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來,歷代的開國功臣都逃不過被皇帝除掉的命運,只因他們功高蓋主,從開疆擴土的能臣成為皇帝穩固江山的障礙。
李善長是明朝開國功臣,他早年飽讀詩書、足智多謀,後跟隨朱元璋一路從微末起勢,輔佐朱元璋建立明朝、鞏固天下。但朱元璋自登上皇位後,忘記了往日的兄弟情誼和對出生入ㄙˇ的戰友許下榮華富貴的諾言,將眾功臣一一殺害,李善長自然也逃不過他的魔爪。
臨ㄙˇ前,李善長拿出皇帝昔日賜給他的免ㄙˇ金牌,朱元璋見狀笑道:「你看看金牌背面寫的啥。」李善長見到鐫刻之字後徹底心灰意冷,只得等待發落。李善長在金牌背面看到了什麼呢?他生前的貢獻有多大呢?為什麼朱元璋忍心除掉他呢?
李善長自幼聰穎,又酷愛讀書,天賦和努力使他逐漸成長為一個才能出眾的謀士。
李善長學成之時,正是元朝即將顛覆的時代,中原地區群雄並起,地方豪強都在為成為新王朝的統治者而爭取勢力范圍, 李善長空有一身才學,卻沒有得到任何勢力的重用。
原來,李善長一直在滁州發展,他對事物發展的預測十分準確,這使他在當地逐漸有很高的名聲,但他從未得到賞識,直到朱元璋的出現。
朱元璋的早年經歷十分曲折,他甚至有許多次瀕ㄙˇ,朱元璋出生時恰逢元朝政府黑暗腐敗,且天災頻繁,頻繁的禍亂使靠務農為生的朱元璋一家接連遭受毀滅性的打擊。
朱元璋的父母和大哥先後倒在瘟疫之下,失去依靠的朱元璋只得和兄弟分道揚鑣,各自謀生,朱元璋當過和尚、乞丐,只為討一口飯吃, 但連年的災禍使寺廟也難以為繼,朱元璋幾次都差點被餓ㄙˇ。
在逃亡的過程中,朱元璋耳濡目染到各地農民揭竿而起,心中逐漸有推翻元朝的想法,最終在朋友的邀請下,他選擇投奔郭子興的起義軍,從此走上了對抗朝廷的道路。
朱元璋在軍隊中展現出極高的軍事天賦和勇猛的作戰風格,這使郭子興對朱元璋非常賞識, 他甚至將自己的養女許配給朱元璋,使朱元璋在軍中的地位與日俱增。
常年征戰後,起義軍中逐漸產生派系紛爭,眼見郭子興與其他元帥的矛盾愈加深刻,朱元璋決定同郭子興另起爐灶,許多人以他的威名而投奔于他,李善長便是其中一位。
朱元璋先後招募幾萬精兵,當他率兵南下滁州時,李善長聽聞朱元璋正途徑此地,便趕忙前來求見, 朱元璋素來惜才,他久聞李善長的大名,便欣然接見,兩人一見如故。
在兩人的初次見面中,李善長向朱元璋提供了許多良策,他引經據典,用漢高祖的事例提醒朱元璋須善待人才,知人善任,這樣天下很快就會歸順于他。
朱元璋聽後感覺頗有道理,明白眼前這位謀士是個人才,便將李善長留下來掌管文史書籍, 此後的表現證明,李善長是當世蕭何,他沒有辜負朱元璋的期望。
李善長緊接著跟隨朱元璋攻打滁州,他為朱元璋出謀劃策,很快得到信任,不久就參與到重大事務的決策中。
除此以外,隨著越來越多的有識之士前來投奔朱元璋,李善長也擔任著分辨真假人才、任免職務的工作,以及軍隊物資的供應和分配,以及軍隊中大小矛盾的調和也由他來解決,李善長的才能得到了極大發揮。
恰逢郭子興聽信流言懷疑朱元璋欲奪權,便要求李善長轉而輔佐自己,李善長深知這次站隊的重要性,便百般推辭, 朱元璋得知此事後深受感動,從此以後更加重用于他。
