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33年,匈奴的呼韓邪單于,忽然來到漢朝這邊,朝拜漢朝皇帝。而這位匈奴單于來朝拜的同時,還向漢朝提出了一個申請,想要求娶漢朝的公主。
而對于這位匈奴單于的申請,但是漢朝這邊在位的漢元帝,也沒拒絕。此后,漢元帝從皇宮里面,找了一個宮女,讓她以公主的身份,嫁去了匈奴。
這個宮女,就是王昭君。
這次和親,就是歷史上大名鼎鼎的昭君出塞。
提到昭君出塞這個故事,大家都比較熟悉。畢竟作為中國古代四大美女之一,王昭君的名氣實在太大。而昭君出塞這個故事,也是廣為后世流傳,所以大家對此都比較熟。
但同時,對于這個故事發生的歷史大背景,可能很多人就不太熟了。
那麼,到底是在怎樣的歷史背景下,王昭君作為一個宮女,會被送去匈奴和親?當年漢武帝為了不和親,費了那麼大力氣打匈奴,為什麼到了漢元帝時代,漢朝卻反倒恢復了和親?而王昭君去和親之后,最終的結局又如何呢?
這個故事,其實得從當年漢朝和匈奴的戰爭開始說起。
漢朝和匈奴之間的恩怨糾葛,其實從漢朝開國就已經開始了。只不過漢朝前期的時候,國力太弱,沒法主動進攻匈奴。而匈奴那邊,同樣也沒有大規模南下中原的能力,最多就只能進行襲擾。
所以,從漢高祖劉邦的時代開始,漢朝就開始和匈奴和親。而當時匈奴那邊,作為一個國家,其實也是剛剛開國。
此后的幾十年里,漢朝這邊,經歷了呂后臨朝以及文景之治,國力穩步提升。而匈奴那邊,其實也在一直上升。到了後來漢武帝在位時期,漢朝和匈奴雙方,其實都恰好處于國力的巔峰時期。
再之后,漢武帝就開始打匈奴。而經過漢武帝的打擊之后,原本處于極盛時期的匈奴,一下子就被打的退回了漠北。漢朝這邊,反倒是在戰勝了匈奴之后,再次大幅擴張,得到了長足的發展空間。
不過漢武帝時代,并沒有能夠對匈奴斬盡殺絕。後來到了漢武帝在位后期的時候,匈奴又重新走出了漠北,再次成了漢朝北方的禍患。接下來,從漢武帝晚年開始,一直到漢宣帝時期,這期間的匈奴,依然偶爾襲擊漢朝的北方邊境,讓漢朝再次感到頭疼。
然而,這種情況,最后在漢宣帝在位中期的時候,忽然發生了變化。
當時的匈奴,因為開國時間越來越長,內部的矛盾也越來越嚴重。所以到了漢宣帝時期,匈奴高層就發生了內戰。後來,匈奴內部的幾個匈奴王,更是先后自立為單于。
一時之間,草原上竟然直接出現了五個單于!這事在歷史上,叫做五單于爭立。
以上這些歷史,基本上就是昭君出塞之前,漢朝和匈奴的斗爭簡史。而因為有著這些復雜的歷史,當匈奴內亂之后,漢朝這邊的態度,就很重要了。
當時漢朝這邊,經歷了昭宣之治以后,國力其實還不錯。而且,此時漢宣帝已經坐穩了皇位,漢朝高層也比較穩定。這也就意味著,漢朝隨時都有插手甚至是決定匈奴內戰的能力。
可是當這個問題,擺在漢宣帝面前的時候,漢宣帝其實很頭疼。
因為這個問題,并不像看上去那麼好解決。
對于很多歷史愛好者來說,如果讓他們來解決這個問題,大家給出的答案可能會很簡單!既然漢朝和匈奴關系這麼差,那還不趁著匈奴內戰,直接徹底滅了匈奴?最好就是先讓匈奴內戰,自己消耗自己。
等到匈奴消耗的差不多了,漢朝再出手徹底滅了匈奴!這個方法,其實只是看起來很好。但放在真實的歷史上,其實并不具備可操作性。因為如果當時漢朝真的這麼做的,很容易會導致匈奴內部,重新出現一個強大的領袖,再次統一匈奴。然后,匈奴會再次成為漢朝的致命大敵。
具體的詳細劇本,我們可以參照後來南宋時期,金國對草原部落實行的政策。金國當時玩的就是這種養蠱政策,本來草原上分成了多個部落,然后金國作為幕后大佬,挑唆部落之間常年打仗。打了一圈之后,成吉思汗就出現了。
當時的漢宣帝,肯定不知道後來的那些歷史故事。但這個道理,他是明白的。
所以最后,漢宣帝選擇執行了漢朝祖傳的政策:同化政策。這個策略,說起來其實還是當年漢文帝時期,那個天才策論家賈誼提出的。當年漢朝還沒大規模反擊匈奴,賈誼就已經看到了百年之后,并且給后人留下了一套可靠的方案。
按照賈誼當年的思路,漢朝對匈奴要做兩手準備。一手是強大的軍隊,用武力把匈奴徹底打服。另一手是強大的文化和思想,用各種服裝、珠寶、文化以及各種奢侈品,吸引匈奴人,讓匈奴人真心覺得漢朝好,然后逐漸被漢朝同化。
之前近百年的時間里,漢朝其實都是按照這條思路,來針對匈奴的。哪怕是當年漢武帝大規模反擊匈奴,其實也都是這個計劃的一部分。
打仗,從來都不是目的。
真正的目的,是為了徹底解決匈奴。或者更準確一點來說,是為了讓匈奴對漢朝打心眼里臣服,然后接受漢朝的同化。
所以後來,漢宣帝選擇了一種很有意思的方法:他選擇支持五單于當中的呼韓邪單于,讓這位呼韓邪單于,去代表漢朝,擊敗其他幾個匈奴王。同時,在這個過程當中,漢朝會不斷往匈奴這邊摻沙子,逐漸同化匈奴。
但是這樣一來,另一個問題出現了。
漢朝到底該怎麼摻沙子呢?
