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李時勉:阻朱棣遷都,勸朱高熾戒色,歷經5朝的硬骨頭,活了77歲
2023/10/14

楔子:

公元1425年五月二十九日傍晚,明仁宗 朱高熾病重。臨終前,朱高熾留下遺言,《明史·列傳第五十一》記載:

仁宗大漸,謂夏原吉曰:「時勉廷辱我。」言已,勃然怒,原吉慰解之。其夕,帝崩。

朱高熾臨終前,對 夏原吉說:「 李時勉侮辱我!」說罷,更加憤怒。夏原吉盡力勸解,當天晚上,朱高熾病逝。

朱高熾是明朝第四位皇帝,他算是一位仁慈的君王。然而,他也有記仇的時候,他臨終前還在惦記著 李時勉對自己的侮辱。甚至坊間有傳聞,說朱高熾之所以只在位10個月就駕崩了,是因為被李時勉氣死的。

那麼,這個「氣死」朱高熾的李時勉,到底是何許人呢?本文,筆者將通過史料依據,和大家分享大明「五朝直臣」

李時勉,希望通過他的故事,能給大家一些啟發。

一、永樂新進士,大獄陷忠臣

根據《明史·李時勉傳》記載:

李時勉,名懋,以字行,安福人。

李時勉,本名 李懋,字 時勉,以字行。李時勉是江西吉安安福人,他晚年號古廉。根據《國朝獻徵錄》記載,李時勉祖籍金陵(南京),元朝末年遷到江西吉安。

李時勉生于洪武七年(1374年),小時候雖然聰慧,但家境非常貧寒。童年時,李時勉讀書非常刻苦。他常常學習到深夜,隆冬臘月,天氣酷寒,他為了堅持學習,用棉被裹住腳,再把腳塞進桶里。

李時勉5歲啟蒙,7歲就能熟練背誦四書五經,12歲時,被選入縣學。建文年間,李時勉考中舉人。到了永樂二年,他進京趕考,考中 三甲第三十四名,賜同進士。

在科舉名單中,三甲的考生一般是不會留在翰林院的,但因為李時勉在殿試時表現得非常耿直,敢于陳述當朝的一些弊政,被他的江西吉安的老鄉 解縉看中, 解縉向朱棣舉薦李時勉,因此李時勉被留在翰林院,擔任庶吉士,并參與編撰《明太祖實錄》。

永樂中期,李時勉任翰林院侍讀,并擔任刑部主事。在朱棣遷都的事情上,李時勉是堅定的反對者。

明成祖朱棣是藩王起家的,而北平正是他藩邸所在地。永樂四年,朱棣下旨以南京故宮為藍本,在北平興建皇宮。永樂七年,朱棣在北平附近的昌平為自己修建長陵,其實已經下定決心要遷都了,只是并沒公開言明。

到了永樂十四年,朱棣召集群臣,正式商議遷都事宜,很多人都反對遷都。朱棣極力彈壓,最終無人再敢反對。

到了永樂十九年,朱棣在北平修建的三大殿失火,這給了大家「借口」

,李時勉率先上書,他列了15條反對遷都北平的理由。比如說南北漕運尚未打通的問題等,每一條都切中要害。《明史》云:

忤帝意。已,觀其他說,多中時病,抵之地;復取視者再,卒多施行。尋被讒下獄。

意思是,朱棣嘴都要氣歪了。但是,朱棣看到他的奏折,大多數說得都有道理。將他的奏折扔在地上,又忍不住撿起來再看。最終采納了李時勉的多條建議,在遷都問題上作出整改。但是,朱棣還是給李時勉一些教訓,將他下獄問罪。

李時勉在獄中待了一年多,後來被「三楊」之一的楊榮救出,并官復原職。

筆者需要說明的是,雖然史學上對朱棣遷都北京的評價頗高。但是,在明朝初年,王朝已在南京扎根,再加上靖難之役后,永樂朝亟待休養生息。 以李時勉為代表的耿直官員反對遷都,其實是不想讓朱棣過多地「折騰」

,為國家節省財力。所以,后人需要理解李時勉的這種做法。

桓范在《世要論》中說:

國之將興,貴在諫臣;家之將盛,貴在諫子

李時勉不畏皇權,敢于直諫,實乃是「諍臣」也!

二、直言勸帝王,「氣死」明仁宗

明朝永樂二十二年,朱棣駕崩,太子朱高熾即位,是為明仁宗。

朱高熾在歷史上有很高的評價,而且獲得了「仁宗」這個廟號,更有人說,明仁宗的脾氣和北宋宋仁宗很像,待人也十分親切。然而,明仁宗朱高熾雖然和善,但他卻恨極了李時勉,甚至差點把李時勉砸死。

朱高熾的大部分政治生涯是在朱棣的陰影下度過的,他當了20年的太子,而且時刻被朱高煦等人覬覦,可謂戰戰兢兢,一刻不敢懈怠。待到朱高熾登基,他雖然勤政,但也逐漸放松了對自己的要求。