李善長不僅是善于運籌帷幄的謀士,還是一位不可多得的軍事人才,一次朱元璋舉重兵進攻雞籠山寨時,將剩餘的少量兵力託付給李善長駐守後方。元軍得知消息後欲前來突襲,李善長立即將計就計,在原地設下埋伏,使元軍大敗而歸。
朱元璋攻克城池後,在李善長的建議下,于軍內設下嚴明的軍規,使軍隊不得騷擾平民,這一舉動與其他豪強在城中大肆搶掠的行徑截然不同, 此舉使朱元璋治下的百姓都十分信服他,也為日後朱元璋奪得軍中大權做了良好的鋪墊。
不久後,郭子興因病去世,他的兒子與親戚都不及朱元璋的能力,軍中人們都只忠于朱元璋,于是朱元璋順勢成為軍中一把手。
此後數年中,朱元璋採納了李善長的「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的策略,軍隊逐漸強大起來。
中原地區最終形成以朱元璋、張士誠及陳友諒為首的三足鼎立的局面,在多年的征戰後,朱元璋成功將張士誠和陳友諒各個擊破,成為明朝開國皇帝。
朱元璋即位後,將許多功臣封爵賜侯, 李善長也被賜予爵位,還被皇帝稱讚為當世蕭何。此外,他和兒子還被授予免ㄙˇ金牌, 李善長被免二ㄙˇ,他的兒子被免一ㄙˇ,李善長一家一時風光無限。
巨大的殊榮使李善長的心氣越來越高,他開始在朝堂之中目中無人,十分看不起與他政見不同的人,甚至因一些大臣冒犯他的權威而向皇帝打小報告。
朱元璋對李善長的所作所為看在眼裡,但礙于李善長勞苦功高,且李善長只是作為一介文官,並不會產生太大的威脅,便一直採取聽之任之的態度。
李善長卻意識不到自己已經嚴重越界,將皇帝的恩寵當作尚方寶劍,不斷與其他大臣產生矛盾。
當胡惟庸等大批開國功勳因言獲罪時,李善長雖與胡惟庸有染,卻仍未被治罪, 他只認為自己有皇帝做庇護,可以暢所欲言,卻不知朱元璋內心已經漸起殺意。
幾年後,李善長因病辭官,皇帝厚待于他,給他一個閒職,但李善長仍不肯徹底放權,開始處處維護自己的親戚。李善長的弟弟李存義父子被牽連到胡惟庸的謀反案中,李善長不但沒有及時撇清關係,反而急忙上書求皇帝赦免他們。
朱元璋看在李善長已經老去且忠心耿耿的份上放過了李存義等人, 但李善長沒有絲毫感謝之意,這使得皇帝心中疑心和殺意並起,李善長的命運變得岌岌可危。
在一次治罪中,李善長的親戚丁斌因罪被發配,李善長再次向皇帝求情,朱元璋此次並沒有順從他,而是下令立即流放丁斌。
審訊中,丁斌將在胡惟庸家目睹到李存義父子曾與他有過交往,以及李善長曾與胡惟庸商談謀反、官官相護的往事揭發。
聽到此消息後,朱元璋徹底震怒,他立即下令除掉李善長一族,李善長雖有免ㄙˇ金牌, 但皇帝告訴他,他受到的指控太多,每一條都足以得到大罪,免二次是顯然不夠償命的。
殺人誅心的是,朱元璋在李善長亮出免ㄙˇ金牌後,冷笑一聲:看看後面寫的是什麼!李善長翻過金牌,只見上面驟然刻著:謀逆不免!這個開國功臣頓時如五雷轟頂!
李善長一生為明朝的建立與發展鞠躬盡瘁,最終卻倒在自己的傲慢和皇帝的懷疑,他從未想過即使自己有莫大的功勞和免ㄙˇ金牌,卻仍有伴君如伴虎這樣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