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陳近南:32年英雄,300年大義,歷史上的他,比金庸筆下更偉大
2023/10/15

楔子

1969年,金庸先生的封筆之作《鹿鼎記》開始在報紙上連載,書中除了主人公韋小寶以外,他的師父、天地會總舵主 陳近南讓很多讀者印象深刻。

陳近南俠肝義膽,救世濟民,是江湖上各流人物都敬仰的大英雄,江湖上更是流傳一句「 平生不識陳近南,縱稱英雄也枉然」。在書中,陳近南一生忠于台灣鄭氏,立志于反清復明,最后卻被鄭克塽所殺,是一個悲情人物。

那麼,歷史上的陳近南到底是何許人呢?他是怎麼去世的呢?他有小說中那麼偉大嗎?本文,筆者將結合史料,來為大家分享歷史上的陳近南。

一、清軍入福建,永華奔鄭氏

陳近南,原名 陳永華,因天地會創立后,陳永華需要潛伏于清廷開展活動,因此化名陳近南。

本文為了避免混淆,仍用陳永華來稱呼他。

根據《陳參軍傳》記載:

陳參軍永華,字復甫,泉郡同安人。父某科孝廉,以廣文殉國難。

陳永華,字復甫,福建同安人。他生于明朝崇禎七年,其父名叫陳鼎,是崇禎十七年的進士。陳永華小時候在漳州龍溪縣讀書,也是在這里考上的秀才。

清朝順治元年(崇禎十七年),李自成攻入北京城,崇禎帝在景山自縊,正統意義上的明朝已經滅亡,但南明政權仍在延續。隨后,吳三桂引清軍入關,李自成敗亡,清朝開始向南拓展,南明 弘光帝隆武帝皆兵敗折戟。

順治五年(南明永歷二年),清軍攻占了陳永華的老家同安。陳永華的父親陳鼎選擇為大明守義,自縊在了孔廟的大殿上。當時,陳永華只有15歲,本是血氣方剛的年紀,再加上國仇家恨,他滿腔怒火無處發泄,只想著逃出城后找機會報復清軍。

同安距離廈門不遠,正好廈門的 鄭成功在招募反清義士,陳永華便投靠了鄭成功。

其實,鄭成功和陳永華是同病相憐。鄭成功的父親 鄭芝龍曾是海商頭目,後來歸順明朝,清軍入關后,鄭芝龍帶領鄭成功等人抗清,結果在洪承疇的引誘下,鄭芝龍不顧鄭成功的反對,不僅投降了清廷,還攻打昔日的戰友,鄭成功之母因此自縊身亡。鄭成功堅守大義,和父親分道揚鑣,他率領一些父親的舊部到沿海抗清,成為南明后期的主要軍事力量。

不過,陳永華當時只是一個15歲的少年郎,鄭成功已經是一方「諸侯」,因此二人剛開始還是有差距的。陳永華當時從同安逃到廈門,被南明的「兵部侍郎」王忠孝看中,后者把陳永華推薦給了鄭成功。根據《陳參軍傳》記載:

其為人淵沖靜穆,語訥訥如不能出諸口;遇事果斷有識力,定計決疑,了如指掌,不為群議所動。

意思是,歷史上的陳永華其實不善言談,為人非常安靜。但是,如果遇到大事,他不僅不隨波逐流,還能一語中的。鄭成功處于復雜的大環境中,陳永華正好能輔佐鄭成功作出各種決斷。再加上陳、鄭二人經歷相似,和清廷都有國仇家恨,因此很快走到了一起。鄭成功曾對其子 鄭經(又稱 鄭錦)說:「 陳永華是我們的‘臥龍先生’!

