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和珅為官時有3不貪:科舉錢不貪,賑災款不貪,最后一條略顯高明
2023/10/29

「和珅跌倒,嘉慶吃飽」

和珅被抄家時, 府中查出的資產共計白銀八億兩,這是一個讓人瞠目結舌的數字,乾隆年間國家一年的財政收入才區區七千萬兩白銀。

換句話說:和珅的總資產抵得過清朝十一年的財政總收入。這讓剛剛掌控國家大權的嘉慶如何不暗自竊喜。

但有個很奇怪的現象很值得玩味,相比史上諸如秦檜、嚴嵩、魏忠賢等貪官巨蠹,和珅所貪墨的財富無疑是他們之中的翹楚。但是,在后世人的口碑中,和珅卻不像他們,被人恨得咬牙切齒,反而在熒屏上,和珅的形象還有那麼一點俏皮可愛。

究其原因,可能就在于和珅此人 貪而不奸,腐而不歹。別看他一生貪墨了這麼多財富,但自他手握大權以來,始終堅持三大原則,凡與此三項相悖的財路,他一概不要,正因如此,他不僅在官場能夠左右逢源,風生水起,在人們口碑中,也不曾留下惡評。

父母早逝 因妻而貴

和珅是滿洲正紅旗,扭祜祿氏,其父常保為福建副都統。和珅三歲時,母親就因產下弟弟和琳而去世,九歲時,父親常保又撒手人寰。

失去雙親護佑的兩兄弟,如兩葉浮萍任人欺凌,兄弟倆也差點就被族人趕出和府,幸虧一位老家丁和小姨娘可憐兩人,便好意收留在府中。

遭遇這番變故,讓和珅早早地就體驗了一番人情冷暖,世態炎涼。要想命運徹底逆襲,唯有自強不息。

因此,憑借過人的天分他發奮讀書,除了精讀四書五經外,和珅還對滿、蒙、漢、藏等各族文字進行深研,弱冠之年,便學富五車,頗有建樹。

和珅在十八歲那年,來了桃花運,時任直隸總督的馮英廉幾次三番考察和珅,見他唇紅齒白,風度翩翩,宛若潘安再世,子健復活,便將孫女馮氏委身于他。

成家后的和珅在妻子娘家的幫助下,一路官運亨通,二十歲的時候,當了三等侍衛,此時的和珅,正在一步步接近自己一生的貴人—— 乾隆。

和珅不僅相貌英俊,而且人也聰明,口齒伶俐,干事歷練。英國特使 馬戛爾尼曾經這樣贊賞他: 白皙而英俊,舉止瀟灑,談笑風生,真具有大國宰相風度。

而一生風流成性的乾隆正是一個以貌取人的皇帝,見和珅儀表堂堂,頭腦活泛,對自己又百般恭順,因此一次次地將和珅破格擢升。

到了乾隆四十四年,剛過而立之年的和珅就已經是可在御前行走的一品大員了,這樣的升遷速度,不得不讓人咋舌呀!

原本查貪,反倒變貪

就在和珅當上御前大臣的次年,乾隆接到云南按察使海寧的奏章,揭發云南總督李侍堯大肆貪墨。乾隆盛怒之下,便派親信和珅等人前往云南查辦李侍堯貪腐案。

和珅是個很有心機的人,懂得「曲線救國」的道理,在多次對李侍堯本人發動「正面進攻」無果的情況下,和珅找到李府的管家趙一恒,一番威逼利誘,嚴刑拷打,終于從趙一恒口中挖出了最有價值的證據,這些鐵證足以讓李侍堯——這個曾經風光無限的一品大員終于低頭認罪,成為階下囚。

當李侍堯在獄中仍惦念府中私藏的那些奇珍異寶時,和珅早已拿在手中把玩,準備據為己有了。

這是和珅貪腐之路上的破處之作,時年他正好三十歲。

首次行貪,自然有些緊張,當心東窗事發,但是當乾隆一而再、再而三地對他進行夸獎、賞賜甚至提拔時,和珅心中的畏懼徹底消失了,此后他認定一個道理: 只要圣上肯定奴才,奴才拿出百分百的真心對待主子,從此便君臣和諧,天下承平了,其余的一切皆是小事。