對于這個問題,漢朝顯然有很多選擇。比如說,通過商業,直接控制匈奴的經濟,向匈奴輸送大量的漢朝商品,將匈奴高度綁定。再比如說,直接派人去匈奴那邊,幫匈奴打仗。
但這些方法,其實都有弊端。比如說直接派人,去匈奴參戰,這很容易會激起匈奴內部的反感。最后的結果,說不定會適得其反。
而相對于這些辦法來說,和親,其實是最高效的手段。
在之前的漢朝歷史上,漢朝就曾經通過和親的方式,向匈奴那邊摻過很多沙子。如此的匈奴單于,以及很多匈奴高層身上,其實都有漢家血脈。不過,和親這件事,在當時的漢朝太過敏感。尤其是向匈奴和親,這更是觸及到了漢朝高層的敏感神經。
所以,漢宣帝在世的時候,用了各種手段,但唯獨沒有和親。
而接下來二十多年的時間里,漢朝這邊,則是用了各種方法,不斷給匈奴那邊摻沙子。到了后期,漢朝這邊,甚至直接派軍隊下場。而當時漢朝親自下場的這場戰爭,就是‘陳湯滅郅支單于之戰’。也正是在這一戰當中,留下來後來那句‘犯強漢者,雖遠必誅’。
總之,經過二十多年的內戰之后,最終,漢朝在匈奴這邊,扶持了一位呼韓邪單于,并且最后統一了整個匈奴。
而隨著呼韓邪單于統一匈奴,整個匈奴,就成了漢朝的藩屬。但是到了這個時候,又一個新的問題出現了。
既然匈奴已經統一了,那麼接下來,這個作為漢朝代理人的呼韓邪單于,有沒有可能會逐漸脫離漢朝的控制。然后,匈奴會再次成為漢朝的大敵的呢?
這個可能,顯然是有的。
所以,當時漢朝高層,對于這個問題也很苦惱。而想要解決這個問題,最好的辦法,依然還是和親!
也就是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公元前33年,呼韓邪單于在統一匈奴之后,再次來到漢朝這邊,朝拜漢朝的皇帝,并且對漢朝執臣子之禮。
到了這個時候,漢朝已經必須要做出決定。雖然和親這件事,之前是漢朝的恥辱。但是此一時彼一時,之前漢朝嫁公主,是為了換取和平。而如今嫁公主,那是為了去給匈奴當主人,而且是匈奴主動申請的。
所以最后,漢朝這邊,還是同意了這一次和親。當然,漢朝這邊,肯定不可能派一位真的公主過去。最終,當時在位的漢元帝,就從后宮的宮女當中,挑了一個長得很好看的宮女,嫁給了這位呼韓邪單于。
這個宮女,就是王昭君。
對于王昭君和親的詳細經過,史書上其實沒有那麼多記載。包括很多故事當中,說王昭君當時沒有給畫師錢,所以沒得到漢元帝的寵幸。等到匈奴來求婚的時候,她就被派去了匈奴,漢元帝還挺后悔。這些事情,其實都是出自野史,有的甚至是出自古代的小說。
而在正史上,對于王昭君的記載,其實寥寥無幾。
我們只知道,王昭君長得確實很好看,而且很有才。琴棋書畫,樣樣精通。
就這樣,肩負著國家給予的使命,王昭君最后去了匈奴那邊。但是在這里,我們必須得多說一句:當時王昭君去匈奴那邊,是去給人家做單于正妻去了!放在漢朝這邊,那就是去做皇后了!
而且,她這次出嫁,背后依靠的是整個漢朝,匈奴那邊也不敢怠慢她,反倒是得把她當祖宗一樣供起來。
而嫁到匈奴之后,王昭君和這位求娶她的呼韓邪單于,一起生活了三年。在這期間,她還生了一個兒子。後來,她的這個兒子,還成了匈奴的左賢王,差點就當上了新的匈奴單于。
而在那位呼韓邪單于去世之后,按照匈奴的習俗,王昭君則是嫁給了他的長子。此后,王昭君和這位單于長子,或者說新單于,一起生活了十一年,兩人還生了兩個女兒。
十一年之后,這位老單于的長子去世,他的弟弟接班,王昭君又再次嫁給了這個弟弟。在這之后,又過了兩年,王昭君才因病去世。而王昭君去世的時候,漢朝那邊,已經輪到了漢成帝在位。當時漢成帝在忙著寵愛那位趙飛燕,把漢朝搞得一塌糊涂。
再之后,僅僅只過了二十多年,西漢就徹底亡了。而王昭君的兒子,後來則是在匈奴內部的單于爭奪戰當中,不幸被殺。
除此之外,後來到了西晉時期,因為王昭君的名字里,有一個昭字,和司馬昭重名了。所以從西晉開始,大家為了避司馬昭的諱,就開始稱呼她為王明君。這就是後來大家稱呼她為‘明妃’的原因。
這就是王昭君故事的尾聲。
當然,不管後來如何,至少王昭君活著的時候,她對漢朝的貢獻,是非常巨大的。而且,她的存在,也為漢朝和匈奴之間的友好關系,提供了一個橋梁。從這個角度來說,王昭君的歷史貢獻,確實是值得后人永遠記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