順治六年(永歷三年),在陳永華的建議下,鄭成功奉永歷帝為正朔,永歷帝則封鄭成功為延平王。鄭成功開始以南明郡王的身份繼續抗清,擴大了影響力。

此后,清軍持續南下,永歷帝朱由榔更是偏居嶺南,鄭成功在浙江、福建沿海輾轉抗清,幾次北伐都以失敗告終,實力大損。這時,陳永華和何斌等人建議鄭成功從荷蘭人手中奪取台灣島。

順治十八年(永歷十五年),鄭成功帶著陳永華等人,率百艘戰船,經澎湖橫渡海峽,經過鏖戰,擊敗荷蘭殖民者,收復台灣。

至此,鄭氏擁有了抗擊清廷的最大根據地。

在台灣,鄭成功授陳永華為咨議參軍。同年五月,鄭成功病逝于台灣(鄭成功和順治帝在同一年去世)。其長子鄭經襲承「延平王」。鄭成功臨終前,曾指著陳永華對鄭經說: 「吾遺以佐汝,汝其師事之!」

意思是,陳先生是當今名士,我死后,你要以老師之禮對待他,讓他好好輔佐你。

韓嬰在《韓詩外傳》中說:

上主以師為佐,中主以友為佐,下主以吏為佐。

鄭成功讓陳永華做兒子的老師,其實是非常高明的。實際上,陳永華只比鄭經年長8歲,但鄭經卻對陳永華非常禮遇,每逢軍國大事,必先咨詢陳永華。

陳永華15歲跟隨鄭成功,在大陸陪伴鄭成功13年,在南明岌岌可危的情況下,鄭成功能始終扎根福建沿海,陳永華功不可沒。遺憾的是,鄭成功收復台灣后不到一年便病逝了,陳永華也開啟了他輔佐鄭氏的第二段生涯。

二、運作天地會,嘔心治台灣

說起陳永華,就離不開他運作的 天地會。據《台灣通史》記載:

天地會者,相傳為延平郡王(指鄭成功)所立,以光復明室者也。

意思是,天地會其實是鄭成功創立的,其主旨就是團結天下義士反清復明。不過,鄭成功忙于軍國大事, 天地會的真正運作者,其實是陳永華。

因為陳永華需要到各地招攬義士,在清廷的地界,他必須隱匿「陳永華」這個名字,所以,他最初化名「陳近南」

,用陳近南這個身份來奔走于大江南北。

根據《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記載,天地會成立于清朝順治年間,本來叫「洪門」,「洪」乃朱元璋的年號「洪武」的首字。陳永華最初運作天地會時,以「反清復明」為主旨,以「 指天為父,指地為母,歃血證盟」為約定,因此「天地會」這個名字比「洪門」要響亮。

「洪門」,諧音「紅門」,在民間,天地會和青幫、白蓮教并稱為「紅花綠葉白蓮藕」,是三大反清組織。其中,天地會排在首位,「江湖地位」比較高。而今,台灣洪門仍尊陳近南(陳永華)為始祖,承認陳近南就是天地會的創始人。

其實,對于鄭氏來說,陳永華最大的功績并不是運作天地會,而是治理台灣。鄭成功占領台灣的時候,台灣仍屬于「蠻荒之地」,當地居民以少數民族為主,不僅糧食產量不足,而且教育也未開化,若想治理好這片土地,十分困難。

鄭成功去世后,陳永華「職兼將相」,開始幫助鄭經治理台灣。他當時主要做了三件事:

第一,興文教。在陳永華的建議下,鄭經開始在台灣建立孔廟,設立學校,對台灣的孩子們進行儒學教育。然而,當地百姓絕大多數都沒讀過書,也沒有讓孩子讀書的打算,陳永華要想推進這項工作非常困難。

但陳永華認為必須克服這些困難,他設立「國子監」,在台灣各州縣設立府學、縣學。同時規定,高山族的同胞們若把孩子送到學堂,可以免除他一部分稅賦和徭役。在這種「政策」的鼓勵下,台灣當地逐漸出了很多讀書人,并世代延續下去,這對台灣來說,實乃是千秋功業,台灣人為了紀念陳永華,建立永華宮,至今尚存。(下圖是台灣永華宮)