尤其是到了洪熙元年,朱高熾的私生活也開始放縱。

這時,李時勉上奏,給朱高熾提了幾條建議,包括讓朱高熾不要沉迷于酒色,不要怠于理政,不要讓身體處于超負荷狀態等等。

朱高熾看完李時勉的奏折,氣不打一處來。《明史·李時勉傳》記載:

仁宗怒甚,召至便殿,對不屈。命武士撲以金瓜,脅折者三,曳出幾死。

朱高熾將李時勉召到偏殿,讓李時勉奏對。李時勉毫不退讓,堅持勸諫朱高熾。朱高熾怒不可遏,讓侍衛用金瓜砸李時勉,李時勉的肋骨被砸斷三根,抬出偏殿的時候,人都快沒氣了。

即使這樣,朱高熾還無法熄滅怒火,他將李時勉投進詔獄,好在詔獄中一位錦衣衛千戶偷偷請來醫生為李時勉醫治,李時勉才活過來。

第二天,朱高熾下旨,改任李時勉為交趾道御史,即刻赴任。

交趾處于嶺南,即現在的越南北部。這相當于是流放邊疆,再加上李時勉重傷未愈,他若真的去赴任,必定會死在路上。接下來,意外發生了,因為朱高熾突然駕崩了。

朱高熾被李時勉一頓勸諫后,兩天都沒消氣。再加上他身體原因,到第二天便病倒了,太醫緊急為朱高熾治療,但仍不見好。到了傍晚朱高熾病重,他召來夏原吉。接下來,便是本文開篇的那一幕。

朱高熾對夏元吉說: 「李時勉侮辱我!」

說完這句話,他更加憤怒,上氣不接下氣,夏原吉連忙勸解,到了晚上,朱高熾就駕崩了。

朱高熾駕崩得非常突然,當時,太子朱瞻基還在南京巡視,朝廷一度陷入混亂。雖然正史上沒有記載,但很多野史都認為,朱高熾之死,和李時勉的勸諫關系很大,甚至有人說朱高熾是被李時勉「氣死」

的。

筆者認為, 朱高熾之死,或許不在李時勉,而在于他身體本來已經透支,有沒有李時勉的激怒,朱高熾都將很快隕落。

歷史學者陳時龍曾認為,朱高熾過早的駕崩,讓他的「缺點」沒有暴露出來,反而成就了他「仁宗」的名聲。 筆者沒有詆毀朱高熾的意思,但如果像上述這麼說的話,朱高熾應該感謝李時勉。

朱高熾駕崩后,李時勉的嶺南之行被中止,他在京城養傷,逐漸緩了過來。

三、宣宗問前事,引領國子監

一個多月后,朱瞻基從南京被接回北平,正式登基,是為明宣宗。朱瞻基聽聞是李時勉氣死了自己的父親,非常生氣。他對身邊的人說:「去把李時勉給我捆來,我今天非要殺了他不可!」

過了一會,朱瞻基覺得沒必要將李時勉捆來了,他又派人去,直接將李時勉拉到西市去斬首。

幸運的是,兩撥人中間沒有相遇,李時勉還是被捆到了朱瞻基跟前。

朱瞻基責問李時勉:「你為何要觸犯先帝,你在奏折中說了什麼?」

李時勉回答: 「臣言諒暗中不宜近妃嬪,皇太子不宜遠左右。

意思是,我勸先帝(朱高熾)不要在守孝期間(當時朱棣駕崩尚不足一年)接近嬪妃,更不要輕易將太子(朱瞻基)輕易派到外地。

朱瞻基聽完李時勉的解釋,怒氣有所緩和,李時勉繼續敘述奏折中的內容,說到第六條后,朱瞻基的怒氣已經消了。朱瞻基說: 「真是難為你了,你是個忠臣!」

于是,朱瞻基赦免了李時勉,恢復了他的官職。并讓李時勉參與撰寫《明太宗實錄》。

宣德五年,李時勉升為侍讀學士。當時,《明太宗實錄》編撰完成,朱瞻基帶著好幾筐錢幣來到史館,把錢幣撒在地上,眾官員都俯身去撿,有的甚至相互爭搶,十分不「體面」

。史載 「時勉獨正立」,只有李時勉一個人站著不動,不撿也不搶,非常難得。朱瞻基于是把剩下的錢幣都賞賜給了李時勉。夸李時勉是一個品格高尚的官員。

明宣宗在位10年而崩,其子朱祁鎮登基,是為明英宗。明英宗登基時,改元正統,由「三楊」主持內閣事務。李時勉被委以重任,他不僅要負責編撰《明宣宗實錄》,還要主持翰林院,并擔任經筵官,時常給明英宗朱祁鎮講課。正統六年,李時勉擔任國子監祭酒,成為廣大學子們的「校長」。

明朝立國以來,國子監祭酒都是名臣。洪武時期, 宋訥張顯宗二人先后擔任國子監祭酒,此二人一身正氣。永樂時期, 胡儼擔任祭酒,他為人師,堪稱表率。但是,明朝前中期名氣最大的國子監祭酒,還是 李時勉。李時勉不僅學識淵博,而且為人正直,節操無可挑剔。