果然,在兒子豐紳殷德成為十公主的額駙,自己與乾隆爺成為親家后,和珅在斂財路上便更肆無忌憚了。

他特別發明了一種 「議罪銀」

的生財之道,但凡瞧誰不順眼,便羅織各種罪名陷害誰,被他彈劾的絕大部分官員,若想平安無事,就得將白花花的銀子送到他府上。

對于官員送上的每一筆銀子,他都會從中撥出一部分敬獻給主子乾隆爺,振振有詞地說是罪臣經過深刻反省后,甘愿獻上白銀,充盈國庫,來贖清自己犯下的罪孽。

每次獻銀,乾隆都會心一笑,欣然接受,并且還將辦事周全的和珅夸贊一番。

至此,和珅徹底懂得了萬歲爺的心思: 只要時時刻刻想著萬歲爺,念著萬歲爺,就算天塌下來,也有萬歲爺替奴才頂著。

三不原則下的「高級貪」

既然是一心想著主子,一心念著朝廷,那就 一切要從主子根本利益出發,主子的根本利益是什麼呢?那便是皇權永固,萬民臣服。

因此,和珅在大肆斂財的道路上, 給自己擬定了「三不」原則。

其一、在封建時代,科舉是國之根本,人才是第一生產力,自幼飽讀詩書的和珅深深明白一個道理,那就是: 在當世,儒家思想穩固的猶如銅墻鐵壁一般的情況下,天下讀書人就是一股無形而強大的政治力量,誰都可得罪,就是不要得罪讀書人。

而讀書人出人頭地,飛黃騰達的唯一途徑便是科舉考試。事關天下人心之事,和珅不得不謹慎對待。

和珅也知道:早在順治朝時,就因科場舞弊而導致考生集體大鬧貢院之事,結果順治爺雷霆大怒,一次性將李振鄴等七名涉事官員全部處死,并且抄沒他們全部家產,其家人全部流放尚陽堡!

其后,又連連發生幾樁大的科舉案,對涉案人員都是頂格處理,絕不寬恕!

每想到此,和珅都后背發涼,因此,國之根本不能動,士子之心不能傷,科舉之財不能貪!

其二、在封建時代,各種自然災害的發生,也最讓統治者頭痛,每每發生各類災害,朝廷只能撥發各種賑災款,以安民心。

以前歷朝歷代,在賑災款中大肆貪墨的不在少數,本朝的甘肅冒賑案就是個例子,除了主犯 王亶望外,牽涉官員之多,讓人咋舌。

此案最可怕的地方還不是貪污數額之巨,更要命的是,這些蛀蟲還設計了一套讓各級官員 「雨露均沾」的制度。

東窗事發之時,乾隆皇帝自己都唏噓感嘆: 「為從來未有之奇貪異事」。

因此,但凡是賑災款項,和珅絕不粘手一毫,反倒為了肅清某些官員貪墨賑災款,他還有意在賑災糧中加入糙米,以此來查辦貪墨官員。

天下糧倉,事關國本,戳主子乾隆脊梁骨的事情,他和珅絕不會干!

最后一條,也是體現和珅絕頂聰明的一項,那就是 對于行賄官員,所求之事中,自己辦不成的,絕不貪墨。

一個人的能力是有限的,就算是只手遮天,權勢熏天的和中堂也不例外,「收人錢財,替人消災」,這是再也簡單不過的道理,如果收了錢財,事沒辦成,豈不成詐騙了嗎?這便會受人以柄啊!這種全天下最愚蠢的買賣,和珅他才不屑于干呢!

雖然和珅將幾億財產貪墨,成為千古第一大貪,但無論是同朝官僚,還是后世百姓,都未將其視作權奸,當成仇寇,或許就是這三條原則起到的作用。

此外,和珅還十分具有商業頭腦,他將貪污的錢,拿出一部分進行商業投資, 當時國內的廣州十三行,國外的東印度公司,他都有涉獵其中,有人做過這樣的形象比喻,若將和珅貪墨的財產鋪開,可以從北京一直鋪到天津。

和珅用自己的「特殊才干」成就了自己「天下第一貪」的金字招牌,并且在乾隆一朝屹立不倒。但終究沒有逃過乾隆兒子嘉慶那一根三尺白綾。

因此,有人才戲稱: 和珅,就是乾隆留給兒子的一座大寶庫!

嚴禁無授權轉載,違者將面臨法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