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1908年,一個美國人騎毛驢走遍秦皇島,拍下30張真實照片
2023/10/28

在中國,有一個以帝王名號命名的城市——秦皇島。這里鐘靈毓秀、歷史悠久。據《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公元前215年,秦始皇東巡于此,并派方士出海為其尋求長生不老藥。這里還被譽為「京津后花園」,「天下第一關」山海關,更是名揚天下。

人們常說,一座城市,因為有歷史而厚重!那麼,過去的秦皇島是什麼樣的呢?下面是筆者搜集整理的3000字圖文,定會讓你眼前一亮:歷史上的秦皇島,原來也這麼漂亮!

甘博在河北考察途中

1908年,一名叫西德尼·戴維·甘博的美國人,來到河北秦皇島考察,他走遍了秦皇島的山川河流,拍攝了大量珍貴照片。筆者遴選其中30張具有代表性的老照片(黑白照片上色并修復了清晰度),以饗讀者。100多年前,秦皇島的獨特的城市和人文風貌,值得收藏。

這是山海關城內的一條街道,遠處高大的建筑是鐘鼓樓。城台上左鐘樓右鼓樓,鐘樓、鼓樓、文昌殿三體合一。鐘鼓樓,既是山海關古城的中心,又是制高點。

山海關鐘鼓樓,始建于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明清時期,鐘鼓樓歷經數次毀建。後來,因年久坍毀失修拆除。2004年,重建鐘鼓樓。

山海關古城有四座城門,分別是:鎮東(東)、望洋(南)、迎恩(西)、威遠(北)。照片中是鎮東門城樓。城台上有重檐歇山頂式的磚木結構建筑物。

「天下第一關」匾額懸掛在城樓上,為明代書法家蕭顯于成化八年(公元1472年)書寫的。

有「天下第一關」之稱的山海關,是京師門戶、明長城的起點。始建于明代,依山襟海,雄關鎖隘口。城樓的東、南、北三面,分別設有箭窗。城門外還有甕城、護城河、羅城等。

1917年,秦皇島城區老照片,一座座房屋鱗次櫛比。房屋以三合院為主,土平房居多,有寬大的前窗和較小的后窗,前后出小檐。遠處,青山連綿不絕。

這里主要是由駐軍及其家屬聚集而成的生活區域,多數平房建夯土圍墻,也有用高粱桿扎的圍墻。如今,在山海關一些地方,現存的古老民居大多建于明清至民國時期。

這是山海關的北門——威遠門,長城之北是古老的戰場,即威以鎮之的意思。城台之上原來是有城樓的,明朝天啟六年(1627年)重建。後來,北門城樓多次遭受火災,因此廢棄未修。

城門前是一條繁忙的街道,門口有警察站崗。最近處,還有一名國外軍人正朝城門口望去。

1917年,秦皇島背牛頂雄姿。陡峭的山壁上修建有木梯,站在山下仰望,山頂聳入云端,非常壯觀。從明朝時期,背牛頂逐漸成為佛教勝地。到了清朝時期,道教又在此山發揚光大。

背牛頂是一座山嶺,向上攀登,山漸陡,景亦幽。山頭上有方形敵樓,俯視群山。如今,這里的木梯子已經更換成了堅固的鐵梯。

在秦皇島當地一個村落里,一位老大爺正在曬谷場收拾高粱穗。兩個活潑可愛的小孫子站在他的旁邊。老大爺慈愛地拉著孫子的小手。是啊,天倫之樂就在這平凡的生活瞬間。

秦皇島有獨特的風土人情。據說,北邊的人講話是一口東北腔卷舌,南邊則是著名的唐山方言,真是有趣。

這是位于背牛頂上的一口鑄鐵大鐘,此鐘究竟鑄造于何時,無人知曉。

掛在石柱之上的大鐘銹跡斑斑,呈現出一種亙古的滄桑感。如今,背牛頂上也有一口大鐘,不過大鐘懸掛在一座亭子之內。敲擊時,聲音十分渾厚。

這張照片,看上去像是一座寺廟的院子,拍攝于位于山海關。在寺廟大殿的前面,矗立著三通石碑,字跡看不清楚。石碑的旁邊,拴著香客騎的毛驢。從寺廟的建筑樣式上,你能看出是哪座寺廟嗎啊?

1917年,秦皇島火車站上的情景。鋪有地磚的站台不大,有很多等待上車的乘客在排隊,有中國人也有外國人。

秦皇島火車站,始建于1915年。京奉鐵路北戴河至山海關之間的線路南移時,廢棄了湯河站,建秦皇島站,隸屬于京奉鐵路局。1984年,秦皇島站更名為秦皇島南站。

在過去,山海關共有四個堅固的炮台,分別為:第一炮台「定遠」,第二炮台「靖遠」,第三炮台「鎮遠」,第四炮台「控遠」。這張照片拍攝于第四炮台——控遠炮台。

炮台居高臨下,是配置火炮打擊入侵之敵的骨干陣地。可以說,其位置的選擇在對堅守要塞起主要支撐作用的地點。

1917年,山海關角山長城風貌。照片里的角山,奇峰突起,形勢陡峻。扼遼薊之咽喉,啟山海之風云,是萬里長城西行第一山。

角山長城,建于明洪武初年,從山腳旱門關到大平頂共1536延長米,十分壯觀。

這張照片拍攝于山海關城外。在一座山頭上,矗立著幾座寺廟建筑。關于這張照片里的廟宇,沒有找到準確詳盡的文字記述,因此不好判斷是什麼廟宇。你知道這是哪里嗎?