世界著名的教育家烏申斯基曾說過: 教師的人格,就是教師的一切。

李時勉作為明朝最高學府的「校長」,他的人格,就代表國子監學生的品格。

四、王振誣良臣,英宗赦爾歸

明英宗正統年間,隨著「三楊」的逐漸離世,朱祁鎮身邊的宦官王振開始擅權。王振不僅公開干預朝政,而且向各級官員索賄,他罪行昭昭,朱祁鎮卻對他百般袒護,這引起了很多大臣的不滿。但王振也利用自己的權柄,打壓那些不尊重自己的「敵人」們。李時勉為人正直,他自然不會和王振同流合污。

有一次,朱祁鎮命王振去國子監視察,李時勉并未刻意招待王振,而是讓王振和學子們吃一樣的飯食。王振認為李時勉不尊重自己,于是對李時勉懷恨在心,開始搜羅李時勉的罪證。

可李時勉為人清正,哪有什麼罪證。《明史·李時勉傳》記載:

時勉嘗芟彝倫堂樹旁枝,振遂言時勉擅伐官樹入家。

這段話的意思是說,王振打聽到李時勉曾經在國子監彝倫堂旁邊的樹上折了一支小樹枝,于是便說李時勉擅自砍伐國子監中的樹木。然后,王振命人逮捕李時勉。

李時勉當時正在東堂閱卷,他聽聞王振派人來鎖拿自己,也不緊張,從容不迫地把手中的卷子閱完。

王振讓人給李時勉帶上枷鎖,把他拉到國子監門口游行示眾,成心在學子面前羞辱李時勉。 當時,正值盛夏,天氣炎熱,李時勉汗流浹背,沒有為自己辯解一句。因為李時勉知道,和王振這種人辯解,毫無用處。

李時勉是國子監學生們的「校長」,而今「校長」被辱,學生們焉能坐視不管。以國子監學生

李貴為首,聚集了一千多名同學,到宮門口跪求明英宗朱祁鎮放人。有個叫 石大用的,上奏懇請自己代替老師受刑。史載:

諸生圜集朝門,呼聲徹殿庭。

意思是,學生們擋住宮門,喊聲響徹整個宮殿。朱祁鎮最初并不知道這件事,他聽聞上千學生在為國子監祭酒求情,大吃一驚。一問之下,才知道是王振搞的鬼,連忙下旨釋放李時勉。但王振僅僅被訓斥一頓,并沒有被額外懲罰。

李時勉非常豁達,他被釋放后,也沒有過多地追究,立即回到東堂繼續閱卷。

正統九年,朱祁鎮親自到國子監視察,李時勉為朱祁鎮講解《尚書》,他此時已經70歲,垂垂老矣,但講到關鍵之處,仍精神灼爍。朱祁鎮非常佩服他,給了他許多賞賜。

這一年,李時勉請求告老還鄉,朱祁鎮不準。三年后,李時勉再次請求致仕,朱祁鎮終于同意。

李時勉回鄉時,除了幾箱子書籍,并沒有什麼財產。《明史》記載:

朝臣及國子生餞都門外者幾三千人,或遠送至登舟,候舟發乃去。

李時勉出發時,朝臣們和3000多國子監學生親自到場為他送行,場面十分壯觀。有的人不惜走到通州,將李時勉送上船才離去。

學高為師,身正為范。國子監祭酒李時勉離去的場面,距今雖有600年,但讀起來仍然熱血沸騰。

五、老朽已懸車,至死尤憂國

正統十四年,朱祁鎮在王振的忽悠下,御駕親征,最終深陷土木堡。李時勉得到消息后,非常悲痛。他親自寫了一封奏折,派孫子李驥送到明代宗 朱祁鈺手中。他懇請朝廷抓緊練兵,擊退胡虜,迎明英宗還朝,一雪前恥。

景泰元年,朱祁鈺和于謙打贏了京師保衛戰。

在論功行賞時,朱祁鈺想到了李時勉的那封奏折,于是下旨褒獎李時勉。可是, 等圣旨到達江西吉安的時候,李時勉已經去世了,享年77歲。

據李時勉的孫子李驥說,李時勉雖然病重,但一直在等待京城那邊的消息。當李時勉得知于謙打敗了瓦剌大軍后,他放松下來,閉目而逝。

韓愈曾說過: 赤心事上,憂國如家。

老祭酒李時勉,憂國到最后一刻,實在讓人淚目。

在筆者看來,李時勉歷經 永樂、洪熙、宣德、正統、景泰五朝,他被朱棣關押一年,也曾被朱高熾砸斷三根肋骨。他被朱瞻基捆起來質問,也曾被王振戴上枷鎖羞辱,但是,這些都不能折斷他的鋼骨。

李時勉人品高潔,堪稱一代名臣。3000學生為他送行,更是良師典范。

古人云: 家有諍子,不敗其家;國有諍臣,不亡其國。

當代士大夫,應當學習李時勉崇高的人格、正直的風骨和高尚的師德。做我華夏的諍臣,做我民族的脊梁。

本文參考《明史》《明史紀事本末》《國朝獻徵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