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晚清上色老照片:女尼姑與僧人罕見合照,男子放風箏被外國人圍觀
2023/10/28

清朝,是中國歷史上最后一個封建王朝。不可否認,清朝是一個失敗的王朝。但縱觀歷史,它依然是中國歷朝歷代中的佼佼者。那麼,生活在晚清時期的人們,又過著怎樣的生活呢?

在美國南加利福尼亞州大學的圖書館里,收藏著一些晚清時期的老照片,它們的拍攝時間大約在1900年左右。透過這些老照片,我們似乎能穿越時空,觸摸和感受到晚清時期普通老百姓真實的生活瞬間,這可比清宮戲精彩100倍。照片很珍貴,值得你收藏!

晚清時期,位于上海老城區的一條小巷子。巷子很窄,兩側都是傳統民居,古色古香。沿街店鋪都在開門營業,有賣竹簍的,也有賣衣服的,琳瑯滿目。

在巷子的中部,矗立著一個門樓,飛檐高挑,造型呈現典型的江南風格。在門楣的上方有「田義」

兩個大字,一名路人正從門樓下經過。

晚清時期,一名在英租界當巡捕的中國人,站在街邊維持治安。巡捕,顧名思義就是舊時在租界區內行使警察權力的專職人員。在租界中,擔任巡捕的華人占多數。

在這名巡捕的身后,是一家腳踏車修理店,修車師傅正在修理一輛腳踏車。店里的一名男孩學徒,被巡捕身上帥氣的制服所吸引,站在旁邊仔細觀看。

在一個繁忙的碼頭上,兩名男子正坐在凳子上發「歡喜」。搬運工人走上碼頭時,都要領取一根長竹片。

有的工人將竹片拿在手里。有的人騰不開手,就用牙咬著。

工人們拿著竹片,就能從雇主那里夠換錢,竹片是他們領取報酬的依據。拿到竹片的人,心里都很心高興,也很喜歡它。因此,工人們就把竹片叫做「歡喜」。

晚清時期,筑路工人們正在緊張施工。那時候沒有現代化的壓路機,七八個人就拉著一個鐵質的大滾筒,反復碾壓路基,將鋪好的路面壓平整。

從照片上看,這些工人們施工的地方好像是一座橋面。他們的工作的確很辛苦,但是,有工作就有收入,就能養家糊口。

晚清時期也有小賣部,兩名小女孩正在柜台前買自己喜歡吃的糖果,而一個戴絨球帽的小男孩,則目不轉睛地看著掛在柜台上方的兒童玩具。

從三人的衣著看,都是有錢人家的孩子。在那個年代,只有家庭條件好的孩子,才有能力去小賣部買吃的和玩的。那些家境貧困的孩子,是買不起這些東西的。

在碼頭邊上,一名修鞋匠正在擺攤。他坐在小馬扎上,面前擺著箱子和簍子,這就是他的全部家當。他正在修復一雙鞋子,每個人都在為自己的生活努力。

修鞋也是一門手藝,有了這門技術,男子的生活是有保障的。從照片背景看,應該拍攝于江西九江。碼頭邊的河道里,停泊著很多帶棚子的小船。

晚清時期的人們,除了有耳熟能詳的衣食住行外,也有豐富的業余文化生活。照片中,幾名男子正坐在木箱前觀看著什麼,這個場景叫「拉洋片」或「西洋鏡」。

幾名男子通過木箱上的圓形鏡子,觀看里面不斷滾動的精彩圖片。表演拉動繩子,箱子里的圖片就會跟著滾動,內容一般都是簡短的完整故事。原理類似于現在的幻燈片。

晚清時期,也有人才市場。照片里這幾名男子正在找工作,他們大部分都是從事搬運貨物等體力勞動。雇主們有需要工人的,都會到這里挑選自己的工人。

不論在任何時候,一個人沒有工作,都是最難熬的。照片中穿白衣的男子,工作毫無著落,他的臉上露出了無奈的表情。

在一個古玩市場里,各種各樣的書籍堆了一地,一名男子正在舊書攤前挑選書籍。從他身上的穿著看,應該是一個文化人。

不過是過去還是現在,在一些古玩市場,都有售賣舊書籍的,這個行當也從來沒有消失過。有的時候,運氣好的話還真能撿漏。

在江邊馬路上,一名車夫正推著獨輪車趕路,車上坐著一家三口人。在當時,這是最主要的交通工具。不知為何,三人的頭上都綁著白布。

駕駛這樣的獨輪車,需要一定的體力和技巧,才能保持車輛在行進中不傾斜。到達目的地后,車夫就能獲得一定的報酬,足以讓自己的生活有保障。

街邊一個售賣香煙的檔口,一名店員伙計正站在門口,招攬顧客進店選購商品。該男子衣著普通,腰間系著白圍裙,類似現在的導購員。

這家店鋪門口的廣告牌子上,寫著經營各種紙煙。一名男子正站在柜台前,選購紙煙。

在一座寺廟里,一名僧人和兩名尼姑站在香爐前面合影。中間這名男子,身穿僧袍,頭戴棉帽,笑容可掬。站在他左右兩側的是尼姑,她們倆身穿白色長袍,裹著長頭巾,其中一人還帶著眼鏡。