甘博在秦皇島考察途中,遇到母女三人,為他們拍下了這種照片。母親頭戴草帽,身上披著秸稈做得蓑衣。兩個孩子衣衫襤褸,手里拿著鐮刀。想必三人是剛從地里干完活走在回家的路上。

這張照片拍攝于山海關城西偏北處,主體建筑是一座寺廟——娘娘廟。甘博和助手騎馬來到這里,坐在娘娘廟前的台階上休息。

從建筑的側面看,樓閣高聳,建有圍墻,可見其規模不小。

1917年,秦皇島下鄉,一戶農家正在修理自家的房屋。幾個大人分工合作,一群孩子則淘氣地爬上了屋頂。攝影師舉起相機拍下了這一瞬間,畫面非常富有生活氣息。

秦皇島街頭,一名男子正在賣大蒜。扁擔上掛著編成串的新鮮大蒜。他對自己的大蒜很滿意,希望能賣上好價錢。在他旁邊還有一名小販,籮筐里裝的好像是新摘的南瓜。

1908年,開平礦務局秦皇島經理處大樓舊照。開平礦務局,即開平煤礦,是清末洋務運動開始后官督商辦的大型新式采煤企業。

1898年,清光緒皇帝御批,在秦皇島自行開埠建港,成立開平礦務局秦皇島經理處。

這張照片拍攝于背牛頂附近的一個小村子,村頭有一座小土地廟。土地廟很小,建在一座石頭平台之上,用幾塊石頭雕刻壘砌而成,后面還有一面石墻。炎炎夏日,一些村民坐在廟前的樹蔭下乘涼,還有孩子在樹下嬉戲。

1910年,山海關一條馬路旁的客棧,墻壁上寫著「單家老店」

字樣。客棧門口停著一輛馬車。拉車的兩匹馬站在馬槽前進食。像這樣的客棧,在當時的山海關非常普遍。

在村頭的一處矮墻前,有幾個孩子在玩耍,其中兩個女孩長得很漂亮可愛,都穿著肚兜,褲子上還帶著補丁。她們第一次見到外國人,好奇地望著甘博一行人,攝影師抓拍下了這個有趣的瞬間。

在秦皇島山海關,有一個小村莊叫望夫石村。村里的小山崗上,有一塊據說與孟姜女故事有關的「望夫石」,上面有腳踩的幾個石坑,當地人傳說是孟姜女望夫留下的足跡。

在望夫石的旁邊,有孟姜女廟,又稱貞女祠。孟姜女廟的修建,是民間故事「孟姜女哭長城」的產物。

城墻上,走來一名挑著藤編制品的小販,他正要去街上售賣。扁擔兩頭挑的藤編器物樣式多樣。男子看到有人對他拍照,臉上露出了奇怪的表情。

這是山海關東羅城的東門——服遠門,城門前站著幾名外國士兵。山海關東、西二門外,都建有自己的羅城,分別是東羅城和西羅城,當時是為了加大防御力度而建。

東羅城,是山海關的前衛城,始建于明萬歷十一年(1583年),設東、南、北三門,羅城城墻基本完好。

這是秦皇島鄉下風貌。村邊有一個草棚子,一些人在棚子下忙碌著。照片的左邊,有一口水井,上面架著轆轤。為了遮蔭,人們還在井台上方搭了一個架子,上面爬滿了絲瓜藤。近處是綠油油的稻田,好一派田園風光。

甘博一行人在前往背牛頂的途中,遇到了當地一名女子。她頭戴斗笠,手里拿著一根黃瓜,邊走邊吃,她的孩子也跟在她身邊。看到照相機鏡頭,女子好奇地停了下來。

這是位于秦皇島街頭的一個茶水鋪。鋪面很簡陋,棚子下有磚砌的爐灶,上面擺放著幾只鐵水壺。

土灶旁邊那個方形的木箱子是風箱,推拉木制的把手,空氣通過進氣口使風箱的皮橐內充滿空氣,空氣通過輸風管,再進入爐膛里,可以把火生的旺旺的。

這是位于山海關外4公里處的一座寺廟,有好幾進院子,旗桿上的旗子迎風招展。山門、主殿、配殿應有盡有,可見其建筑規模不小。當年,八國聯軍侵華時,這座寺廟曾被德軍占據。

民國時期,秦皇島街頭老照片。

街道寬闊筆直,兩側都是一些中式建筑和歐式建筑。街邊停著一些帶棚子的馬車,都在等著載客。街道的盡頭,高大的城樓清晰可見,城樓上的方形箭窗十分醒目。

山海關雄偉壯觀的城墻和六角亭。歷史上,關里的人們為求得一條生路,紛紛走出山海關去「闖關東」。 有道是「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歷史變遷,世態滄桑,誰能說清楚以后會怎麼樣。山海關,見證了中國這一段歷史。

結束語:回看秦皇島這些老照片,讓人感慨萬千。百年光陰,歷史一瞬。在這100多年里,秦皇島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秦皇島歷史文化底蘊深厚,風土人情獨特,經濟繁榮,百姓安居樂業。我們有理由相信,秦皇島的明天會更加美好!

嚴禁無授權轉載,違者將面臨法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