第二,通商貿。這個是是有特殊的歷史背景的 ,台灣孤懸海外,一直靠和沿海地區做貿易來換取必需的商品。

康熙登基后,為了堅壁清野,限制台灣鄭氏的發展,在沿海執行了非常嚴格的「沿海遷界」政策。鄭氏為了獲取糧食和其他商品,只能把目光投放到海外。于是,陳永華力排眾議,建議和日本、朝鮮以及東南亞各國通商,為鄭氏台灣的貿易發展,作出巨大貢獻。

第三,興屯田。陳永華知道,靠貿易只能暫時解決糧食問題,若想台灣軍民不餓肚子,還得自力更生。他制定了詳細的屯田制度,讓鄭氏軍隊在農閑時操練,農忙時開墾種地。他還往返于兩岸之間,從嶺南引進一年三熟的糧食,并親自教導當地高山族百姓如何耕種。

《漢書》有云: 王者以民人為天,而民人以食為天。

經過三到五年的經營,鄭氏台灣終于實現了「豐衣足食」。只有百姓吃飽了肚子,他們才認可「新來的」鄭氏政權。陳永華此舉,為鄭氏政權固守台灣解決后顧之憂,奠定了基礎。

《陳參軍傳》中記載了陳永華治理台灣的成果:

悉出平允,民皆悅服,相率感化,路不拾遺者數歲。

百姓心情愉悅,文教興起,路不拾遺,這不正是百姓想要的生活嗎?

筆者始終認為,我們評價一個歷史人物的貢獻時,不能只看政治層面,更重要的是看他有沒有提高當時老百姓的生活水平、文化水平,能不能讓百姓安居樂業。顯然,陳永華之于鄭氏台灣,不亞于孔子之于春秋。

三、英雄走末路,英年撤人寰

《陳參軍傳》中說:

公慨然以身任事,知無不言,謀無不盡。

陳永華治理台灣,可謂嘔心瀝血,輔佐鄭氏,可謂鞠躬盡瘁。

清朝康熙十二年, 吳三桂起兵反清,三藩之亂爆發, 陳永華嗅到了反清的機會。他勸 鄭經整理戰船,操練水軍,隨時準備西進。

第二年,靖南王 耿精忠開始響應吳三桂,在陳永華的建議下,鄭經派人秘密聯系耿精忠,打算會師伐清。

當年底,鄭經留陳永華在台灣輔佐其長子 鄭克臧「監國」,他自己則帶領艦隊趕往福建。這是鄭氏固守台灣以來,最好的反清時機。雖然鄭經在福建有所建樹,但很快被清軍鎮壓,耿精忠投降。康熙十九年,鄭經被清軍驅趕,絕望而歸。歸來后的鄭經一蹶不振,沉迷于醇酒婦人。

陳永華因勸鄭經西進,現在鄭經無功而返,陳永華因此愧疚不已。當時鄭經身邊的 馮錫范、劉國軒等人趁機怪罪陳永華。陳永華主動承擔罪責,辭官退居龍湖巖。由于看到鄭氏抗清無望,他身心郁結,于當年七月去世, 年僅47歲

東海滔滔,海峽寂寂,陳永華空有治國之才,無奈壯志未酬。

陳永華去世后,鄭經不僅厚葬了他,還賜他謚號「

文正」。

從這個謚號可以看出,陳永華在台灣鄭氏心目中的地位與貢獻。台灣當地百姓為了紀念陳永華,為他建立祠堂,設立永華宮,四季香火不斷,至今仍是如此。

次年,鄭經也郁郁而終。

需要說明的是,陳永華和鄭經的去世,對台灣鄭氏政權來說,無疑是最大的轉折點。

根據史料記載,鄭經有6個兒子,其中長子 鄭克臧深得鄭經重視。鄭克臧為人剛毅果決,頗有鄭成功的風范。鄭經用心培養鄭克臧,在自己西征清廷的時候,讓鄭克臧監國。為了讓陳永華用心輔佐鄭克臧, 鄭經主動與陳永華聯姻,讓鄭克臧迎娶陳永華之女。