這張照片,拍攝于1900年的廣州。

港口里停泊著很多船只,船上掛滿了衣服等生活用品。其實,這是當地的船上人家,他們吃住和生活都在船上。有人稱他們為「疍民」。

船既是他們謀生的工具,也是他們溫暖的家。他們依靠船只生活,常年在江上打漁、運輸為生。據說,他們不能與市民、農民通婚,只能在疍民群體內部嫁娶。

晚清時期,在一個小碼頭上,有人正在擺小吃攤。他的小吃攤造型獨特,用竹子制作而成。一端放著大鍋,另一端的箱子里放著碗筷。西面的架子上放著木柴。

兩名男子購買了兩碗小吃,津津有味地吃起來。攤主性格開朗,熱情招呼攝影師也來嘗嘗他的美味小吃。看樣子這個攤位應該是個老攤了。

晚清時期,一些外國人來到中國,也將一些西方體育健身項目帶到了這里。照片中這幾名男童,是當地一家高爾夫球場上的球童。別看他們年紀不大,已經非常勝任這份工作。

他們上后,就是一處高爾夫球場,球場邊上,還修建有歐式建筑風格的休息室。幾名球童身后背的袋子里,都裝著幾根高爾夫球桿。

晚清晚期,做買賣的,除了有街邊這樣的檔口,也有挑著擔子走街串巷賣東西的。照片中這名男子,挑著自己制作的竹編器物沿街叫賣。

巧的是,背景中這家店鋪,也是賣竹編器物的。店鋪門頭上寫著「萬生號」,應該是一家老字號了吧。門口還能看到停著一輛黃包車。

不論何時,只要掌握一門手藝就餓不著。照片中這名男子是一名流動理發師,他挑著擔子走街串巷,或逢集趕會,擺個攤子,為村民理發。

男子理完發,理發師正在為其修面。如今,隨著歲月的流逝,這個職業已經漸漸退出了歷史的舞台。現在的年輕人都喜歡去高級理發店理發。

這是晚清時期當地一個集市,街邊有一些人在擺地攤。一名賣草鞋的男子挑著擔子尋找合適的位置。他的扁擔上挑著幾十雙草鞋。旁邊還有一名賣草繩的男子,也在尋找位置。

草鞋的編織材料,各種各樣,有的用稻草,有的用麥秸和玉米秸等。草鞋既利水,又透氣,輕便,柔軟,防滑,而且價格廉價,十分受普通百姓的青睞。

一名黃包車師傅,正坐在自己的車上等待載客。清朝末年,沒有其他的交通工具,除了馬車,黃包車在當時那個社會是非常流行的。

如果你家里有一輛黃包車的,說明家庭經濟情況肯定也不錯。另外,黃包車的出現,也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當時很多人失業的情況,改善了生活狀況。

這也是街邊一個小吃攤,攤主是一名裹著小腳的中年婦女,她一個人獨當一面,非常能干。

她的攤位很簡單,一張桌子和幾條凳子。一名男子正站在桌子前品嘗小吃,還有一名富家男孩吃完飯,正起身離開。

清朝是中國古代農耕技術的總結時代,各種古代農業和水利技術已經基本成熟完善,普及率也大幅增加,大量荒地也得到開墾。照片中,一名男子正在用牛犁地。農村七零八零后的人,都還見過這樣的耕作方式。

這是一間賣衡器的商鋪,店內廣告牌上寫著「唐復昌」三個大字。這家店不僅經營傳統的桿秤,還售賣天平。店里兩名伙計,正在認真地制作桿秤,這家店也是傳統老店。

清朝末年,兩名男子戰爭準備放風箏,他們制作的風箏有一人多高。一名外國人正好路過,對這只風箏產生了濃厚的興趣,站在啊一旁觀看如何放風箏。

風箏起源于中國,最早的風箏是我國古代哲學家墨翟發明的。現在人們普遍認為,世界風箏的發源地在中國濰坊,濰坊是舉世聞名的世界風箏都。

一名在中國游歷的外國女子,乘坐獨輪車趕路。突然,她看到路邊有一名挑著擔子的農民,正挑著兩大捆秸稈去街上賣。外國女子的丈夫拿出相機,拍攝下了這一瞬間。

晚清時期,鄉下一個小村落。村子不大,有幾棟房屋,房屋旁邊是莊稼地。一名男子正在地頭查看禾苗生長狀況。在小路邊上,一名兒童對攝影師手里的相機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寫在最后:每個時代,都有自己的特點。透過這些老照片,我們看到了100多年前清朝人的衣食住行各個方面,直觀地感受到他們真實的生活瞬間。如果時光倒流,讓你回到清朝,你愿意嗎?