資治通鑒》中的一句名言,也表明了研究歷史對中國的重要性。

而文物,作為歷史的載體,不僅完美地復原了過去人類的所作所為,也為中國五千年的燦爛文化留下了證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