鄭經去世前,曾把監國印鑒和延平王印信交給 鄭克臧,傳位之意并無爭議。

然而,鄭克臧的身份很尷尬,他是鄭經年輕時和自己的乳母私通所生。換句話說,鄭克臧不僅僅是庶出,還是有悖倫理而出生的孩子。

當時鄭氏的權臣馮錫范等人不想屈居陳永華之下,便有意擁立鄭經的次子 鄭克塽

當時,鄭克臧18歲,鄭克塽只有11歲,馮錫范廢長立幼,更有利于自己掌權。于是, 馮錫范聯合鄭氏族人 鄭哲順發動「東寧之變」,絞死了鄭克臧,立鄭克塽為延平王,馮錫范因此獨攬大權。而后,康熙帝派 姚啟圣經營福建,派 施瑯攻打台灣,鄭克塽治「國」無能,很快投降清廷。

筆者不禁在想,若陳永華不死,以他的威望,鄭克臧必能穩居大位;以他的才能,說不定仍能助鄭氏固守台島。那麼,康熙收復台灣的時間,可能還要延后。

筆者想說,無論如何,國家統一都是大勢所趨。但是,不能因為這樣,就說陳永華的英年早逝是「好事」。我們看待歷史人物,不能脫離政治背景。陳永華輔佐鄭成功收復台灣,經營台灣,他是英雄。

他忠于明朝,堅守的是忠義。 我們支持國家統一,但同樣敬仰忠義的英雄,這兩者并不矛盾。

四、32年英雄,300年大義

陳永華共輔佐鄭氏32年,隨著他的去世,台灣鄭氏開始沒落。由于永歷帝在康熙元年已經被殺,鄭克塽投降清廷后,意味著「明朝」最后的政權也徹底結束了。

但是,陳永華的去世和「明鄭」的滅亡,并不意味著陳永華的痕跡也消失了,因為在天地之間,還存在一個陳永華曾經用心經營過的組織——天地會。下圖為台灣永華宮中的雕像:

根據《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記載,天地會在康熙后期仍在蓬勃發展,福建、廣東等沿海地區最為興盛。乾隆時期,台灣高山族爆發著名的「林爽文叛亂」,很多天地會的義士遠赴寶島,支持林爽文。

可惜,林爽文最后被福康安鎮壓,天地會因此損失慘重,一些骨干成員為了躲避清廷的圍捕,遠渡東南亞,成立海外洪門。

到了嘉慶時期,天地會為了隱藏蹤跡,衍生了像「小刀會」、「平頭會」等組織,他們和「洪門」相互照應。不過,這個時候,「反清復明」的主旨已經淡了很多。再加上天地會吸收的成員有一些社會邊緣人士,他們的素質參差不齊,相互之間也經常會發生打架斗毆等惡性事件。所以,清朝中期,天地會的性質逐漸發生了一些改變。盡管如此,會中仍有許多堅守民族大義的人士。

在晚清時期,列強們侵犯華夏國土,許多洪門義士挺身而出,抗擊外敵。清朝末年,辛亥革命爆發,海外的洪門為辛亥革命提供了大量經費。到清朝滅亡時期,洪門已經兩極分化,一部分成了大家熟知的黑幫,另一部分愛國人士則成立了中國近代的政黨—— 致公黨

致公黨是我國歷史上重要的政黨,它在抗日戰爭、解放戰爭中發揮了巨大的作用,為中華民族抵御外辱、建立統一戰線作出巨大的貢獻。

從清初到今天,已有300多年,從天地會到致公黨,300多年來的民族大義其實一直在延續。

本文參考:郁永河《陳參軍傳》《台灣通史》,中國人民大學清史研究所《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天地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